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1526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9
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持,每个触头支持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在偏离所述触头支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配合部,所在所述触头支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凸出的摆动支撑部;接触单元,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一对静触头组件,在一对静触头组件之间设置有该动触头组件;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该接触单元作为紧邻操作模块的一个接触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偏心位置的配合部用于偏心驱动触头支持,中心位置的摆动支撑部用于转动支撑,容易获得更大的力矩,从而利于提升动触头组件的移动速度。从而利于提升动触头组件的移动速度。从而利于提升动触头组件的移动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开关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交直流电器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光伏系统中,旋转式隔离开关得到了广泛应用。隔离开关是一种同时具备隔离功能和开关功能的开关装置,其接触单元中动触头组件由操作机构驱动,但在传统的旋转隔离开关中,由于受限于产品的结构,在手动操作合分闸时,动触头组件与操作机构同轴旋转,这种结构使得隔离开关在同等动力储备下,动触头组件的旋转速度达到瓶颈状态,无法提升动触头组件的速度,不利于优化隔离开关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移动速度快的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持,每个触头支持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在偏离所述触头支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配合部,所在所述触头支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凸出的摆动支撑部。
[0006]进一步,所述触头支持的圆周侧壁开设有接触槽,在触头支持内沿径向设置有动触桥,动触桥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延伸至接触槽内,所述配合部设置于偏离动触桥的轴线位置的触头支持上。
[0007]进一步,所述触头支持的边缘开设有一对安装缺口,且安装缺口关于触头支持的轴心形成对称结构,所述配合部位于靠近其中一个安装缺口的位置。
[0008]进一步,所述摆动支撑部的截面由同一平面的奇数条等宽曲线合围而成。
[0009]进一步,所述摆动支撑部的截面形状为莱洛三角。
[0010]进一步,所述触头支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转动支撑部,所述转动支撑部与摆动支撑部分别位于触头支持相对的两端。
[0011]进一步,所述转动支撑部的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联动部,且所有联动部关于转动支撑部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
[0012]进一步,所述触头支持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面向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插接部,且两个插接部关于第一支撑件的轴心形成旋转对称结构,在两个插接部之间限位装配有沿径向设置的动触桥,第二支撑件设置两个分别与插接部对应插接的通孔,第一支撑件背对第二支撑件的一端设有转动支撑部,所述转动支撑部开设有两个作为联动部的插槽,所述第二支撑件背对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设置有摆动支撑部和配合部。
[00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接触单元,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触头机构,所
述触头机构包括一对静触头组件,在一对静触头组件之间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动触头组件。
[0014]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底壁设有中央槽,所述壳体的底壁设有中央槽,触头支持设有与中央槽转动配合的转动支撑部。。
[001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模块以及由操作模块驱动的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如上所述的接触单元作为紧邻操作模块的一个接触单元。
[0016]本技术的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以及隔离开关,偏心位置的配合部用于偏心驱动触头支持,中心位置的摆动支撑部用于转动支撑,相比现有动触头组件与操作机构同轴旋转的结构,容易获得更大的力矩,从而利于提升动触头组件的移动速度。
[0017]此外,配合部位于偏离动触桥的轴线位置,使配合部与动触桥错位设置,利于拆装动触头组件,提高动触头组件与其他部件的配合程度。
[0018]此外,触头支持的边缘设置安装缺口,配合部位于安装缺口的一侧,提高动触头组件的拆装便利性。
[0019]此外,摆动支撑部的的截面由同一平面的奇数条等宽曲线合围而成,特别是摆动支撑部的截面为莱洛三角,当配合部获得相同驱动力且转动相同角度时,摆动支撑部移动轨迹更长,相比圆轴状的支撑部,使触头支持获取更大的线速度,利于提升动触头组件的整体移动速度。
[0020]此外,触头支持还设置有转动支撑部,转动支撑部与摆动支撑部共同配合利于提升触头支持的转动稳定性,特别是,转动支撑部还设置有联动部,方便相邻两个接触单元的触头支持联动连接。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中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中接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中动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应用于最靠近操作模块的接触单元);
[0024]图4是本技术中动触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应用于最远离操作模块的接触单元);
[0025]图5是本技术中第一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应用于最远离操作模块的接触单元);
[0026]图6是本技术中相邻两个动触头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a1

顶层基座,1b1

中间基座,1c1

底层基座,11

动触头组件,12

触头支持,121

摆动支撑部,122

转动支撑部,123

配合部,124

插接部,125

插槽,126

安装缺口,127

接触槽,1281

卡扣,1282

卡槽,13

动触桥,14

静触头组件,2

操作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动触头组件、接触单元和隔离开关不限于以下实
施例的描述。
[0030]如图1所示,隔离开关包括层叠设置的操作模块2和接触模块,接触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单元,其中至少一个接触单元的分合闸动作由操作模块2直接或间接驱动,当接触模块包括一个以上接触单元时,最靠近操作模块2的一个接触单元由操作模块2直接或间接驱动,其余接触单元通过相互联动连接实现同步动作,当然,所有接触单元均由操作机构或其他驱动部件直接驱动也同样可以。
[0031]如图2所示,每个接触单元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触头机构和接线组件,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组件11和一对静触头组件14(图2中仅示出一对静触头组件14中的一个静触头组件14),其中静触头组件14与接线组件连接,动触头组件11在一对静触头组件14之间转动,用于接通或断开每个接触单元内的主线路,具体的,动触头组件11包括触头支持12以及设置于触头支持12的一对动接触部,触头支持12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14之间,随着触头支持12被驱动转动,每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组件14接触或分离;相邻两个接触单元通过触头支持12联动连接,从而实现所有接触单元内的触头机构同步分合闸。
[0032]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动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动触头组件,包括触头支持(12),每个触头支持(12)设置有一对动接触部,其特征在于:在偏离所述触头支持(1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配合部(123),在所述触头支持(1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凸出的摆动支撑部(1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12)的圆周侧壁开设有接触槽(127),在触头支持(12)内沿径向设置有动触桥(13),动触桥(13)的两端分别作为动接触部延伸至接触槽(127)内,所述配合部(123)设置于偏离动触桥(13)的轴线位置的触头支持(12)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12)的边缘开设有一对安装缺口(126),且安装缺口(126)关于触头支持(12)的轴心形成对称结构,所述配合部(123)位于靠近其中一个安装缺口(126)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由同一平面的奇数条等宽曲线合围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支撑部(121)的截面形状为莱洛三角。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12)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转动支撑部(122),所述转动支撑部(122)与摆动支撑部(121)分别位于触头支持(12)相对的两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支撑部(122)的端面设置有至少两个联动部,且所有联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家鹏顾哲秦志凯葛伟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