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4848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在本申请中,隔热帽限制出环绕注塑口设置的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设于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与间隔部远离注塑口的侧壁贴合,以使第一环形腔与注塑通道隔离,注塑通道与注塑口连通。注塑时熔胶自注塑通道远离注塑口一端流入,并通过注塑通道流向注塑口。沿第一方向,隔热帽与第一端部间隔设置,前模板的厚度过大时,为避免注塑组件与模具发生抵触而损坏,隔热帽可以由靠近模具一侧向远离模具一侧运动,以消除注塑组件与模具之间的挤压。前模板厚度过小时,为避免注塑组件与模具之间留有藏胶间隙,隔热帽可以向靠近模具一侧移动以消除藏胶间隙。本申请能够有效消除前模板厚度误差引起的热流道注塑问题。的热流道注塑问题。的热流道注塑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流道注塑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注塑组件及针阀热流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热流道注塑过程中,常常会用到倒装模具,由于成品的特殊结构或者成品的外观需求,倒装模具的进胶和顶出均在成品的同一侧。与一般模具相比,倒装模具的产品顶出是在动模侧,热流道安装于模具型芯一侧,针阀穿过推件板以及型芯板,再从模具型芯侧进胶,因此倒装模具的厚度一般大于的正装模具的厚度。此外,大多倒装模具的前模板多由多块模板叠加而成,每块模板制造均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变形,前模组装完成后,其厚度很难精确控制。针阀热流道系统是模具内的关键部件,一般安装于模具前模板内,前模板的厚度误差会直接影响针阀热流道系统的安装精度,前模板厚度误差过大甚至会影响针阀热流道系统的使用。在现有技术中,针阀热流道系统的注塑口由固定部件形成,无法适应前模板厚度的变化。前模板的厚度过大,便可能导致热流道系统的出胶口过于靠近模具,使得热流道系统顶住模具,进而造成热流道系统配件损坏,前模板厚度过小,便可能使得出胶口与模具之间留有间隙,注塑时熔胶藏于该隙藏后,进而引起注塑制品异色。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注塑组件,能够消除前模板厚度误差引起的热流道注塑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注塑组件,该注塑组件包括第一端部以及隔热帽。第一端部限制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注塑通道。隔热帽包括均环绕第一轴线设置的间隔部以及帽体,间隔部设于帽体内侧,间隔部环绕第一轴线限制出注塑口,间隔部背离注塑口一侧与帽体连接,并与帽体共同限制出环绕注塑口设置的第一环形腔,第一端部设于第一环形腔,第一端部与间隔部远离注塑口的侧壁贴合,以使第一环形腔与注塑通道隔离,且注塑通道与注塑口连通。第一端部与第一环形腔底壁间隔设置,以使隔热帽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于第一端部移动。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轴线。
[000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靠近隔热帽一端具有第一内周壁,第一内周壁平行于第一轴线,间隔部远离注塑口一侧具有第二内周壁,第二内周壁平行于第一轴线,第一内周壁用于与第二内周壁抵接。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第一轴线且由注塑通道指向注塑口的方向,第一端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第一轴线且由注塑通道指向注塑口的方向,间隔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第一轴线且由注塑通道指向注塑口的方向,第一端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间隔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其中,第一端部的最小围合面
积与间隔部的最大围合面积相等。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注塑组件还包括热咀外套,热咀外套连接于隔热帽远离注塑口的一端,热咀外套用于带动隔热帽沿平行于第一轴线的方向移动。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帽沿平行于第一轴线的方向的移动距离d满足:0.3mm≤d≤2mm。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注塑组件还包括咀头,咀头环绕第一轴线设置于第一端部背离注塑通道一侧,热咀外套连接于咀头背离第一端部的一侧,热咀外套能够沿平行于第一轴线的方向相对咀头移动。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咀头靠近热咀外套一侧限制出第一凹槽,热咀外套具有第一卡接部,第一卡接部设于第一凹槽,第一卡接部能够沿平行于第一轴线的方向在第一凹槽内移动。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咀外套靠近隔热帽一端设有第二凹槽,隔热帽远离注塑口一端设置于第二凹槽。
[0014]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针阀热流道系统,该针阀热流道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注塑组件、阀针以及定位部。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在本申请中,隔热帽限制出环绕注塑口设置的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自第一环形槽背离注塑口一侧穿设于第一环形槽。第一端部与间隔部远离注塑口的侧壁贴合,进而使得第一环形腔与注塑通道隔离,同时使得注塑通道与注塑口连通。注塑时,熔胶自注塑通道远离注塑口一端流入,并通过注塑通道流向注塑口。熔胶流至第一端部与隔热帽,由于第一端部与间隔部远离注塑口的侧壁贴合,熔胶在由第一端部的注塑通道流向隔热帽的注塑口时,不会进入第一环形腔,而是直接由注塑口流出。由于隔热帽与第一端部间隔设置,前模板的厚度过大时,为避免注塑组件的注塑口过于靠近模具,避免注塑组件与模具发生顶撞而损坏注塑组件,隔热帽可以由靠近模具一侧向远离模具一侧运动,即隔热帽可以向减小隔热帽的底壁与第一端部间距的方向移动,直至隔热帽不会抵触模具,也不会与模具之间产生藏胶缝隙。同样的,若前模板厚度过小,为避免注塑组件与模具之间留有藏胶间隙,隔热帽可以向靠近模具一侧移动,以消除藏胶间隙。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消除前模板厚度误差引起的热流道注塑问题。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针阀热流道系统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隔热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实施例中隔热帽的剖视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注塑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号说明:
[0024]注塑组件100;
[0025]第一端部110;注塑通道111;第一内周壁112;
[0026]隔热帽120;第一轴线121;间隔部122;第二内周壁1221;帽体123;注塑口124;第一环形腔125;
[0027]热咀外套130;第一卡接部131;第二凹槽132;
[0028]咀头140;第一凹槽141;
[0029]针阀热流道系统200;
[0030]阀针210;
[0031]定位部220;
[0032]前模板300;
[0033]第一方向X;
[0034]移动距离d。
[0035]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倒装模具是指模具的进胶和顶出均在成品的同一侧的模具形式。与一般正装模具相比,倒装模具的厚度一般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大多倒装模具的前模板多由多块模板叠加而成。在前模板的制作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限制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注塑通道;隔热帽,所述隔热帽包括均环绕第一轴线设置的间隔部以及帽体,所述间隔部设于所述帽体内侧,所述间隔部环绕所述第一轴线限制出注塑口,所述间隔部背离所述注塑口一侧与所述帽体连接,并与所述帽体共同限制出环绕所述注塑口设置的第一环形腔,所述第一端部设于所述第一环形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间隔部远离所述注塑口的侧壁贴合,以使所述第一环形腔与所述注塑通道隔离,且所述注塑通道与所述注塑口连通,所述第一端部与形成所述第一环形腔的底壁间隔设置,以使所述隔热帽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靠近所述隔热帽一端具有第一内周壁,所述第一内周壁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间隔部远离所述注塑口一侧具有第二内周壁,所述第二内周壁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一内周壁用于与所述第二内周壁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且由所述注塑通道指向所述注塑口的方向,所述第一端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和/或,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且由所述注塑通道指向所述注塑口的方向,所述间隔部的内侧围合面积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组件,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且由所述注塑通道指向所述注塑口的方向,所述第一端部的内侧围合面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钟铭屈琴王艳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麦士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