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9808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2
一种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该接触单元包括壳体、转动连接于壳体内的动触头以及固定连接于壳体内的两静触头;动触头受驱转动,动触头的两端能够分别与两静触头接触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分别与两静触头分离以使隔离开关分闸;其中,动触头的转动中心位于壳体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两静触头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动触头的转动中心的同侧;且两静触头呈层叠设置,且分别用于与动触头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该接触单元能够适用于隔离开关在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进行使用,能够满足用户定制化需求。足用户定制化需求。足用户定制化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接触单元及隔离开关。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针对光伏逆变器的智能化需求越来越高。当光伏电路发生故障时,隔离开关作为具有分断功能的关键部件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断电路,保护其他部件。其中,隔离开关在分闸位置时,触头间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绝缘距离和明显的断开标志;在合闸位置时,能承载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及在规定时间内异常条件(例如短路)下的电流。
[0003]目前常用的隔离开关有旋转式隔离开关和直动式隔离开关,其中,旋转式隔离开关包括手柄、操作机构和接触单元,其中,接触单元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动触头和用于与动触头接触导电的两静触头,操作机构带动触头转动,使得动触头能够与静触头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接通或隔离导电回路的功能。现有的隔离开关的接触单元的布局形式比较单一,通常为动触头的两个触点分布于动触头转动中心的相对两端,即动触头的转动中心和两个静触头共线。然而,在隔离开关的使用场景的宽度受限的情况下,这种隔离开关的布局形式就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内的动触头(20)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0)内的两静触头(30);所述动触头(20)受驱转动,所述动触头(20)的两端能够分别与两所述静触头(30)接触以使隔离开关合闸或者分别与两所述静触头(30)分离以使所述隔离开关分闸;其中,所述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位于所述壳体(10)的中心轴线的一侧,两所述静触头(30)分别用于与所述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位于所述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同侧;且两所述静触头(30)呈层叠设置,且分别用于与所述动触头(20)的相对两端接触的配合面相互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20)包括第一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之间的连接板(23),所述第一连接件(21)、所述连接板(23)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围合形成U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靠近所述连接板(23)的一端通过转动轴与所述壳体(10)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20)的至少一个端部设有第一插接片(24)和第二插接片(25),所述第一插接片(24)和所述第二插接片(25)靠近所述动触头(20)的转动中心(C)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分离以形成第一间隙(26);至少一个所述静触头(30)具有第一配合片(31);在所述隔离开关合闸时,所述第一插接片(24)和所述第二插接片(25)位于所述第一配合片(31)的相对两侧且与所述第一配合片(31)接触连接;或者,至少一个所述静触头(30)与所述动触头(20)配合的端部设有第二配合片和第三配合片,所述第二配合片和所述第三配合片远离所述动触头(20)的一端相互连接、另一端相分离以形成第二间隙;所述动触头(20)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三插接片;在所述隔离开关合闸时,所述第三插接片插接于第二间隙内且其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配合片和所述第三配合片接触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30)包括用于与所述动触头(20)接触的配合件(32)和与所述配合件(32)连接的弯折件(33),两所述静触头(30)的配合件(32)呈平行设置,且任意一个所述静触头(30)的弯折件(33)位于其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生爱于贻鹏彭委建巴黎魏铃铃刘新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