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5906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2 1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包括对待修复的山体按照高度及坡度进行划分,其中,所述山体至少包括顶部平台、斜坡和/或坡脚;调整顶部平台的坡度并对顶部平台进行修复;浇筑格构梁并基于所述格构梁在处理后的斜坡上进行植被建植;修筑坡脚并连通所述格构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兼具稳固边坡和生态协调双重作用,使得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的风险更低,并且无需人工对植株进行频繁施肥和浇水,能够有效节约人力成本。能够有效节约人力成本。能够有效节约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治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一些山地区域,城镇建设、公路修建、采矿采石等工程难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山体进行破坏,使得一些山体出现塌线、裂隙等,如此,原本坡度较缓的山体成为陡峭山壁,山体上的原有植被被严重破坏,使得在雨季极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交通堵塞、矿厂停工,严重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0003]现有对被破坏的山体进行修复的方法,一类方法主要有挂网喷播技术、植生袋技术。但这两种技术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具有较好的复绿山体效果,但是采用该些技术大多的大多植物都生长在面层,其根系不能深入山体内缝隙内,需要长时间人工维护,否则几年内即恢复至修复之前,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山体生态修复治理,费时费力且不能够达到良好的长期效果。另一类方法主要有采用石灰岩在边坡进行洒水压实后开挖种植穴,并在种植穴内进行植被种植,但由于坡面环境各异,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生态环境,植物存活率不高,同时,土壤无法很好的固定,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对待修复的山体按照高度及坡度进行划分,其中,所述山体至少包括顶部平台、斜坡和/或坡脚;调整顶部平台的坡度并对顶部平台进行修复;浇筑格构梁并基于所述格构梁在处理后的斜坡上进行植被建植;修筑坡脚并连通所述格构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待修复的山体按照高度及坡度进行划分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施工准备并确定顶部平台、斜坡及坡脚的开挖边界,基于所述开挖边界平整坡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整顶部平台的坡度并对顶部平台进行修复的步骤中,修复顶部平台的具体方法为:对山体的顶部平台的堆体进行平整,调整顶部平台的坡度;并在调整后的顶部平台上按照设计位置开挖排水沟和导流渠,并将各排水沟引流至导流渠内后汇流至指定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浇筑格构梁并基于所述格构梁在处理后的斜坡上进行植被建植的步骤中,包括以下子步骤:在斜坡的边坡上设计并浇筑格构梁以及安装支撑锚杆板并进行养护;基于浇筑的格构梁确定回填区域,待格构梁养护完成后,在所述回填区域内回填营养土后夯实;基于回填区域在所述营养土上浇筑生态混凝土并进行养护;待生态混凝土养护完成后,在所述生态混凝土上进行植被建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在斜坡的边坡上设计并浇筑格构梁以及安装支撑锚杆板并进行养护的步骤中,所述格构梁包括若干交错设置的梁体,各梁体间间隔设置形成有若干露出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松蒋旭辉柯胜金张喜王瑞琼刘宏涛宋利平薛潇罗樟周尧邹鹏何家骏周梦雪赵月朱元浩谢开骥黄昱李勇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