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和空调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06149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和空调器,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包括新风进风风道、新风排风风道和回风排风风道、湿度调节组件和新风热泵系统,换热组件包括回风换热部和新风换热部,回风换热部位于回风排风风道的内部,新风换热部位于新风进风风道的内部;湿度调节组件包括可连通设置的新风除湿结构和新风再生结构;新风热泵系统设置在换热组件和湿度调节组件的一侧,换热组件和湿度调节组件不同时与新风热泵系统连通,换热组件和湿度调节组件的液体不交叉。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和空调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空调系统存在运行能耗较高,同时为了处理新风,还需要单独设置冷热源装置,造成系统复杂,能耗高,运行控制麻烦的问题。控制麻烦的问题。控制麻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风设备相关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其饲养环境要求极高。一般动物实验室的空调系统都要求全年24小时全新风,换气次数15~22次,因此动物实验室的空调系统运行能耗极高。溶液除湿空调因其节能性高,并具有消毒杀菌效果,在实验动物空调行业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0003]溶液式空调系统运行特点是,夏季通过除湿溶液对新风降温除湿,溶液被稀释,同时通过热泵把热量传递给再生溶液,再生溶液通过排热排湿,实现能量平衡,冬季则反过来。除湿溶液与再生溶液有级间流交换,以维持两边溶液浓度的平衡。
[0004]目前现有的溶液式实验动物新风空调系统,一般都内置热泵系统,并利用实验室排风作为冷热源进行制冷制热,运行能耗比较低。但是在p2及以上等级的实验室,为防止排风中药物和有危害微生物扩散,排风侧溶液和新风侧溶液不能接触,因此新排风侧的溶液无法做级间流交换,溶液浓度无法控制,导致排风只能做显热回收,无法用溶液从排风中取冷取热,排风不能作为冷热源利用,需要依靠外接冷热源处理新风。
[0005]由上可知,目前的新风空调系统存在运行能耗较高,同时为了处理新风,还需要单独设置冷热源装置,造成系统复杂,能耗高,运行控制麻烦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和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空调系统存在运行能耗较高,同时为了处理新风,还需要单独设置冷热源装置,造成系统复杂,能耗高,运行控制麻烦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包括独立设置的新风进风风道、新风排风风道和回风排风风道;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回风换热部和新风换热部,回风换热部位于回风排风风道的内部,新风换热部位于新风进风风道的内部;湿度调节组件,湿度调节组件包括可连通设置的新风除湿结构和新风再生结构,新风除湿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新风进风风道的内部的出风侧,新风再生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新风排风风道的内部;其中,新风进风风道的内部的新风流经新风换热部进行换热后流经新风除湿结构进行湿度调节后流出,回风排风风道的内部的回风流经回风换热部以进行换热换湿后流出;新风热泵系统,新风热泵系统设置在换热组件和湿度调节组件的一侧,换热组件和湿度调节组件不同时与新风热泵系统连通,以使换热组件和湿度调节组件的液体不交叉。
[0008]进一步地,新风热泵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结构,第一换热结构具有位于回风排风风道内部的进风侧的第一回风换热部,第一回风换
热部与第一换热器可连通设置;第二换热结构,第二换热结构与第一换热结构可连通设置,第二换热结构具有位于回风排风风道内部的出风侧的第二回风换热部,第二回风换热部与第二换热器可连通设置;多级换热结构,多级换热结构中的至少其中一级换热结构与第一换热结构和第二换热结构连通,各级换热结构均包括回风换热部和新风换热部。
[0009]进一步地,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具有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当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处于第一模式时,第一换热结构和第一换热器连通,第二换热结构和第二换热器连通;当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处于第二模式时,湿度调节组件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通,各级换热结构的新风换热部用于降温新风,各级换热结构的回风换热部用于加热回风;当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处于第三模式时,湿度调节组件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连通,多级换热结构中靠近新风进风风道的进风侧的一级换热结构用于降温新风,多级换热结构中靠近新风进风风道的出风侧的另一级换热结构用于加热新风。
[0010]进一步地,多级换热结构包括第一级换热结构,第一级换热结构具有第一级回风换热部和第一级新风换热部,第一级新风换热部位于新风进风风道的进风侧,第一级回风换热部位于第一回风换热部和第二回风换热部之间;第二级换热结构,第一级换热结构和第二级换热结构连通设置,第二级换热结构具有第二级回风换热部和第二级新风换热部,第二级回风换热部位于第一级回风换热部和第二回风换热部之间,第二级新风换热部位于第一级新风换热部位与新风除湿结构之间;第三级换热结构,第三级换热结构与第一换热结构和第二换热结构连通,第三级换热结构具有第三级回风换热部和第三级新风换热部,第三级回风换热部位于第二级回风换热部和第二回风换热部之间,第三级新风换热部位于第二级新风换热部位与新风除湿结构之间。
[0011]进一步地,第一回风换热部具有顶部的进液口、底部的出液口和位于进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第一填料区,第一换热结构还包括第一储液箱,第一储液箱与第一回风换热部的出液口连通;第一循环管路,第一储液箱通过第一循环管路与第一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连通,第一换热器设置在第一循环管路上;第一喷淋头,第一喷淋头设置在第一回风换热部的内部,第一喷淋头与第一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连通并朝向第一填料区喷液,回风流经第一填料区时与第一填料区的内部的液体换热换湿;第一供液管,第一储液箱通过第一供液管与第二换热结构连通;第一平衡管,第一储液箱通过第一平衡管与第三级换热结构连通。
