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8977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包括固定支座,所述固定支座上设有X轴横移模组,所述X轴横移模组上设有Z轴横移模组,所述Z轴横移模组上设有旋转结构;旋转结构,所述旋转结构包括连接Z轴横移模组的安装板,布置在安装板上的旋转动作端和固定结构,以及由旋转动作端驱动转动的夹持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固定电缆护套,所述夹持结构用于固定电缆插片支架,所述夹持结构的上料端相对设置有电缆固定座,所述电缆固定座上形成有供电缆护套及电缆插片支架置入的卡槽,所述夹持结构布置于卡槽外侧,且所述固定结构布置于电缆固定座上方并位于卡槽之间。并位于卡槽之间。并位于卡槽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加工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电缆应用范围广泛,针对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电缆,常规电缆有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补偿电缆、屏蔽电缆、高温电缆、计算机电缆、信号电缆、同轴电缆、耐火电缆、船用电缆、矿用电缆、铝合金电缆、拖链电缆、卷筒电缆、防水电缆等等。它们都是由单股或多股导线和绝缘层组成,用来输送电力和传输信号。
[0003]在现有的电缆加工技术中当完成将电缆的内线与电缆插片支架连接后,需要将电缆的三根内线进行扭动,使三根内线扭在一起,再往电缆插片的支架上进行安装后盖,从而提升内线与电缆插片支架连接的抗拉强度,但在现有的加工技术中通过人工手动转动电缆插片支架,以使电缆的内线进行扭动,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产能,且造成员工的劳动强度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
[0005]本技术就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包括固定支座,所述固定支座上设有X轴横移模组,所述X轴横移模组上设有Z轴横移模组,所述Z轴横移模组上设有旋转结构;
[0007]旋转结构,所述旋转结构包括连接Z轴横移模组的安装板,布置在安装板上的旋转动作端和固定结构,以及由旋转动作端驱动转动的夹持结构;
[0008]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固定电缆护套,所述夹持结构用于固定电缆插片支架,所述夹持结构的上料端相对设置有电缆固定座,所述电缆固定座上形成有供电缆护套及电缆插片支架置入的卡槽,所述夹持结构布置于卡槽外侧,且所述固定结构布置于电缆固定座上方并位于卡槽之间。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气缸及设置在固定气缸输出端的夹片,所述夹片上设置有摩擦面,所述摩擦面与电缆护套外周抵接。通过以上改进,固定气缸驱动夹片从两侧与电缆的护套抵接,保证电缆插片支架在转动过程中,电缆护套保持不动,且通过在夹片上设置摩擦片,提高了夹片固定电缆护套的稳定性。
[0010]优选的,所述夹持结构包括夹持气缸及设置在夹持气缸输出端的抵接片,所述抵接片与所述电缆插片支架上的顶部插片抵接。通过以上改进,夹持气缸驱动抵接片从两侧与电缆插片支架上的顶部插片抵接,从而使电缆插片支架随着夹持结构一起转动,进行对电缆内线的扭线。
[0011]优选的,所述抵接片上形成有电缆插片支架上的侧部插片置入的凹槽,所述侧部插片与凹槽的槽壁抵接。通过以上改进,夹持气缸驱动抵接片从两侧与电缆插片支架上的顶部插片抵接,并使电缆插片支架上的侧部插片置入到抵接片的凹槽内,侧部插片与凹槽
的槽壁抵接,保证了电缆插片支架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0012]优选的,所述电缆固定座端部相对设置有压线结构,所述压线结构包括第一压线气缸及第二压线气缸,所述第一压线气缸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压线板,所述第二压线气缸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压线板,所述第一压线板内形成有压线通道,所述压线通道与电缆固定座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压线板滑动设置在压线通道内。通过以上改进,第一压线气缸输出端驱动第一压线板下降,第二压线气缸驱动第二压线板上升,使第二压线板将电缆固定在压线通道内,避免电缆的尾部起翘,影响拧线效果。
[0013]优选的,所述固定支座上还设有视觉检测结构,所述视觉检测结构与所述夹持结构的转动区域相对设置。通过以上改进,视觉检测结构正对夹持结构的转动区域,采集电缆插片支架转动的角度,从而控制旋转结构的旋转角度,保证每一次扭线都处于相同的角度,进一步提升了扭线品质。
[0014]优选的,所述旋转结构包括转动轮、驱动转动轮转动的驱动电机,以及用于传动转动轮的传动带,所述夹持结构与转动轮连接。通过以上改进,驱动电机驱动一个转动轮转动,通过传动带带动另一个转动轮转动,由于夹持结构与转动轮连接,夹持结构跟着转动轮转动,并带动电缆插片支架旋转,实现对电缆内线的扭线。
