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发生元件、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1041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离子发生元件、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离子发生元件中,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夹持电介质相对设置,在电介质的形成感应电极的一侧的面上,具有因通电产生的焦耳热而发热的加热电极。并且,放电电极和加热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在电介质的形成感应电极的一侧的面的加热电压和感应电极之间,配置具有接地用连接部的屏蔽电极。这样一来,可低成本地防止到加热电极的泄漏,顾及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使 用的、通过调色剂将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并将其转印定 影到打印介质上的图像形成处理中使用的离子发生元件,具有该离子 发生元件的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在电介质的正反面配置放电电极和感应电 极,向两者之间施加高压交流电压使之产生沿面放电,取出所需极性 的离子,使被带电体(例如感光体)带电,或使图像承载体(例如感光体、 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转印到转印对象物(例如中间转印体、记录纸张)前带电的离子发生元件、及具有该元件的带电装置。并且,本 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具有该带电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在使用了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使感光 体带电的带电装置、将感光体等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到记录 纸张等的转印装置、剥离与感光体等静电接触的记录纸张等的剥离装 置等中,经常使用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作为这种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 一般具有屏蔽罩,具有与 感光体、记录纸张等被带电物相对的开口部;和架设在该屏蔽罩内部 的线状或梳齿状的放电电极。并且使用如下装置所谓无栅格电极型 带电器(corotron),通过向放电电极施加高压产生电晕放电,使被带电 物平均带电;例如在专利文献l: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平6-11946号公 报(1994年1月21日公开)中公开的所谓有栅格电极型带电器 (scorotron),通过向放电电极和被带电物之间设置的栅格电极施加所需电压,使被带电物平均带电。将该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用于转印前带电装置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平10-274892号(1998年10月13 日公开)、及专利文献3: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04-69860号公报(2004 年3月4日公开)中公开,上述转印前带电装置用于使转印到中间转印 体、记录纸张等转印介质前的调色剂图像带电。根据专利文献2及3 公开的技术,即使图像承载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内有带电量的不均, 在转印前也可使调色剂图像带电量平均化,因此可抑制转印调色剂图 像时的转印余量的下降,稳定地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但是,上述现有的带电装置存在几个问题。第一,作为带电装置, 不仅需要放电电极,而且需要屏蔽罩、栅格电极等。并且,在放电电 极和带电对象物之间需要确保一定的距离(10mm)。因此,需要较多的 用于设置带电装置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转印部周边配置显影 装置及一次转印装置,在二次转印部前配置感光体及二次转印装置, 配置转印前带电装置的空间较少。因此,在现有的电晕放电方式的带 电装置中,存在布局非常困难的问题。第二,在现有的电晕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中,存在大量生成臭氧 (03)、氮氧化物(NOx)等放电生成物的问题。当臭氧大量生成时,出现 发生臭氧气味、对人体有害的影响、强氧化力造成的配件退化等问题。 并且,当生成氮氧化物时,氮氧化物作为铵盐(硝酸铵)附着到感光体, 产生导致图像异常的问题。尤其是在通常使用的有机感光体(OPC)中, 因臭氧、NOx易产生脱墨、图像流动等图像缺陷。