[0012]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结构还包括第一泵体,第一泵体设置在第一储液箱的出液端;第一阀体,第一阀体设置在第一泵体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的循环管路上;第二阀体,第二阀体设置在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之间的循环管路上;第三阀体,第三阀体设置在第一供液管上。
[0013]进一步地,第二回风换热部具有顶部的进液口、底部的出液口和位于进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第二填料区,第二换热结构包括第二储液箱,第一储液箱通过第一供液管与第二储液箱连通,第二储液箱与第二回风换热部的出液口和第三级换热结构连通;第二循环管路,第二储液箱通过第二循环管路与第二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连通,第二换热器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上;第二喷淋头,第二喷淋头设置在第二回风换热部的内部,第二喷淋头与第二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连通并朝向第二填料区喷液,回风流经第二填料区时与第二填料区的内部的液体换热换湿;第二泵体,第二泵体设置在第二储液箱的出液端;第四阀体,第四阀体设置在第二储液箱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循环管路上;第五阀体,第五阀体设置在
第二换热器和第二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之间的第二循环管路上。
[0014]进一步地,第三级回风换热部具有顶部的进液口、底部的出液口和位于进液口和出液口之间的第三级填料区,第三级换热结构包括第三级储液箱,第三级储液箱与第三级回风换热部的出液口、第一储液箱连通;第三级循环管路,第三级储液箱通过第三级循环管路与第三级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连通;第三级平衡管,第三级储液箱通过第三级平衡管与第二储液箱连通;第三级热泵系统,第三级热泵系统包括第三级新风换热部和第三级换热器,第三级换热器设置在第三级循环管路上,第三级新风换热部为换热器结构;第三级泵体,第三级泵体设置在第三级储液箱的出液端。
[0015]进一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包括:独立设置的新风进风风道(91)、新风排风风道(92)和回风排风风道(93);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回风换热部和新风换热部,所述回风换热部位于所述回风排风风道(93)的内部,所述新风换热部位于所述新风进风风道(91)的内部;湿度调节组件,所述湿度调节组件包括可连通设置的新风除湿结构和新风再生结构,所述新风除湿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新风进风风道(91)的内部的出风侧,所述新风再生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新风排风风道(92)的内部;其中,所述新风进风风道(91)的内部的新风流经所述新风换热部进行换热后流经所述新风除湿结构进行湿度调节后流出,所述回风排风风道(93)的内部的回风流经所述回风换热部以进行换热换湿后流出;新风热泵系统,所述新风热泵系统设置在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湿度调节组件的一侧,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湿度调节组件不同时与所述新风热泵系统连通,以使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湿度调节组件的液体不交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热泵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711)和第二换热器(713),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结构(1),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具有位于所述回风排风风道(93)内部的进风侧的第一回风换热部,所述第一回风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11)可连通设置;第二换热结构,所述第二换热结构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可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换热结构具有位于所述回风排风风道(93)内部的出风侧的第二回风换热部(5),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与所述第二换热器(713)可连通设置;多级换热结构,多级所述换热结构中的至少其中一级换热结构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和所述第二换热结构连通,各级所述换热结构均包括所述回风换热部和所述新风换热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具有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当所述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一模式时,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和所述第一换热器(71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结构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13)连通;当所述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二模式时,所述湿度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1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13)连通,各级所述换热结构的所述新风换热部用于降温新风,各级所述换热结构的所述回风换热部用于加热回风;当所述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处于所述第三模式时,所述湿度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1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13)连通,多级所述换热结构中靠近所述新风进风风道(91)的进风侧的一级所述换热结构用于降温新风,多级所述换热结构中靠近所述新风进风风道(91)的出风侧的另一级所述换热结构用于加热新风。