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塑复合管连接方式及管道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481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包括:铜塑复合管、连接固定件和连接密封圈,铜塑复合管包括内衬铜管层和包覆在内衬铜管层外部的管道塑料层,内衬铜管层的两端设置有连接口,连接口远离内衬铜管层的一端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下环形槽,连接件包括过度部和设置于过度部两端的连接端,连接端包括远离过度部的第一连接部和靠近过度部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连接口配和,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铜管层和第二连接铜管层以及包覆在第二连接铜管层外部的第一连接塑管层,第一连接铜管层和第二连接铜管层之间形成了供连接口进入的环形连接槽,第二连接铜管层的内壁上开设有与下环形槽配和的上环形槽,连接密封圈设置于下环形槽和上环形槽之间。槽和上环形槽之间。槽和上环形槽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塑复合管连接方式及管道连接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材
,特别涉及一种铜塑复合管连接方式及管道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铜塑复合管与配套连接件是一种新型的给水管材,复合铜塑给水管道由薄壁无缝铜内衬和外部塑料层构成,复合铜塑给水管连接件包含两种,一种由无缝铜内衬和外部塑料层构成,一种是无缝纯铜连接件。传统PPR给水管在给水过程中容易管内结垢和滋生细菌,在热水输送时容易老化变形,甚至析出塑化剂,复合铜塑管由于铜的特性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极高的性价比将是未来给水管道的首选。
[0003]当前复合铜塑给水管道与配套的连接件都是通过外层塑料热熔连接,管道与管件的铜内衬之间形成对碰式或承插式两种连接方式。对碰式为铜塑管与管件中内衬铜的简单对接;承插式为管件中内衬铜外径略小于铜塑管内径,管件中内衬铜插入铜塑管内壁中。且在热熔过程中外层塑料可能会通过连接的缝隙溢出,但是在热熔过程中操作人员无法观察到是否存在该现象,因此难以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全铜触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其具有结构简单,密封性能好,避免热熔过程塑料渗入,保证全铜触水的优点。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包括:铜塑复合管、连接固定件和连接密封圈,所述铜塑复合管包括内衬铜管层和包覆在内衬铜管层外部的管道塑料层,所述内衬铜管层的两端设置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远离所述内衬铜管层的一端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下环形槽,所述连接件包括过度部和设置于所述过度部两端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包括远离过度部的第一连接部和靠近过度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连接口配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铜管层和第二连接铜管层以及包覆在第二连接铜管层外部的第一连接塑管层,所述第一连接铜管层和第二连接铜管层之间形成了供所述连接口进入的环形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铜管层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下环形槽配和的上环形槽,所述连接密封圈设置于所述下环形槽和上环形槽之间;所述连接口的长度小于所述环形连接槽的深度;
[0007]所述第二连接铜管层靠近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铜管层连接且形成有观察斜面,所述观察斜面上沿所述观察斜面的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观察口;
[0008]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第一连接铜管层连接的第三连接铜管层,所述第三连接铜管层外部转动连接有观察铜管层,所述观察铜管层上开设有观察槽,所述观察铜管层转动至观察槽与所述观察口正对时,所述观察槽与所述观察口连通,所述观察槽用于供操作人员观察环形连接槽的槽底;所述观察铜管层的外部除观察槽处均包覆有观察塑管层。
[0009]进一步设置:所述观察塑管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塑管层的厚度。
[0010]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口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相互垂直设置的导向竖槽和限位横
槽,所述导向竖槽设置于下环形槽靠近内衬铜管层的一侧,且所述导向竖槽的一端与所述下环形槽连通,另一端与限位横槽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铜管层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凸块,所述限位横槽和导向竖槽均用于供所述定位凸块进入。
[0011]进一步设置:所述观察槽的深度由远离观察口的一端至靠近观察口一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0012]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铜管层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形成有导向斜面。
[0013]进一步设置:所述观察铜管层的外表面上还形成有钩槽结构,所述观察塑管层包覆钩槽结构,所述钩槽结构用于供熔化后的观察塑管层进入。
[0014]一种铜塑复合管连接方法,用于铜塑复合管的连接,具有如上述管道连接结构,具体步骤如下:
[0015]S1:准备铜塑复合管、连接固定件和连接密封圈,并将连接密封圈嵌入伤环形槽内;
[0016]S2:将铜塑复合管的连接口插入环形连接槽内,同时使定位凸块由下环形槽进入导向竖槽内,直至定位凸块运动至导向竖槽远离下环形槽的一端,此时连接密封圈嵌入下环形槽内;
[0017]S3:转动第一连接铜管层使定位凸块进入限位横槽内完成初步定位;
