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9134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卫星导航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包括抛物面状的天线本体,所述天线本体滑动布置在导轨上,天线本体可在前侧受到预定风力的风吹时沿导轨产生后移动作,导轨上安装有用于对天线本体后移动作进行缓冲以及在风停时使天线本体复位的弹性复位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将天线在风力影响下产生的刚性位移转换为弹性位移,进而有效地降低天线的刚性损坏程度,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


[0001]本技术涉及卫星导航
,具体是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

技术介绍

[0002]卫星天线通常呈金属抛物面状,负责将卫星信号反射到位于焦点处的馈源和高频头内。卫星天线在接收信号时,需要将抛物面对准空中的卫星,以便准确地接收到卫星发出的信号。
[0003]通常一个卫星天线可以通过极化角度的调节,从而将卫星天线对准卫星,进而接收卫星发出的卫星信号。中国技术专利CN204668468U就可以较好地调节天线本体的极化角度,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包括底座及天线架,所述天线架一端固接有接收天线,另一端固接有多个高频头,所述天线架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固接于所述底座的第一端;支撑杆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天线架上,所述支撑杆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件固接于所述底座的第二端,所述底座的第二端正对其第一端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可同时朝向所述卫星天线的侧向转动调整的固接于所述底座上”。上述现有技术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转动作用,调节接收天线和卫星之间的角度,可实现信号的准确接收,也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环境中。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当抛物面天线在无风或者风力较小的环境中使用时,天线不会因风力的影响而出现晃动的情况,此时天线自然能够稳定地接收信号;但是当在大风天气下使用时,由抛物面天线的前侧吹来的风,会使天线发生剧烈的晃动;并且由于抛物面聚风的性质,天线无法有效及时地卸除风力的影响而在持续风力吹动下发生倾倒,从而引发使用事故,并影响正常使用。后来,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加固天线,使之愈加牢固,不易被风吹倒,但是,该类改良型天线在较大风力、长时间的影响下,反而更容易发生不可修复的刚性损坏,导致天线与原始的信号接收角度产生较大的偏离,从而实际使用带来诸多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避免和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本技术能够将天线在风力影响下产生的刚性位移转换为弹性位移,进而有效地降低天线的刚性损坏程度,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包括抛物面状的天线本体,所述天线本体安装在滑板上,所述滑板滑动布置在基座上;天线本体可在基座上沿风向作直线滑移动作,基座上安装有用于对天线本体滑移动作进行缓冲以及在风力减弱时引导天线本体复位的弹性复位件。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基座包括定位套,所述定位套上开设有外形呈上粗下细的二段式阶梯孔状的盲孔,所述滑板滑动布置在盲孔的孔肩上并与该孔肩形成限制滑板下行的止口配合;所述天线本体安装在滑板上。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性复位件为拉伸连接在滑板侧面和盲孔对应侧壁之间的第一弹簧,各第一弹簧沿滑板周向依次均匀布置。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性复位件还包括拉伸连接在滑板下板面和盲孔孔底之间的第二弹簧;各第二弹簧的轴向均竖直设置,且沿盲孔周向依次均匀布置。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盲孔的孔口处盖合布置有盖板,所述盖板和孔肩之间围合形成供滑板滑动的环状的滑腔。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腔的腔口方向沿盲孔径向向内,且滑腔的腔口宽度与滑板的厚度相同。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套回转布置在底座上,底座上布置有驱动定位套转动的驱动电机。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位套的底部安装有与盲孔同轴布置的内套管,所述底座上布置有同轴套接在内套管外侧的外套管,且内套管和外套管通过轴承彼此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同轴布置在外套管内,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在定位套的底部。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上两两对称布置有固定支耳,固定支耳上开设有定位孔,螺栓穿过定位孔将底座固定安装在支撑物上。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天线本体安装在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底板的底部与安装在滑板上的支撑柱固接;天线本体的底部与底板彼此铰接;天线本体的背部铰接有调节杆,底板上布置斜撑杆,斜撑杆上开设有供调节杆悬臂端插入的调节槽,斜撑杆和调节杆彼此配合构成伸缩杆结构,定位销依次穿过斜撑杆和调节杆,进而将调节杆锁定在调节槽内。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天线本体受到一定风力的风吹动时,会在基座上产生滑移动作,对滑移动作起缓冲作用的弹性复位件能够将原本天线在风力影响下产生的刚性位移转换为弹性位移,从而降低天线刚性损伤的程度,进而减弱风力对天线本体的影响,从而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
[0018]2、本技术采用在滑板外围均匀布置第一弹簧,能够在天线本体受到任何方向的风力时,都能为天线本体提供一定的缓冲位移,从而将刚性位移转换为弹性位移,进而减小天线本体的刚性损坏。并且在风力的影响消失后,天线本体在各个第一弹簧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恢复到初始的信号接收位置,进而继续接收和发射信号。第二弹簧与第一弹簧彼此配合,增大天线本体的缓冲性能的同时,也能够使天线本体快速的复位,减少因风力影响而可能出现的信号中断时间。
[0019]3、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初始拉力是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设定的,即弹簧的弹性系数不同,这是因为每个地区的风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若是在平均风力比较小的地区,采用弹性系数较大的弹簧,此时风力无法使弹簧拉伸,导致天线本体处于刚性连接状态,更容易损坏。反之的话,只要有风,弹簧就会伸缩,弹簧的缓冲性能较弱,导致天线本体始终处于前后移动的状态中;并且在天线本体移动到两端极限位置时,由于弹簧的缓冲性能较弱,天线本体依旧具有较快的速度,任然会与其他部件发生较为猛烈的撞击,进而引发刚性损伤。
[0020]4、天线本体与支撑架之间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调节天线本
体的俯仰角度;并且在驱动电机的作用,调节天线本体的朝向,支撑架和驱动电机彼此配合,从而可以将天线本体调整到合适的信号接收位置,进而实现信号的稳定接收。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各个组成部分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定位套与底座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中天线本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0、天线本体;11、支撑架;111、底板;112、斜撑杆;113、调节杆;114、定位销;20、基座;21、定位套;22、盖板;24、滑腔;25、滑板;26、支撑柱;27、内套管;30、弹性复位件;31、第一弹簧;32、第二弹簧;40、底座;41、外套管;42、驱动电机;43、固定支耳。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20)和抛物面状的天线本体(10),所述天线本体(10)可在基座(20)上沿风向作直线滑移动作,基座(20)上安装有用于对天线本体(10)滑移动作进行缓冲以及在风力减弱时引导天线本体(10)复位的弹性复位件(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20)包括定位套(21),所述定位套(21)上开设有外形呈上粗下细的二段式阶梯孔状的盲孔,滑板(25)滑动布置在盲孔的孔肩上并与该孔肩形成限制滑板(25)下行的止口配合;所述天线本体(10)安装在滑板(25)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30)为拉伸连接在滑板(25)侧面和盲孔孔壁之间的第一弹簧(31),各第一弹簧(31)沿滑板(25)周向依次均匀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30)还包括拉伸连接在滑板(25)下板面和盲孔孔底之间的第二弹簧(32);各第二弹簧(32)的轴向均竖直设置,且沿盲孔周向依次均匀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的孔口处盖合布置有盖板(22),所述盖板(22)和孔肩之间围合形成供滑板(25)滑动的环状的滑腔(2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自动复位的导航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腔(24)的腔口方向沿盲孔径向向内,且滑腔(24)的腔口宽度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宪伟贾琳张海滨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宇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