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0070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涉及建筑模板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浇筑完成后拆解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中间连接柱,中间连接柱两端均连接有内丝套筒且通过两个内丝套筒与两个把手可拆卸连接;上方的把手上可调连接有第一支撑组件,下方的把手上设有可调连接有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上设有板带底板,第一支撑组件和板带底板上均设有与内丝套筒配合的套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拆解时无需切割,能够将残留在板带外部的把手快速高效进行拆解,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
[0001]

[0002]本技术涉及建筑模板
,特别是指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

技术介绍

[0003]目前大量使用的楼板采用工厂预制现场吊装的叠合楼板,即在工厂预制楼板下半层的叠合板,在现场进行吊装安装,随后在叠合板上方进行部分管线现场埋设以及上层钢筋现场绑扎,叠合板之间通过300mm宽的现浇混凝土板带连接,同时在叠合板上方浇筑上半层楼板最终形成整体楼板。传统的板带支撑方式是采用木制模板钢管立柱顶托加固进行施工作业,即在板带的下面设置模板和木方,用钢管立柱的上端顶住木方和模板,钢管立柱的下端与地面连接。传统的板带支撑方式存在施工方法陈旧,结构成型较差且难以控制的问题,通过对装配式叠合板与现浇板连接(板带)部位缺陷进行检查,发现连接部位漏浆、连接部位错台、板面平整度差、板底露筋、现浇部位蜂窝麻面,这些缺陷是导致叠合板与现浇板连接部位合格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还要通过人工剔凿、打磨、砂浆找补等手段来修复以满足验收规范要求,影响质量处理成本高且造成极大的浪费。
[0004]公开号为CN21655261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周转装配式叠合板现浇带吊模装置,包括第一横梁、叠合板本体、第二横梁、第一通孔、胶合板和拉杆,所述第一横梁下方设置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表面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置有胶合板,所述胶合板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放置有木方,所述胶合板表面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内部插接有拉杆,所述胶合板上表面放置有叠合板本体,所述叠合板本体上表面放置有混凝土块,所述叠合板本体与所述胶合板相对一侧表面开设有嵌合槽,所述嵌合槽内部插接有密封胶条。该方案中,用于拉紧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拉杆在浇筑完成后与现浇带浇筑为一体,拆解时拉杆仅能够沿成型后的现浇带表面切割,无法快速分离或取出,造成吊模整体在浇筑后拆解不便的情况,使用该吊模结构将在后期拆解时降低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浇筑完成后拆解不便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包括中间连接柱,中间连接柱两端均连接有内丝套筒且通过两个内丝套筒与两个把手可拆卸连接;上方的把手上可调连接有第一支撑组件,下方的把手上设有可调连接有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上设有对两叠合板进行支撑的板带底板,第一支撑组件和板带底板上均设有与内丝套筒配合的套环,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在对应把手的作用下,对叠合板进行压合支撑。
[0007]优选的,所述中间连接柱两端均与内丝套筒螺纹连接,上方的内丝套筒与第一支
撑组件之间、下方的内丝套筒与板带底板之间均留有间隙。
[0008]优选的,所述把手为T型把手,T型把手包括握持部和与握持部垂直连接的螺杆部,螺杆部与内丝套筒螺纹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均包括套设在螺杆部上的横担,横担一侧的螺杆部上设有螺母。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下方两侧均设有垫块,第二支撑组件上方两侧均设有枕条,板带底板设在枕条上方且板带底板中部开设有满足螺杆部穿设的通孔。
[0011]进一步,所述横担和枕条均为木方,所述垫块为砂浆垫块。
[0012]优选的,所述套环为塑料套环,塑料套环与板带底板或第一支撑组件粘接固定。进一步,所述塑料套环外侧壁为锥形。
[0013]优选的,所述板带底板两边缘均设有浅槽,浅槽内粘贴有双面胶。进一步,所述板带底板为胶合板。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中间连接柱、内丝套筒、把手将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进行连接,第二支撑组件能够对板带底板进行承托,从而能够在待浇筑的板带区域形成吊模体系,利用板带底板的支撑浇筑形成板带。中间连接柱两端均通过内丝套筒与把手连接,从而能够在拆解时将把手与内丝套筒快速拆解分离,无需进行切割等过程,提高拆解效率,拆解后内丝套筒和中间连接柱留在浇筑后的板带中,提高板带强度。设置套环,能够避免混凝土渗透进入内丝套筒和把手之间,不利于把手的拆卸。进一步通过在上方的内丝套筒与第一支撑组件之间、下方的内丝套筒与板带底板之间均留有间隙,从而给后期拆解后对内丝套筒两端孔洞的封堵提供空间,避免内丝套筒出现露筋现象,同时也能够提高封堵后的平整度。本技术在拆解时无需切割,能够将残留在板带外部的把手快速高效进行拆解,提高了施工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浇筑完成后拆解不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如图1、2所示,实施例1,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包括中间连接柱1,中间连接柱1两端均连接有内丝套筒2且通过两个内丝套筒2与两个把手可拆卸连接。上方的把手上可调连接有第一支撑组件,下方的把手上设有可调连接有第二
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上设有对两叠合板10进行支撑的板带底板7。第一支撑组件和板带底板7上均设有与内丝套筒2配合的套环13,通过设置套环,能够避免混凝土渗透进入内丝套筒和把手之间,不利于把手的拆卸。
[0020]本实施例中,使用前,将中间连接柱上下两端均安装上内丝套筒,将套环固定在第一支撑组件下方和板带底板上表面。在使用时,先进行两侧叠合板10的设置,两侧叠合板10之间形成待浇筑板带区域,同时两侧叠合板10上的钢筋11从侧壁穿插进入待浇筑板带区域。随后在待浇筑板带区域下方设置板带底板7,板带底板7两侧从底面对两侧的叠合板10进行支撑,在待浇筑板带区域上方设置第一支撑组件、板带底板7下方设置第二支撑组件,并将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通过中间连接柱1、内丝套筒2、把手进行连接,连接后第二支撑组件能够对板带底板进行承托,在把手与第一支撑组件的配合作用下能够将板带底板压在叠合板下方,同时维持两侧叠合板的对接平整度,最终通过本工具在待浇筑的板带区域形成吊模体系,随后在板带底板的支撑下在待浇筑板带区域内浇筑形成板带6。可选的,同步在叠合板上方及板带6上方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连接柱(1),中间连接柱(1)两端均连接有内丝套筒(2)且通过两个内丝套筒(2)与两个把手可拆卸连接;上方的把手上可调连接有第一支撑组件,下方的把手上设有可调连接有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上设有对两叠合板(10)进行支撑的板带底板(7),第一支撑组件和板带底板(7)上均设有与内丝套筒(2)配合的套环(13),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在对应把手的作用下,对叠合板(10)进行压合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柱(1)两端均与内丝套筒(2)螺纹连接,上方的内丝套筒(2)与第一支撑组件之间、下方的内丝套筒(2)与板带底板(7)之间均留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为T型把手,T型把手包括握持部(4)和与握持部(4)垂直连接的螺杆部(3),螺杆部(3)与内丝套筒(2)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装配式叠合板的板带模板精准控制支撑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均包括套设在螺杆部(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靓苗育林李鹏曹燕华雷川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