因此,在转印部位存在多个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中,从转印前使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平均的角度出发,优选在所有转 印部位(多个一次转印部位及二次转印部位)的上游设置转印前带电装 置,但实际上因臭氧、NOx的产生量的问题是困难的。并且,为了实现无臭氧化,近些年来,作为使感光体自身带电的 带电装置,采用了导电辊、导电刷这样的接触带电方式。但接触带电 方式中,不扰乱调色剂图像地进行带电是困难的。因此,转印前带电 装置使用非接触的电晕放电方式的装置。而在搭载了接触带电方式的 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现有的电晕放电方式的转印前带电装置时,无法 发挥无臭氧的特征。此外,作为降低臭氧发生量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4: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平8-160711号(1996年6月21日公开)中公开了如下带电装置,其具有多个放电电极,以基本一定的间距排列在预定的轴方向 上;高压电源,向放电电极施加放电开始电压以上的电压的高压电源; 电阻体,设置在高压电源的输出电极和放电电极之间;栅格电极,靠 近放电电极,设置在该放电电极和被带电物之间的位置上;栅极电源, 向栅格电极施加栅极电压,其中,通过使放电电极和栅格电极的间距 为4mm以下,来减少放电电流,并减少臭氧发生量。但是,在专利文献4公开的技术中,通过降低放电电流虽然可减 少臭氧发生量,但臭氧的减少量不充分,产生l.O卯m左右的臭氧。并 且,因放电生成物、调色剂、纸粉等附着到放电电极,或因放电能量 使放电电极的前端磨损、退化,会出现放电变得不稳定的问题。进一 步,因放电电极的形状原因,难于清除附着到放电电极的放电生成物、 调色剂、纸粉等。并且还存在以下问题因放电电极和被带电物的间距小,易产生 因多个放电电极的间距造成的长边方向(放电电极的间距方向)的带电 不均。为了消除带电不均可减小放电电极间距,但这种情况下,放电 电极个数增加,制造成本加大。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带电装置的问题,例如专利文献5:日本国6公开公报特开2003-249327号(2003年9月5日公开)中公开了一种带电 装置,具有离子发生元件(沿面放电元件),该元件使电介质介于其间地 配置外周边具有尖头形的凸部的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通过向该电极 之间施加高压交流电压而产生离子(以下将这种类型的带电方式称为沿 面放电方式)。该沿面放电方式的带电装置不具有屏蔽罩、栅格电极等,因此是 小型的。并且放电面是平坦的,因此易于清扫,维护性较佳。其中,离子发生元件(沿面放电元件)在高湿环境下具有放电特性下 降的倾向。作为对应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6: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 2004-157447号(2004年6月3日公开)、专利文献7:日本国公开公报 特开2002-237368号(2002年8月23日公开)中公开的技术中,将加热 部件配置在离子发生元件上,通过对元件加温去除放电区域的吸附水 分,提高放电性能。尤其是专利文献7中,记载了通过向感应电极部 分通电产生焦耳热而兼有加热器作用的情况,对比文献7公开的技术 和另行配置加热元件相比,结构紧凑且成本低。但是,在具有上述加热管线的离子发生元件中,存在以下问题。 例如当因意外的事故导致元件破裂,或因制造时的质量波动导致高压 线和加热管线之间的绝缘性能不充分的情况下,存在从高压线泄漏到 加热管线的危险。其结果可能导致加热电源破损,或具有离子发生元 件的设备主体的破坏、火灾发生。其中,当发生元件破裂时,先发生到距离放电电极最近的感应电 极的泄漏,图7(a)表示专利文献7那样的兼用作感应电极和加热电极的 离子发生元件,这种构成中,因发生泄漏可能使加热电源34受到损害 的可能性较高。并且如图7(b)所示的感应电极23和加热电极25分离的 离子发生元件中,当元件发生破裂时,也是先发生到距离放电电极22 最近的感应电极23的泄漏,因对放电电极22的施加电压、以及放电电极22和加热电极25的距离、破裂面的状态不同,存在泄漏到加热 电极25的危险性。并且在伴随放电的泄漏中,当上部电介质21a是树 脂等时,熔融的树脂封闭到感应电极23的泄漏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子发生元件,被施加电压以在夹持电介质设置的放电电极和感应电极之间施加电位差,从而伴随沿面放电产生离子,其特征在于, 通过通电产生的焦耳热对该离子发生元件进行加温的加热电极,配置在上述电介质的形成上述感应电极的一侧的面上,并配置在 使上述放电电极和该加热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放电电极和上述感应电极之间的距离的位置上, 在上述电介质的形成上述感应电极的一侧的面上,在上述加热电极和上述感应电极之间,配置有具有接地用连接部的屏蔽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足立克己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