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0241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泥收集装置,包括:第一箱体组件,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斗,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上,且与进料口连接;输送组件,移动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内;第二箱体组件,与第一箱体组件的出料口连接;其中,待处理污泥从进料斗进入第一箱体组件内进行挤压成型,经挤压成型后的污泥通过输送组件输送至第二箱体组件内,再从出口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利用第一箱体组件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再利用输送组件和第二箱体组件对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压制成型后排出。这样提高了污泥的收集效率。同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污泥泵和污泥管抽取污泥的方式所导致的较多污泥留在反应池内,而且设备清理不方便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设备清理的便利性。理的便利性。理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泥收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泥收集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污泥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工业污泥通常采用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填埋前需要对污泥进行脱水、净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污泥通常都需要利用专门的收集装置收集集中放置再进行批量填埋。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污泥泵和污泥管抽取污泥,该种方式不仅污泥收集率低,且很多污泥都留在反应池内,不便于清理。
[0004]以上也就是说,现在技术中污泥的处理装置存在收集率较低,且设备清理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污泥收集装置,解决了处理装置存在的收集率较低,且设备清理不方便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泥收集装置,包括:第一箱体组件,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以及进料斗,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上,且与进料口连接;以及输送组件,移动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内;以及第二箱体组件,与第一箱体组件的出料口连接;其中,待处理污泥从进料斗进入第一箱体组件内进行挤压成型,经挤压成型后的污泥通过输送组件输送至第二箱体组件内,再从第二箱体组件的出口排出。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箱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其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以及隔板,设置在第一壳体上,且靠近出料口。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输送组件包括:成型框,具有上开口和下开口,上开口与进料斗对应设置;以及挤压组件,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的顶部,且位于上开口的上方,挤压组件能够沿y轴往复移动;以及承载组件,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的底部,且位于上开口的下方,承载组件能够沿y轴往复移动;以及滑动组件,与承载组件连接,滑动组件用于将承载组件沿x轴移动至第二箱体组件。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挤压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缸,其固定端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的顶部;以及压板,设置在第一驱动缸的驱动端上,压板能够沿y轴在成型框往复移动。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承载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缸,其固定端设置在滑动组件上;以及承载板,设置在第二驱动缸的驱动端上,承载板能够沿y轴向上移动以封堵下开口。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滑动组件包括:承接板,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的底部,其上开设有滑槽;以及第三驱动缸,其固定端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的侧壁上,第三驱动缸的驱动端与第二驱动缸的固定端连接;其中,第三驱动缸能够驱动第二驱动缸的固定端在滑槽上沿x轴滑动。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箱体组件包括:外壳,其远离第一箱体组件的一端开设有
出口;以及承放台,设置在外壳内,承放台上设置有凹槽;下料板,可转动地设置在出口上,用于封堵或打开出口;其中,承放台与外壳之间限定出暂存腔,经挤压成型后的污泥在暂存腔内进行存储,滑动组件能够将承载组件沿x轴移动以靠近承放台。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侧推组件,其包括:第四驱动缸,其固定端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上;以及推板,与第四驱动缸的驱动端连接;其中,第四驱动缸能够将推动推板以将暂存腔内的污泥从出口推出。
[00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驱动缸的固定端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的隔板上。
[00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外壳与第一壳体为一体式结构。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利用第一箱体组件对污泥进行挤压成型,再利用输送组件和第二箱体组件对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压制成型后排出。这样提高了污泥的收集效率。同时避免较多的松散污泥留在污泥收集装置内。同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污泥泵和污泥管抽取污泥的方式所导致的较多污泥留在反应池内,而且设备清理不方便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设备清理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污泥收集装置的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污泥收集装置的主剖视图;
[0019]图3为图1中承放台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中承载组件和滑动组件连接关系图。
[0021]图中:10、第一箱体组件;11、第一壳体;16、隔板;20、进料斗;30、输送组件;31、成型框;32、挤压组件;321、第一驱动缸;322、压板;33、承载组件;331、第二驱动缸;332、承载板;341、承接板;342、第三驱动缸;40、第二箱体组件;41、外壳;411、出口;42、承放台;421、凹槽;43、下料板;60、侧推组件;61、第四驱动缸;62、推板;70、基板;80、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泥收集装置,其包括第一箱体组件10、进料斗20、输送组件30以及第二箱体组件40。其中,第一箱体组件10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斗20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10上,且与进料口连接;输送组件30移动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10内;第二箱体组件40与第一箱体组件10的出料口连接。待处理污泥从进料斗20进入第一箱体组件10内进行挤压成型,经挤压成型后的污泥通过输送组件30输送至第二箱体组件40内,再从第二箱体组件40的出口排出。
[0024]上述设置中,利用第一箱体组件10对污泥进行挤压成型,再利用输送组件30和第二箱体组件40对脱水后的污泥进行压制成型后排出。这样提高了污泥的收集效率。同时避免较多的松散污泥留在污泥收集装置内。同时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污泥泵和污泥管抽取污泥的方式所导致的较多污泥留在反应池内,而且设备清理不方便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设备清理的便利性。
[0025]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箱体组件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隔板16。隔板16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且靠近出料口。
[0026]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输送组件30包括成型框31、挤压组件32、承载组件33和滑动组件。其中,成型框31具有上开口和下开口,上开口与进料斗20对应设置;挤压组件32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10的顶部,且位于上开口的上方,挤压组件32能够沿y轴往复移动;承载组件33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10的底部,且位于上开口的下方,承载组件33能够沿y轴往复移动;滑动组件与承载组件33连接,滑动组件用于将承载组件33沿x轴移动至第二箱体组件40。
[0027]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挤压组件32包括第一驱动缸321、压板322。其中,第一驱动缸321的固定端设置在第一箱体组件10的顶部。压板322设置在第一驱动缸321的驱动端上,压板322能够沿y轴在成型框31往复移动。
[0028]具体地,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承载组件33包括第二驱动缸331和承载板332。其中,第二驱动缸331的固定端设置在滑动组件上;承载板332设置在第二驱动缸331的驱动端上,承载板332能够沿y轴向上移动以封堵下开口。
[0029]需要说明的饿死,承载板332封堵下开口,压板322向下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体组件,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以及进料斗,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组件上,且与所述进料口连接;以及输送组件,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组件内;以及第二箱体组件,与所述第一箱体组件的出料口连接;其中,待处理污泥从所述进料斗进入所述第一箱体组件内进行挤压成型,经挤压成型后的污泥通过所述输送组件输送至所述第二箱体组件内,再从所述第二箱体组件的出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其上设有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以及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且靠近所述出料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组件包括:成型框,具有上开口和下开口,所述上开口与所述进料斗对应设置;以及挤压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组件的顶部,且位于所述上开口的上方,所述挤压组件能够沿y轴往复移动;以及承载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组件的底部,且位于所述上开口的下方,所述承载组件能够沿y轴往复移动;以及滑动组件,与所述承载组件连接,所述滑动组件用于将所述承载组件沿x轴移动至所述第二箱体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缸,其固定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组件的顶部;以及压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缸的驱动端上,所述压板能够沿y轴在所述成型框往复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缸,其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远航朱黎明张其琛张同生武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