[0018]S4:对管道塑料层和第一连接塑管层进行熔接形成第一熔接层;
[0019]S5:转动第三连接铜管层使观察槽依次与多个观察口连通,并观察每个观察口内即环形连接槽的槽底的溢流情况,是否有塑料渗入槽底,若任一观察口内观察到溢流的塑料则将铜塑复合管和连接固定件分离后重复步骤S1

S5;若任一观察口均未观察到溢流的塑料则转动第三连接铜管与任一观察口均错位后进入步骤S6;
[0020]S6:对观察塑料层和第一熔接层进行熔接,并填充满观察槽形成第二熔接层完成连接。
[0021]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设置的环形连接槽供连接口插入,使第一连接铜管层和第二连接铜管层分别与连接口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抵触,保证了连接固定件和铜塑复合管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同时设置的上环形槽、下环形槽和连接密封圈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性。在完成连接后首先通过第一连接部和铜塑复合管进行热熔固定,同时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的观察槽观察第一熔接层的完成情况,是否有塑料渗入,若有则可以拆除重新进行连接,若没有则可以进行二轮熔接来形成第二熔接层完成整体的连接固定。可以观察实际的熔接情况,保证避免塑料渗入的情况,保证达到全铜触水的目标。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23]图2是图中A处的放大图;
[0024]图3是实施例中导向竖槽和限位横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内衬铜管层;2、管道塑料层;3、连接口;4、过度部;5、第一连接部;6、第二连接部;7、限位横槽;8、导向竖槽;51、第一连接铜管层;52、第二连接铜管层;53、环形连接槽;54、下环形槽;55、上环形槽;56、观察口;57、第一连接塑管层;58、定位凸块;61、第三连接铜管层;62、观察铜管层;63、观察槽;64、观察塑管层;65、钩槽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实施例:
[0028]如图1所示,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包括:铜塑复合管、连接固定件和连接密封圈,所述铜塑复合管包括内衬铜管层和包覆在内衬铜管层外部的管道塑料层,所述内衬铜管层的两端设置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远离所述内衬铜管层的一端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下环形槽,所述连接件包括过度部和设置于所述过度部两端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包括远离过度部的第一连接部和靠近过度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连接口配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铜管层和第二连接铜管层以及包覆在第二连接铜管层外部的第一连接塑管层,所述第一连接铜管层和第二连接铜管层之间形成了供所述连接口进入的环形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铜管层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下环形槽配和的上环形槽,所述连接密封圈设置于所述下环形槽和上环形槽之间;所述连接口的长度小于所述环形连接槽的深度;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铜塑复合管、连接固定件和连接密封圈,所述铜塑复合管包括内衬铜管层和包覆在内衬铜管层外部的管道塑料层,所述内衬铜管层的两端设置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远离所述内衬铜管层的一端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下环形槽,所述连接件包括过度部和设置于所述过度部两端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包括远离过度部的第一连接部和靠近过度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连接口配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铜管层和第二连接铜管层以及包覆在第二连接铜管层外部的第一连接塑管层,所述第一连接铜管层和第二连接铜管层之间形成了供所述连接口进入的环形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铜管层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下环形槽配和的上环形槽,所述连接密封圈设置于所述下环形槽和上环形槽之间;所述连接口的长度小于所述环形连接槽的深度;所述第二连接铜管层靠近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铜管层连接且形成有观察斜面,所述观察斜面上沿所述观察斜面的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观察口;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第一连接铜管层连接的第三连接铜管层,所述第三连接铜管层外部转动连接有观察铜管层,所述观察铜管层上开设有观察槽,所述观察铜管层转动至观察槽与所述观察口正对时,所述观察槽与所述观察口连通,所述观察槽用于供操作人员观察环形连接槽的槽底;所述观察铜管层的外部除观察槽处均包覆有观察塑管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塑管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塑管层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口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相互垂直设置的导向竖槽和限位横槽,所述导向竖槽设置于下环形槽靠近内衬铜管层的一侧,且所述导向竖槽的一端与所述下环形槽连通,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井波王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棱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