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发生元件、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8668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离子发生元件、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在离子发生元件中,在绝缘基材的同一个面上,感应电极和加热电极以相互绝缘的方式分离设置,在绝缘基材的所述面上叠层有电介质层,电介质层具有能够覆盖绝缘基材的长度,并且在感应电极的接地用端子部上和加热电极的接地用端子部、电源连接用端子部上,设置有使所述端子部露出的开口部。由此,能够提供在伴随沿面放电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元件中,低成本、防止不可预测的故障发生时的损害、考虑到安全层面的离子发生元件、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在将 图像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显像,并将其转印定影在印刷 介质上的图像形成工艺中使用的离子发生元件、具备该离子发生元件 的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进而,详细来讲,涉及在电介质的正反面配置放电电极和感应电 极,对二者之间施加高压交变电压产生沿面放电,取出所需极性的离 子,使被带电体(例如感光体)带电,使图像载体(例如感光体和中 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对象物(例如中间转印体和记录 纸)之前带电的离子发生元件和具备该离子发生元件的带电装置。此 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具备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使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于使感光体带 电的带电装置、将在感光体等形成的调色剂像静电转印至记录用纸等 的转印装置、使与感光体等静电接触的记录用纸等剥离的剥离装置等, 经常使用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作为上述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 一般来说,具备具有与感光 体和记录用纸等被带电物相对的开口部的屏蔽罩、和铺设在该屏蔽罩 内的线状或者锯齿状的放电电极。而且,能够使用通过对放电电极施 加高电压而产生电晕放电使被带电物均匀地带电的所谓电晕管、通过 在放电电极和被带电物之间设置栅格电极,对该栅格电极施加需要的电压使被带电物均匀地带电的所谓栅格电晕管"scorotron"(例如,参 考专利文献l)。例如专利文献2、 3公开了将该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应用于使 对中间转印体和记录纸等转印介质转印前的调色剂像带电的转印前带 电装置。根据专利文献2、 3公开的技术,即使在图像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内存在带电量的不均,也由于转印前使调色剂像的带电量变得 均匀,能够抑制转印调色剂像时的转印余裕度降低,将调色剂像稳定 转印至转印介质。但是,上述以往的带电装置具有多个问题。第一,作为带电装置 不仅需要放电电极,还需要屏蔽罩、栅格电极等。此外,需要在放电电极和带电对象物之间确保一定的距离(10mm)。为此,需要较多的 用于设置带电装置的空间。 一般在一次转印部周边配置有显像装置和 一次转印装置,在二次转印部前配置有感光体和二次转印装置等,用 于配置转印前带电装置的空间较少。因此,在以往的电晕放电方式的 带电装置中存在布局非常困难的问题。此外第二,在以往的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中,存在大量地生 成臭氧(03)、氮氧化物(NOx)等放电生成物的问题。大量生成臭氧 时,会引起产生臭氧味道、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因强氧化力导致产 品劣化等问题。此外,生成氮氧化物时,会产生氮氧化物作为铵盐(硝 酸铵)粘附在感光体上,成为异常图像的问题。特别是,通常使用的 有机感光体(OPC)容易因臭氧和NOx而产生白点和图像缺失等图像 缺陷。由于上述问题,在存在多个转印部位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 形成装置中,虽然从转印前使调色剂像的带电量均匀这一点出发,优 选在所有的转印部位(多个一次转印部位和二次转印部位)的上游设 置转印前带电装置,但实际由于臭氧和NOx的产生量的问题十分困难。此外,出于无臭氧化的目的,近年,能够采用将感光体自身带电 的带电装置,使用导电性辊、导电性刷的接触带电方式。但是,难以 通过接触带电方式使调色剂不紊乱地带电。因此,作为转印前带电装 置,使用非接触的电晕放电方式。但是,在搭载了接触带电方式的图 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使用以往的电晕放电方式的转印前带电装置的情 况下,无法发挥其无臭氧的特征。