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3739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3
培养装置(10)具有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12),在该收容部内培养微藻。在收容部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吸入培养液的多孔的载体(36)。在载体的孔(38)内,混入收容部的细菌可以生存。混入收容部的细菌可以生存。混入收容部的细菌可以生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培养微藻的培养装置和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内培养微藻的情况下,有时不同于作为培养对象的微藻的细菌(bacteria)混入(污染(contamination))收容部内。当该细菌在整个收容部内增殖时,可能导致培养液混浊而遮挡向微藻照射的光。进而可能导致妨碍微藻的良好培养。
[0003]因此,例如,如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表公报特表2015

503325号所示,提出一种能够从培养液中去除细菌的培养装置。该培养装置具有收容部(容器)和设置于该收容部的外部的外部设备。外部设备的一例是注入管、泵、气体注入器、垂直腔、收集容器、回流管等。收容部收容包含微藻的培养液。注入管连接收容部和垂直腔的下侧。当驱动泵时,收容部内的培养液流入注入管。流入注入管的培养液通过气体注入器被混合臭氧等气体之后,向垂直腔的下部供给。
[0004]在垂直腔中,与培养液相混合的气体作为气泡向上方移动。在该气泡与培养液的分界处产生吸引细菌的引力。因此,细菌与气泡一起集合到垂直腔的上部。在垂直腔的上部设置有收集容器。收集容器将细菌与气泡一起收集。据此,分离细菌后的培养液经由连接于垂直腔的下部的回流管而返回到容器。另外,在该培养装置的垂直腔与收容部之间具有UV杀菌装置和活性炭过滤器等。因此,混入培养液的异物通过UV杀菌装置和活性炭过滤器等被进一步可靠地杀菌和去除之后,培养液返回到收容部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在上述的培养装置中,将混入有细菌的培养液暂时从收容部导出。在此之后,在收容部的外部对细菌进行杀菌及分离,再使培养液返回收容部。即,使培养液在收容部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循环。在这种培养装置中,在收容部的外部设置垂直腔、气体注入器、收集容器、UV杀菌装置,活性炭过滤器等多个设备,需要通过注入管或者回流管等使这些设备相连通。因此,易于导致培养装置的大型化或者复杂化等。另外,还需要驱动用于使培养液在收容部的内部和外部循环的泵等,因此,可能导致用于培养微藻的能源消耗量增加。
[0006]鉴于上述情况,期望即使在培养液内混入细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大型化或者复杂化等得到抑制的简单结构来良好地培养微藻。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是一种培养装置,该培养装置具有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在该收容部内培养微藻,在所述收容部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吸入所述培养液的多孔的载体,在所述载体的孔内,在所述收容部内且移动到该孔内的细菌可以生存。
[000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是一种培养方法,用于在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内培养微藻,具有培养工序和微藻回收工序,其中,在所述培养工序中,吸入所述培养液的多孔的载体在还一并收容有所述培养液的所述收容部的内部培养所述微藻;在所述微藻回收工序中,从所
述收容部回收由所述培养工序培养的所述微藻,在所述培养工序中,使在所述收容部内且移动到所述载体的孔内的细菌在该孔内生存。
[0010]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培养微藻的收容部内将载体与培养液一起设置。载体呈多孔,具有吸入培养液的孔。因此,在收容部内混入有不是培养对象的细菌的情况下,与载体的外部相比,这些细菌更容易在载体的孔内增殖。即,能够使在收容部内且移动到载体的孔内的细菌主要在载体的孔内生存。据此,在收容部内能够抑制细菌在载体的外侧增殖。其结果,抑制收容部内的培养液由于增殖的细菌而发生混浊,因此能够抑制向微藻照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发生。
[0011]这样,在本专利技术中,即使在培养液中混入有细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收容部内设置载体的简单结构来良好地培养微藻。因此,例如无需在收容部的外部设置用于对细菌进行杀菌及去除的大型结构,且驱动用于使培养液在这些结构和收容部循环的泵等。因此,能够避免培养装置大型化和复杂化。另外,能够避免用于在培养装置中培养微藻的能源消耗量增加。
[0012]据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培养液中混入有细菌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大型化和复杂化得到抑制的简单结构来良好地培养微藻。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图2是图1的II

