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行星轮轴及风电行星齿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3220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3 1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电行星轮轴及风电行星齿轮结构。风电行星轮轴包括轴体、径向滑动轴承、供油部件和回油部件,供油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供油通道和单油囊,单油囊设于径向滑动轴承的非承载区表面;回油部件位于径向滑动轴承的表面,回油部件包括两个分设于单油囊沿长度方向两侧的卸油槽,卸油槽的两端分别与单油囊和外部空气连通。风电行星齿轮结构,包括行星齿轮、行星轮架和上述的风电行星轮轴,行星齿轮套设于风电行星轮轴外,风电行星轮轴固装于行星轮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承载能力好、回油结构简单,且降温效果好等优点。且降温效果好等优点。且降温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电行星轮轴及风电行星齿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风电行星齿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电行星轮轴及风电行星齿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风电行星轮为风电齿轮箱的重要部件,其主要包括行星轮轴、行星齿轮、径向滑动轴承、推力滑动轴承、轴承润滑进、回油部件等。其中,行星轮轴固装在风电齿轮箱的行星轮架上;行星齿轮与风电齿轮箱的太阳轮和外齿圈啮合;径向滑动轴承将行星齿轮支承到行星轮轴上;轴承润滑和进回油结构设于行星轮轴和径向滑动轴承上,用于减少行星轮轴和行星齿轮间的磨损,带走摩擦产生的热量。
[0003]但现有的回油部件通常设置于轴体内部,升温后的油液需通过轴体内部的回油通道排出,其使得回油部件结构复杂、加工繁琐;同时,现有的风电行星轮轴供油和回油部件的设置改变了径向滑动轴承的内部压力分布,其大大降低了径向滑动轴承的承载能力,降低风电行星齿轮结构运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承载能力好、回油结构简单,且降温效果好的风电行星轮轴及风电行星齿轮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风电行星轮轴,包括轴体、径向滑动轴承、向径向滑动轴承表面供油的供油部件,以及将径向滑动轴承热量带走的回油部件,所述供油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供油通道和单油囊,所述单油囊设于所述径向滑动轴承的非承载区表面;所述回油部件位于所述径向滑动轴承的表面,所述回油部件包括两个分设于所述单油囊沿长度方向两侧的卸油槽,所述卸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单油囊和外部空气连通。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所述供油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径向主进油段、轴向供油段和径向供油段,所述径向主进油段的进油端位于所述轴体端部的外表面,所述轴向供油段位于所述轴体的中心轴线,所述径向供油段与所述单油囊连通。
[0009]所述供油通道还包括径向辅助进油段,所述径向辅助进油段的一端设于所述径向滑动轴承的非承载区表面,所述径向辅助进油段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轴向供油段。
[0010]所述径向辅助进油段位于所述径向滑动轴承沿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
[0011]所述径向辅助进油段至少为两个,所述径向辅助进油段沿所述轴体的周向间隔布置。
[0012]所述径向辅助进油段的进油端设置有锥形孔。
[0013]所述轴向供油段的一端为设于轴体内部的密封端,另一端为与外部连通的螺纹开口端,所述螺纹开口端螺接有螺塞。
[0014]所述径向滑动轴承为合金耐磨轴承,所述合金耐磨轴承激光熔覆于所述轴体外表面。
[0015]一种风电行星齿轮结构,包括行星齿轮、行星轮架和如上述所述的风电行星轮轴,所述行星齿轮套设于所述风电行星轮轴外,所述风电行星轮轴固装于所述行星轮架。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17]所述行星轮架设有与供油通道连通的进油通道,所述供油通道的与进油通道的连通端设有保证油液有效输送的对接进油槽。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9](1)本技术将供油部件的油囊设置为单油囊,其相比现有多油囊的形式对行星齿轮的承载能力更好;单油囊设于径向滑动轴承的非承载区表面,以使径向滑动轴承的承载区不设置单油囊,其不会改变径向滑动轴承内部压力分布,进一步保证了轴承具有最大承载能力,保证了风电行星齿轮结构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0020](2)由于单油囊的储油面积大,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储油功能,无需在轴体内部设置单独的储油空间,在保证储油功能的同时,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0021](3)本技术将回油部件设于径向滑动轴承的表面,使得回油区域从轴体内部调整至轴体外表面,避免了现有的回油部件设置于轴体内部结构复杂、加工繁琐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回油部件设置有两个的卸油槽,卸油槽的两端分别与单油囊和外部空气连通,其使得单油囊内的升温油液一部分可通过卸油槽排出至外部空间,其保证了径向滑动轴承的有效降温、以及行星齿轮轴与行星齿轮间的有效减磨。即本技术在保证径向滑动轴承降温效果的同时,进一步简化了回油部件的结构,且加工方便。