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多级所述换热结构包括:第一级换热结构,所述第一级换热结构具有第一级回风换热部(2)和第一级新风换热部(24),所述第一级新风换热部(24)位于所述新风进风风道(91)的进风侧,所述第一级回风换热部(2)位于所述第一回风换热部和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之间;第二级换热结构,所述第一级换热结构和所述第二级换热结构连通设置,所述第二级
换热结构具有第二级回风换热部(3)和第二级新风换热部(37),所述第二级回风换热部(3)位于所述第一级回风换热部(2)和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之间,所述第二级新风换热部(37)位于所述第一级新风换热部(24)位与所述新风除湿结构之间;第三级换热结构,所述第三级换热结构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和所述第二换热结构连通,所述第三级换热结构具有第三级回风换热部(4)和第三级新风换热部(47),所述第三级回风换热部(4)位于所述第二级回风换热部(3)和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之间,所述第三级新风换热部(47)位于所述第二级新风换热部(37)位与所述新风除湿结构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换热部具有顶部的进液口、底部的出液口和位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的第一填料区,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还包括:第一储液箱(11),所述第一储液箱(11)与所述第一回风换热部的出液口连通;第一循环管路(16),所述第一储液箱(11)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6)与所述第一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711)设置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6)上;第一喷淋头,所述第一喷淋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回风换热部的内部,所述第一喷淋头与所述第一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连通并朝向所述第一填料区喷液,所述回风流经所述第一填料区时与所述第一填料区的内部的液体换热换湿;第一供液管(18),所述第一储液箱(11)通过所述第一供液管(18)与所述第二换热结构连通;第一平衡管(17),所述第一储液箱(11)通过所述第一平衡管(17)与所述第三级换热结构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结构(1)还包括:第一泵体(12),所述第一泵体(12)设置在所述第一储液箱(11)的出液端;第一阀体(14),所述第一阀体(14)设置在所述第一泵体(12)与所述第一换热器(711)之间的循环管路上;第二阀体(15),所述第二阀体(15)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711)与所述第一回风换热部的进液口之间的循环管路上;第三阀体(13),所述第三阀体(13)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液管(18)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具有顶部的进液口、底部的出液口和位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的第二填料区,所述第二换热结构包括:第二储液箱(51),所述第一储液箱(11)通过所述第一供液管(18)与所述第二储液箱(51)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箱(51)与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的出液口和所述第三级换热结构连通;第二循环管路(53),所述第二储液箱(51)通过所述第二循环管路(53)与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713)设置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53)上;第二喷淋头,所述第二喷淋头设置在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的内部,所述第二喷淋头与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的进液口连通并朝向所述第二填料区喷液,所述回风流经所述第二填料区时与所述第二填料区的内部的液体换热换湿;
第二泵体(52),所述第二泵体(52)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箱(51)的出液端;第四阀体(54),所述第四阀体(54)设置在所述第二储液箱(5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713)之间的所述第二循环管路(53)上;第五阀体(55),所述第五阀体(55)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713)和所述第二回风换热部(5)的进液口之间的所述第二循环管路(53)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级回风换热部(4)具有顶部的进液口、底部的出液口和位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的第三级填料区,所述第三级换热结构包括:第三级储液箱(41),所述第三级储液箱(41)与所述第三级回风换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亮亮刘亭亭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华创瑞风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