II向视剖面图。图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具有载体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图4是另一例所涉及的具有载体的培养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在以下附图中,有时对发挥同一或者同样的功能及效果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0015]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培养装置10向培养液中的微藻供给光和气体,对该微藻进行培养。据此,微藻一边进行光合作用一边增殖。能通过培养装置10培养的微藻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在使用培养的微藻来制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情况下,优选被分类为绿藻纲(例如,衣藻、小球藻)、绿枝藻纲、隐藻纲、蓝藻纲(例如,螺旋藻)的微藻类。培养液包括水和微藻的培养所需的养分(例如,氮、磷、钾)。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或者含二氧化碳的气体(例如,空气)。气体优选为包括从工厂等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0016]培养装置10被设为能够照射微藻的生长所需的波长(例如,400~700nm)的光的环境,例如,被设置在能够照射太阳光的室外。另外,培养装置10也可以被设置在能够照射太阳光或者人工光的室内等。另外,培养装置10具有能够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12。收容部12例如由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具有可挠性和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另外,在此所谓的透光性是指能够使微藻的生长所需的波长的光透过。
[0017]下面,针对培养装置10的各结构要素的方向,如图1所示,以在进行微藻的培养的设置部位设置有收容部12的情况下的铅垂方向(图1的箭头X方向、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图1的箭头Y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使收容部12的内壁面彼此
接合而形成的接合缘部14被设置在收容部12的除上端以外的外周缘部(侧部和底部16)。在没有设置接合缘部14的收容部12的上端,设置有能够进入收容部12的内部的开口18。然而,收容部12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用斜线来表示通过焊接等接合的接合部位。
[0018]收容部12的开口18可以始终向收容部12的外部敞开,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开闭机构等进行开闭。在使收容部12的开口18可开闭的情况下,开口18例如也可以为,通常时被封闭,仅在如从收容部12的内部回收微藻的情况下那样进入收容部12的内部时被敞开。在以封闭开口18的状态进行微藻的培养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收容部12的上端侧设置未图示的气体排出口。能够通过该气体排出口排出收容部12的内部的气体。作为收容部12的内部的气体一例,如后述那样,能够举出从气体供给口28供应到收容部12内的气体中的未被微藻的光合作用消耗的剩余的气体。作为收容部12的内部的气体的另一例,能够举出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而产生的氧气。
[0019]在收容部12的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培养装置(10),其具有收容培养液的收容部(12),在该收容部内培养微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容部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吸入所述培养液的多孔的载体(36),在所述载体的孔(38)内,在所述收容部内且移动到该孔内的细菌可以生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部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所述载体可弹性变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由选自纤维素、氨基甲酸乙酯、三聚氰胺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容部的内部,沿着将该收容部设置于设置部位时的铅垂方向分别延伸的导向部(24)和循环部(26)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设置,所述导向部和所述循环部通过设置于所述铅垂方向的下部的导向部入口(32)和设置于所述铅垂方向的上部的导向部出口(34)而相互连通,在所述收容部的底部(16)设置有气体供给口(28),所述气体供给口(28)能够从所述铅垂方向的下部向上部给所述导向部供应气体,当从所述气体供给口向所述导向部供应所述气体时产生培养液流,所述培养液流是指所述循环部内的所述培养液从所述导向部入口流入到所述导向部内并且所述导向部内的所述培养液从所述导向部出口流出到所述循环部内的液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沿着所述收容部的底部延伸且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固定在所述导向部入口的附近。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盐原望美木下翔平后藤稔町田贤司土肥瑞穗塩崎谕高野文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