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缩聚反应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8344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7 1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缩聚反应单元,包括预缩聚釜,预缩聚釜的内腔被横隔板分隔为上下室结构,横隔板的中心设有延伸至釜顶的中心筒,上室设有保证物料先进先出的螺旋导流板,上室的外壁设有上室物料入口,靠近中心筒的横隔板上设有延伸至筒体外的上室物料出口;下室被环形隔板以同心圆的方式分隔为外室、二室和内室,外室的外壁设有下室物料入口,上室物料出口通过调节阀与下室物料入口相连;物料由外室流动到二室,再流动到内室,内室底部设有预聚物出口。该预缩聚反应单元中,物料类似平推流的形式前进,行程长,酯化率高,保证聚合率,釜内容积有效利用率高,提升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缩聚反应单元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尤其涉及一种预缩聚反应单元,属于聚酯生产设备


技术介绍

[0002]PETG是一种透明、非结晶型共聚酯,与PET比较多了1,4

环己烷二甲醇(CHDM)共聚单体,与PCT比多了乙二醇共聚单体,因此PETG的性能和PET、PCT大不相同。PETG板材具有突出的韧性和高抗冲击强度,其抗冲击强度是改性聚丙烯酸酯类的3~10倍,并具有很宽的加工范围,高的机械强度和优异的柔性,比起PVC透明度高,光泽好,容易印刷并具有环保优势。
[0003]PETG的生产是以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和1,4

环己烷二甲醇(CHDM)为主要原料,并添加催化剂、消光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通过酯化、缩聚反应生成。预缩聚反应承前启后,一方面进一步提升酯化率,一方面开始进行缩聚反应,对PETG的生产至关重要。
[0004]公开号为CN213726483U的中国技术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PBT合成树脂的预缩聚反应釜,包括预缩反应釜本体,预缩反应釜本体内的环形挡板将预缩反应釜本体的内腔分隔为上室和下室;预缩反应釜本体的中段设置有进料口,环形挡板上设置有溢流口;下室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的外周设置有加热盘管,预缩反应釜本体的底部中心设置有出料口;搅拌装置包括转轴以及多个环形等间距设置在转轴下端的搅拌片,转轴的安装腔内设置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可转动的调节轴以及多个从动齿轮,调节轴端部固定有驱动齿轮,从动齿轮与搅拌片连接,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
[0005]该技术专利克服了预缩聚反应釜混合速度慢、反应效率低的缺陷,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0006]1、上室仅为在筒体内壁分隔而成,空间小,无加热,酯化率提升困难;
[0007]2、反应釜为全混釜,物料容易返混,导致粘度均一性差;
[0008]3、上大下小,有效空间少,而且釜体加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预缩聚反应单元,物料类似平推流的形式前进,行程长,酯化率高,保证聚合率,釜内容积有效利用率高,提升生产效率。
[0010]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预缩聚反应单元,包括预缩聚釜,所述预缩聚釜的内腔被横隔板分隔为上下室结构,所述横隔板的中心设有延伸至釜顶的中心筒,上室设有保证物料先进先出的螺旋导流板,上室的外壁设有上室物料入口,靠近中心筒的横隔板上设有延伸至筒体外的上室物料出口;
[0011]下室被环形隔板以同心圆的方式分隔为外室、二室和内室,外室的外壁设有下室
物料入口,所述上室物料出口通过调节阀与下室物料入口相连;物料由外室流动到二室,再流动到内室,内室底部设有预聚物出口。
[0012]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上室和下室各自设有热媒加热盘管,上室的热媒加热盘管呈双股沿所述螺旋导流板盘旋。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沿所述中心筒的轴线设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延伸至内室下部且下端安装有搅拌桨叶,外室和二室分别设有搅拌耙,各搅拌耙的上端分别与径向支杆相连,所述径向支杆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室中,外室与二室之间的环形隔板底部设有底部过流口,所述底部过流口与下室物料入口的相位相差180
°
;二室与内室之间的环形隔板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所述底部过流口的相位相差180
°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室的容积为全釜容积的1/3。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缩聚釜的釜顶设有上室排气口,所述中心筒的中上部侧壁连接有延伸至釜顶外的下室排气口,所述上室排气口和下室排气口分别与各自的刮板喷淋单元相连。
[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1、预缩聚反应釜为立式上下室结构,上室容积调为全釜容积的1/3,增长物料停留时间,提升物料酯化率;
[0018]2、上室设置螺旋导流筒,物料沿螺旋导流筒流动,保证物料先进先出,不会返混;
[0019]3、下室沿径向又分为三个室,物料由外室进,然后流到二室,再溢流到内室,使反应在水平方向和高度方向均类似平推流,降低返混量,保证产品均一性,而且延伸了物料的行进路线,预聚效率高;
[0020]4、上下室分别加热,且可以分别控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酯化和预缩聚反应;
[0021]5、下室设置搅拌,搅拌采用靶式+浆式结构,保证各室都能强制混合,物料高粘下能够换热脱挥,传热传质均匀。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技术。
[0023]图1为本技术预缩聚反应单元的流程图;
[0024]图2为本技术预缩聚反应单元的本体主剖视图;
[0025]图3为本技术预缩聚反应单元的上室横截面图;
[0026]图中:1.预缩聚釜;1a.上室物料入口;1b.上室物料出口;1c.中心筒;1d.螺旋导流板;1e.环形隔板;1f.搅拌桨叶;1g.搅拌耙;1h.调节阀;1j.上室加热盘管;1k.下室加热盘管;1m.下室排气口;1n.下室物料入口;1p.下室物料出口;2.热媒循环泵;3.刮板冷凝器一;4.真空液封罐一;5.EG循环泵一;6.EG冷却器一;7.液环真空泵组;8.刮板冷凝器二;9.真空液封罐二;10.EG循环泵二;11.EG冷却器二;12.EG蒸汽喷射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在本技术的以下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
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文中压力均指绝对压力。
[0028]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
[0030]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预缩聚反应单元包括预缩聚釜1,预缩聚釜1的内腔中部设有横隔板,横隔板的中心设有延伸至釜顶的中心筒1c,中心筒1c外周与横隔板以上为上室,上室的容积为全釜容积的1/3;横隔板以下为下室。
[0031]横隔板上焊接有螺旋导流板1d,螺旋导流板1d的外端头与釜体内壁焊接,螺旋导流板1d的内端头与中心筒1c的外壁焊接。
[0032]上室的外壁设有上室物料入口1a,上室物料入口1a与螺旋导流板1d的外端头与釜体相连的根部相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缩聚反应单元,包括预缩聚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缩聚釜的内腔被横隔板分隔为上下室结构,所述横隔板的中心设有延伸至釜顶的中心筒,上室设有保证物料先进先出的螺旋导流板,上室的外壁设有上室物料入口,靠近中心筒的横隔板上设有延伸至筒体外的上室物料出口;下室被环形隔板以同心圆的方式分隔为外室、二室和内室,外室的外壁设有下室物料入口,所述上室物料出口通过调节阀与下室物料入口相连;物料由外室流动到二室,再流动到内室,内室底部设有预聚物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缩聚反应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室和下室各自设有热媒加热盘管,上室的热媒加热盘管呈双股沿所述螺旋导流板盘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缩聚反应单元,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中心筒的轴线设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延伸至内室下部且下端安装有搅拌桨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庆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惠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