此外,作为用于减少臭氧产生量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4中, 公开了具备按照大致一定的间距沿规定的轴方向排列的多个放电电 极、用于对放电电极施加放电开始电压以上的电压的高压电源、在高 压电源的输出电极和放电电极之间设置的电阻、接近放电电极设置在5放电电极和被带电物之间的位置的栅格电极、和用于对栅格电极施加栅格电压的栅格电源,通过使放电电极和栅格电极的间隙为4mm以下 减少放电电流而减少臭氧产生量的带电装置。但是,在专利文献4公开的技术中,虽然能够通过减少放电电流 从而减少臭氧产生量,但是即便如此臭氧的减少量也不足,会导致产 生l.Oppm左右的臭氧。此外,由于放电生成物、调色剂、纸粉等粘附 在放电电极上,因放电能量使放电电极的前端磨耗、劣化,存在放电 变得不稳定等其他问题。进而,由放电电极的形状难以清洁粘附在放 电电极的放电生成物、调色剂、纸粉等。而且,由于放电电极和被带电物的间隙狭窄,还存在容易产生起 因于多个放电电极的间距的长度方向(放电电极的间距方向)的带电 不均的问题。在此,为了消除带电不均,能够考虑减小放电电极间距, 但在该情况下增加放电电极数量会增大制造成本。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带电装置的课题,例如在专利文献5中,公 开了具备在其间隔着电介质配设有在外周边具备尖头形的凸部的放电 电极和感应电极,通过在该电极间施加高压交变电压而产生离子(以 后将此类型的带电方式称为沿面放电方式)的离子发生元件(沿面放 电元件)的带电装置。该沿面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由于没有屏蔽罩和栅格电极等,为 小型装置。此外,由于放电面平坦,容易清洁,也易于维护。在此,离子发生元件(沿面放电元件)存在在高湿度环境下放电 特性降低的倾向。作为避免该问题的对策,例如在专利文献6和专利 文献7公开的技术中,通过在离子发生元件配置加热部件,对元件加 温除去放电区域的吸附水分而提高放电性能。特别是在专利文献7中, 记载了通过对感应电极部分通电产生焦耳热,也兼用作加热作用,引 用文献7公开的技术与另外配置加热元件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且低 成本。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6-11946号公报(公开 曰1994年1月21日)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0-274892号公报(公 开日1998年10月13日)专利文献3: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69860号公报(公 开曰2004年3月4日)专利文献4: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8-160711号公报(公 开日1996年6月21日)专利文献5: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249327号公报(公 开日2003年9月5日)专利文献6: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157447号公报(公 开日2004年6月3日)专利文献7: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2-237368号公报(公 开日2002年8月23日)专利文献8: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305001号公报(公 开曰1997年11月28日)
技术实现思路
具有上述的加热电极(加热线)的离子发生元件的情况下,存在 以下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进行说明。将在绝缘基材上具有感应电极23和加 热电极25,在其上侧经由电介质层具有放电电极22的结构的离子发生 元件示于图10的(a)。对放电电极22,施加高压的交变电压,使加热 电极25的一端与加热电源34连接,加热电极25的另一端和感应电极 23由共用接地端子部26连接到接地电位。在通常的使用中,对放电电极22施加高压的交变电压时,感应电 极23由接地电位诱发感应电流,伴随对放电电极22的施加电压变化, 感应电流通过感应电极23流动。例如,如图11所示对放电电极施加 脉冲状的施加电压的情况下,向放电电极22和感应电极23流入的电 流成为尖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子发生元件,通过在夹着电介质层设置的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施加交变电压,伴随沿面放电产生离子,其特征在于: 在绝缘基材的同一个面上以相互绝缘的方式分离设置有所述感应电极和通过因通电产生的焦耳热对该离子发生元件进行加温的加热电极,  在所述绝缘基材的所述面上叠层有所述电介质层, 所述电介质层具有能够覆盖所述绝缘基材的长度,并且在所述感应电极的端子部上和所述加热电极的端子部上,设置有使所述端子部露出的开口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足立克己冈本昌太郎香川敏章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