[0015]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还包括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与传动带抵接。通过以上改进,导向轮与传动带的侧部抵接,保证传送带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拧线的效果。
[0016]优选的,所述视觉检测结构包括伸缩杆、调节支架及检测相机,所述检测相机设置在伸缩杆上,所述伸缩杆穿设在调节支架上。通过以上改进,调节伸缩杆伸出调节支架的距离,从而调节检测相机与夹持结构之间距离,保证检测相机处于最佳的信号采集位置,可以更好的判断拧线的角度,从而提高内线的拧线品质。
[0017]优选的,所述夹片包括第一夹持块和第二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上延伸出滑动部,所述第二夹持块上形成有供滑动部滑动的滑槽。通过以上改进,第一夹持块上延伸出滑动部,当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贴合,滑动部置入在第二夹持块的滑槽内,进一步提升了夹持稳定性,保证了电缆插片支架在转动过程中,电缆护套不会跟随转动。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9]1、通过将电缆及电缆插片支架放置在电缆固定座的凹槽内,对电缆的护套及电缆插片支架进行初步的定位,随后固定支座上设有X轴横移模组及Z轴横移模组驱动旋转结构下降,旋转结构上的夹持结构和固定结构分别对电缆插片支架上的插片及电缆护套进行夹持固定,完成固定后轴横移模组驱动旋转结构上升,并脱离电缆固定座旋转结构的旋转动作端的作用下带动电缆插片支架进行旋转,此时电缆护套在固定结构的作用下保持不动,从而使电缆的内线随着电缆插片支架转动拧在一起,实现自动化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0020]2、通过在固定支座设置视觉检测结构,视觉检测结构正对夹持结构的转动区域,采集电缆插片支架转动的角度,从而控制旋转结构的旋转角度,保证每一次扭线都处于相同的角度,进一步提升了扭线品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旋转结构、固定结构及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的视觉检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的压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固定支座;2、X轴横移模组;3、Z轴横移模组;4、旋转结构;5、夹持结构;6、固定结构;7、视觉检测结构;101、电缆固定座;102、卡槽;103、固定气缸;104、夹片;105、摩擦面;106、夹持气缸;107、抵接片;108、凹槽;109、安装板;110、旋转动作端;201、压线结构;202、第一压线气缸;203、第二压线气缸;204、第一压线板;205、第二压线板;206、压线通道;301、转动轮;302、传动带;303、驱动电机;304、导向轮;401、伸缩杆;402、调节支架;403、检测相机;404、第一夹持块;405、第二夹持块;406、滑动部;407、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包括固定支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座(1)上设有X轴横移模组(2),所述X轴横移模组(2)上设有Z轴横移模组(3),所述Z轴横移模组(3)上设有旋转结构(4);旋转结构(4),所述旋转结构(4)包括连接Z轴横移模组(3)的安装板(109),布置在安装板(109)上的旋转动作端(110)和固定结构(6),以及由旋转动作端(110)驱动转动的夹持结构(5);所述固定结构(6)用于固定电缆护套,所述夹持结构(5)用于固定电缆插片支架,所述夹持结构(5)的上料端相对设置有电缆固定座(101),所述电缆固定座(101)上形成有供电缆护套及电缆插片支架置入的卡槽(102),所述夹持结构(5)布置于卡槽(102)外侧,且所述固定结构(6)布置于电缆固定座(101)上方并位于卡槽(10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6)包括固定气缸(103)及设置在固定气缸(103)输出端的夹片(104),所述夹片(104)上设置有摩擦面(105),所述摩擦面(105)与电缆护套外周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5)包括夹持气缸(106)及设置在夹持气缸(106)输出端的抵接片(107),所述抵接片(107)与所述电缆插片支架上的顶部插片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片(107)上形成有电缆插片支架上的侧部插片置入的凹槽(108),所述侧部插片与凹槽(108)的槽壁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内线拧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固定座(101)端部相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志强陆国鹏余崇威洪佳斌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万能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