[0022](4)本技术卸油槽的设置增加了行星轮轴与行星齿轮间的间隙,使得润滑油中的杂质和颗粒物可通过卸油槽排出,避免了行星轮轴与行星齿轮间间隙小无法排出杂质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3]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0024]图1是本技术风电行星轮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风电行星轮轴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技术风电行星轮轴的承载力分布示意图。
[0027]图4是图1的左视图。
[0028]图5是图4的A

A截面的剖视图。
[0029]图6是图5的B

B截面的剖视图。
[0030]图7是图4的C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是图4的D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9是图6的E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0是图5的F部的放大示意图。
[0034]图11是图6的G部的放大示意图。
[0035]图12是单油囊和对接进油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36]图13是本技术风电行星齿轮结构的主剖视图。
[0037]图中各标号表示:
[0038]1、轴体;2、径向滑动轴承;21、非承载区;22、承载区;3、供油部件;31、供油通道;311、轴向供油段;312、径向主进油段;313、径向辅助进油段;314、径向供油段;315、锥形孔;32、单油囊;33、对接进油槽;4、回油部件;41、卸油槽;5、螺塞;6、行星齿轮;7、行星轮架;71、进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40]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风电行星轮轴,包括轴体1、径向滑动轴承2、供油部件3和回油部件4。其中,径向滑动轴承2设于轴体1外,用于承受行星齿轮6的载荷。供油部件3包括相互连通的供油通道31和单油囊32,油液通过供油通道31进入单油囊32、并向径向滑动轴承2提供润滑。单油囊32相比现有多油囊承载面积增大,对行星齿轮6的承载能力更好。
[0041]如图3所示,在行星齿轮6运行时,由于行星齿轮6的旋转及外齿圈、太阳轮给行星齿轮6的载荷作用,径向滑动轴承2将形成压力油膜,将行星齿轮6和径向滑动轴承2隔开,此时,形成油膜压力的区域为径向滑动轴承2的承载区22,未形成油膜压力的区域为径向滑动轴承2的非承载区21。本实施例中,单油囊32设于径向滑动轴承2的非承载区21表面,以使径向滑动轴承2的承载区22不设置油囊,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行星轮轴,包括轴体、径向滑动轴承、向径向滑动轴承表面供油的供油部件,以及将径向滑动轴承热量带走的回油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部件包括相互连通的供油通道和单油囊,所述单油囊设于所述径向滑动轴承的非承载区表面;所述回油部件位于所述径向滑动轴承的表面,所述回油部件包括两个分设于所述单油囊沿长度方向两侧的卸油槽,所述卸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单油囊和外部空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行星轮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径向主进油段、轴向供油段和径向供油段,所述径向主进油段的进油端位于所述轴体端部的外表面,所述轴向供油段位于所述轴体的中心轴线,所述径向供油段与所述单油囊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电行星轮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通道还包括径向辅助进油段,所述径向辅助进油段的一端设于所述径向滑动轴承的非承载区表面,所述径向辅助进油段的另一端连通所述轴向供油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电行星轮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辅助进油段位于所述径向滑动轴承沿长度方向的中心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白尊洋陈元张亚宾鲁学良朱杰罗碧周少华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崇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