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000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包括平台基座,支撑装置,以及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设于平台基座上的驱动底座,设于驱动底座上的轨道轮,第一驱动装置,以及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轨道轮转动以带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轨道轮旋转,使轨道轮带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以模拟动车组转向架轮对的高速转动运行工况,并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驱动底座上下移动以实现轨道轮的升降效果,以及驱动底座和轨道轮的整体倾斜效果,能够产生轨道轮之间相对不平衡度,模拟不同工况下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可实现不同情况下的动力学性能分析。学性能分析。学性能分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铁路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铁路运输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高速铁路运输具有行驶速度快、载客容量大、能源消耗低、运行安全性高等优点,在轨道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突出。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设规模、运行速度和运营里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0003]动车组转向架轮对作为高速列车运行中最重要的“双脚”,承载整车车体的全部重量,保证车辆在钢轨上正常运行和转向;在大力发展动车组技术、提高动车组运行速度的同时,对于乘坐动车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伴随高速动车组的实际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在为铁路部门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来自轮轨不平顺造成的激扰加剧,这些激扰通过车辆结构间的相互传递,造成车辆结构的振动以及局部动应力的增加,进而会影响列车运行的稳定及安全性;因此,对高速列车动车组转向架的安全可靠性的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高速动车组在高速运行时,难以对动车组转向架的数据进行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高速动车组在高速运行时,难以对动车组转向架的振动、局部动应力等数据进行检测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
[0005]本技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包括平台基座,用于连接动车组转向架的支撑装置,以及设于所述平台基座上并用于驱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的驱动装置;
[0007]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平台基座上的驱动底座,设于所述驱动底座上并用于和动车组转向架轮对顶压配合的轨道轮,用于驱动所述轨道轮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设于所述平台基座和所述驱动底座之间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底座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轨道轮转动以带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
[0008]如上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插设于所述轨道轮上的旋转轴,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的动力装置,以及设于所述旋转轴和所述驱动底座之间并用于支撑所述旋转轴的轨道轮支撑架。
[0009]如上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动力装置旋转端连接的减速装置,以及用于所述动力装置旋转端制动的制动装置。
[0010]如上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所述轨道轮包括第一轨道轮,以及第二轨道轮,所述减速装置包括第一减速装置,以及第二减速装置;所述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减速装置、所述第一轨道轮、所述第二轨道轮、所述第二减速装置、以及所述制动装置沿所述动力装置旋转端的轴向方向依次连接。
[0011]如上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用于和动车组转
向架连接的乘载箱,用于支撑所述乘载箱的乘载支撑装置,以及辅助支撑装置。
[0012]如上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所述乘载支撑装置包括乘载支撑架,以及设于所述乘载支撑架和所述乘载箱之间的活动连接机构,所述活动连接机构用于使所述乘载箱相对于所述乘载支撑架沿水平或竖直的方向移动。
[0013]如上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所述活动连接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乘载支撑架和所述乘载箱之间的连接杆,设于所述连接杆和所述乘载箱之间的横向连接机构,以及设于所述连接杆和所述乘载支撑架之间的纵向连接机构。
[0014]如上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所述横向连接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乘载箱上的横向滑轨,以及设于所述连接杆上的横向滑块,所述横向滑块用于和所述横向滑轨插接配合以使所述横向滑块沿所述横向滑轨长度方向移动。
[0015]如上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所述纵向连接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乘载支撑架上的纵向滑轨,以及设于所述连接杆上的纵向滑块,所述纵向滑块用于和所述乘载支撑架插接配合以使所述纵向滑块沿所述纵向滑轨长度方向移动。
[0016]如上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所述辅助支撑装置包括辅助支撑底座,以及设于所述辅助支撑底座上并用于和所述乘载箱连接的固定合页;
[0017]所述固定合页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的弹性连接件,所述辅助支撑底座、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以及所述乘载箱依次铰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优点:
[0019]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本技术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轨道轮旋转,使轨道轮带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以模拟动车组转向架轮对的高速转动运行工况,并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驱动底座上下移动以实现轨道轮的升降效果,以及驱动底座和轨道轮的整体倾斜效果,能够产生轨道轮之间相对不平衡度,模拟不同工况下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可实现不同情况下的动力学性能分析,便于检测动车组转向架的振动、局部动应力等数据。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2]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23]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0024]图4为图3中A的放大图;
[0025]图5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0026]图6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6所示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包括平台基座1,用于连接动车组转向架的支撑装置2,以及设于所述平台基座1上并用于驱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的驱动装置3;
[0029]所述驱动装置3包括设于所述平台基座1上的驱动底座4,设于所述驱动底座4上并用于和动车组转向架轮对顶压配合的轨道轮5,用于驱动所述轨道轮5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6,以及设于所述平台基座1和所述驱动底座4之间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底座4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7,所述第一驱动装置6用于驱动所述轨道轮5转动以带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
[0030]本技术通过所述第一驱动装置6驱动所述轨道轮5旋转,使所述轨道轮5带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以模拟动车组转向架轮对的高速转动运行工况,并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7驱动所述驱动底座4上下移动以实现所述轨道轮5的升降效果,以及所述驱动底座4和所述轨道轮5的整体倾斜效果,能够产生所述轨道轮5之间相对不平衡度,模拟不同工况下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可实现不同情况下的动力学性能分析,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基座(1),用于连接动车组转向架的支撑装置(2),以及设于所述平台基座(1)上并用于驱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的驱动装置(3);所述驱动装置(3)包括设于所述平台基座(1)上的驱动底座(4),设于所述驱动底座(4)上并用于和动车组转向架轮对顶压配合的轨道轮(5),用于驱动所述轨道轮(5)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6),以及设于所述平台基座(1)和所述驱动底座(4)之间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底座(4)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7),所述第一驱动装置(6)用于驱动所述轨道轮(5)转动以带动动车组转向架轮对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6)包括插设于所述轨道轮(5)上的旋转轴(61),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61)旋转的动力装置(62),以及设于所述旋转轴(61)和所述驱动底座(4)之间并用于支撑所述旋转轴(61)的轨道轮支撑架(6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6)还包括与所述动力装置(62)旋转端连接的减速装置(64),以及用于所述动力装置(62)旋转端制动的制动装置(6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轮(5)包括第一轨道轮(51),以及第二轨道轮(52),所述减速装置(64)包括第一减速装置(641),以及第二减速装置(642);所述动力装置(62)、所述第一减速装置(641)、所述第一轨道轮(51)、所述第二轨道轮(52)、所述第二减速装置(642)、以及所述制动装置(65)沿所述动力装置(62)旋转端的轴向方向依次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2)包括用于和动车组转向架连接的乘载箱(21),用于支撑所述乘载箱(21)的乘载支撑装置(22),以及辅助支撑装置(2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速列车行车转鼓试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乘载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添文陈立锋钟映辉刘文雯胡巧红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