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5612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卫星导航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包括抛物面状的天线本体,所述天线本体滑动布置在导轨上,天线本体可在前侧受到预定风力的风吹时沿导轨产生后移动作,导轨上安装有用于对天线本体后移动作进行缓冲以及在风停时使天线本体复位的弹性复位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的卸除作用在天线上的风力,避免天线因风力的影响而出现损坏的情况,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


[0001]本技术涉及卫星导航
,具体是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

技术介绍

[0002]卫星天线通常呈金属抛物面状,负责将卫星信号反射到位于焦点处的馈源和高频头内。卫星天线在接收信号时,需要将抛物面对准空中的卫星,以便准确的接收到卫星发出的信号。
[0003]通常一个卫星天线可以通过极化角度的调节,从而将卫星天线对准卫星,进而接收卫星发出的卫星信号。中国技术专利CN204668468U就可以较好的调节天线本体的极化角度,并具体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包括:底座,天线架,所述天线架一端固接有接收天线,另一端固接有多个高频头,所述天线架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固接于所述底座的第一端;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固接于所述天线架上,所述支撑杆的下端通过第二连接件固接于所述底座的第二端,所述底座的第二端正对其第一端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可同时朝向所述卫星天线的侧向转动调整的固接于所述底座上。”。上述现有技术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转动作用,调节接收天线和卫星之间的角度,进而实现信号的准确接收。
[0004]上述现有技术由于能准确的接收信号,因此次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环境中。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当抛物面天线在无风或者风力较小的环境中使用时,天线不会因风力的影响而出现晃动的情况,进而能够稳定的接收信号;但是当在大风天气下使用时,由抛物面天线的前侧吹来的风,会使天线发生剧烈的晃动;并且由于抛物面聚风的性质,天线无法有效及时的卸除风力的影响而在持续风力吹动下发生倾倒,导致天线摔坏而无法接收信号。尽管有些天线固定的很牢固,不易被风吹倒,但是此时的天线在较大风力长时间的影响下,更容易发生不可修复的刚性损坏,导致天线与原始的信号接收角度产生了较大的偏离,损坏的同时也无法再接收信号,因此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避免和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本技术能够有效的卸除作用在天线上的风力,避免天线因风力的影响而出现损坏的情况,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包括抛物面状的天线本体,所述天线本体滑动布置在导轨上,天线本体可在前侧受到预定风力的风吹时沿导轨产生后移动作,导轨上安装有用于对天线本体后移动作进行缓冲以及在风停时使天线本体复位的弹性复位件。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轨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槽长方向与天线本体朝向相同的导向槽,导向槽内滑动布置有导向块,所述天线本体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导向块上。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向槽的前端布置有第一限位柱,导向槽的后端布置有第二限位柱,导向块位于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之间,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之间构成导向块的移动空间。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向块的两侧对称布置有导向轮,导向轮回转连接在导向块上;导向轮可沿导向槽槽长方向在导向槽内做往复滚动动作,且导向轮的转轴轴向与导向槽的槽长方向彼此垂直布置。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性复位件为拉伸连接在导线块和导向槽之间的拉紧弹簧,所述拉紧弹簧可拉动导向块向第一限位柱移动并抵靠在第一限位柱上。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座回转布置在底座上,底座上布置有驱动支撑座转动的驱动电机。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座的底部布置有与支撑座回转轴同轴布置的内套管,所述底座上布置有可同轴套接在内套管外侧外套管,且内套管和外套管通过轴承彼此转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同轴布置在外套管内,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在支撑座的底部。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上对称布置有固定支耳,固定支耳上开设有定位孔,螺栓穿过定位孔将底座固定安装在支撑物上。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天线本体的背面底部铰接在底板上;天线本体的背部铰接有调节杆,底板上布置支撑杆,支撑杆上开设有供调节杆悬臂端插入的调节槽,支撑杆和调节杆彼此配合构成伸缩杆结构,定位销依次穿过支撑杆和调节杆,进而将调节杆锁定在调节槽。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技术能够在天线本体收到一定风力的风吹动时,沿着导轨进行移动,通过后移动作消化一部份风能,进而卸除相应风力的影响,避免天线本体发生刚性损伤。弹性复位件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将另一部分的风能转化为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进而减弱风力对天线本体的影响。天线本体在导轨和弹性复位件的配合作用下沿着导轨做往复直线滑移动作,进而不断的卸除风力,有效的减小风力对天线本体的影响,避免天线损坏,延长天线的使用寿命。
[0018]2、本技术采用导向块与导向槽配合的方式,能够为天线本体的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轨道,避免除风力之外其他因素对天线本体的影响,提高天线本体移动的稳定性。并且导向槽的槽长方向与天线本体的朝向保持一致,这样在天线本体的前侧受到风力的影响时,天线本体可以沿着导向槽的后移,进而有效的卸除风力。
[0019]3、本技术使用导向轮与轮槽的配合,能够将导向块与导向槽的滑动摩擦转化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以提高天线本体的后移灵敏度。
[0020]4、拉紧弹簧的初始拉力是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设定的,也就是说拉紧弹簧可以采用不同弹性系数的弹簧,这是因为每个地区的风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若是在平均风力比较小的地区,采用弹性系数较大的弹簧,此时风力无法使拉紧弹簧拉伸,导致此时的天线本体处于刚性连接状态,更容易损坏。反之的话,只要有风,拉紧弹簧就会伸缩,导致天线本体抗风的能力过于灵敏,天线本体始终处于前后移动的状态中,影响信号的稳定接收。
[0021]5、天线本体与支撑架之间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调节天线的
俯仰角度;并且在驱动电机的作用,能调节天线本体的朝向,支撑架和驱动电机彼此配合,进而实现信号的稳定接收。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中导向块和导向槽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中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支撑座与底座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中支撑座与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
[0029]10、天线本体;11、支撑架;111、底板;112、支撑杆;
[0030]113、调节杆;114、定位销;20、导轨;21、支撑座;211、导向槽;
[0031]212、第一限位柱;213、第二限位柱;214、轮槽;22、导向块;...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抛物面状的天线本体(10),所述天线本体(10)滑动布置在导轨(20)上,天线本体(10)可在前侧受到预定风力的风吹动时沿导轨(20)产生后移动作,导轨(20)上安装有用于对天线本体(10)后移动作进行缓冲以及在风力减弱时引导天线本体(10)复位的弹性复位件(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20)包括支撑座(21),所述支撑座(21)上开设有槽长方向与天线本体(10)朝向相同的导向槽(211),导向槽(211)内滑动布置有导向块(22),所述天线本体(10)通过支撑架(11)固定在导向块(2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211)的前端布置有第一限位柱(212),导向槽(211)的后端布置有第二限位柱(213),导向块(22)位于第一限位柱(212)和第二限位柱(213)之间,第一限位柱(212)和第二限位柱(213)之间构成导向块(22)的移动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块(22)的两侧对称布置有导向轮(221),导向轮(221)回转连接在导向块(22)上;导向轮(221)可沿导向槽(211)槽长方向在导向槽(211)内做往复滚动动作,且导向轮(221)的转轴轴向与导向槽(211)的槽长方向彼此垂直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抗风型卫星导航接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30)为拉伸连接在导线块和导向槽(211)之间的拉紧弹簧(31),所述拉紧弹簧(31)可拉动导向块(22)向第一限位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宪伟贾琳张海滨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宇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