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4931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在矿区开采前,将矿山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挖走,储存在适宜环境中,待矿山开采完毕后,将储存的土壤放回原处,并在单位范围内取一定数量土壤,进行化验,对土壤的酸碱度、湿度和营养状况进行检测,最后种植草本植进行生态修复。本发明专利技术对废弃矿山修复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的过程简单,效果明显,可从土壤的酸碱度、湿度以及营养状况多个层面进行处理,提高了土壤质量,利于加速改善、缩短修复建设的周期,同时播撒肥料为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动物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石砌护坡结构稳定,可高效达到防漏、阻拦的目的。阻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壤生态修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及修复则是地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此,综合利用恢复生态学、资源经济性原理及方法,对废弃矿山土地生产力修复及矿山生态系统维护进行探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0003]由于矿产资源开采是人类活动中最大规模改变地表景观、破坏地表生态系统的活动,其中露天采矿场采空区主要生态重建方式为天然植被恢复、人工促进植被恢复两种类型。配合蓄水重建、挖深垫浅技术、农林重建等措施,可促使植被加速恢复;而尾矿场生态重建主要利用人工绿化的方式,通过矸石生态重建、塌陷区生态重建,促使生态恢复;排土场生态重建主要用技术为排土场土壤植被恢复、排土场土壤稳定技术、植被物种筛选配置技术等;塌陷区生态重建主要依据矿区采矿塌陷区重建后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农业、水产养殖、建筑等因素,制定对应的生态重建方案,传统的废弃矿山修复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方法所能保持的时间不长,效率较差,经建设的矿山易再次荒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传统的废弃矿山修复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方法所能保持的时间不长,效率较差,经建设的矿山易再次荒废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能够提升开采后的稀土矿区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和种类、改善土壤生态。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矿区开采前,将矿山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挖走,待矿山开采完毕后,将储存的土壤放回原处,存放3

5天,并在0.5

0.8亩范围内取重量为3

5g土壤,进行化验,对土壤的酸碱度、湿度和营养状况进行检测;S2、配置PH为7.5

9.5的生石灰和碳酸盐碱性水溶液,根据各个范围内土壤酸碱度,添加适量的碱性溶液,使之浸入酸性泥土中,进行中和;S3、配置PH为5.5

6.5的石膏和硫磺粉末酸性水溶液,根据各个范围内土壤酸碱度,添加适量的酸性溶液,使之浸入碱性泥土中,进行中和;S4、根据检测土壤的湿度,添加适量清水,使清水与土壤混合,保证所有土壤处于同一有效湿度;S5、根据检测土壤的营养状况,定期定量向土壤中添加动物粪便,保持土壤肥效,进行养护;S6、在养护完毕后的土壤播种草本植物种子,具体为:柱花草种子、山毛豆种子、木豆种子、紫花苜蓿种子、香根草种子、马唐草种子和两耳草种子;S7、以亩为单位向土壤内添加动物,观察情况,并在后续逐步添加其他复杂性动
物;S8、根据矿山规模以及边坡的稳定程度,建造石砌护坡,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0006]矿区开采后土壤环境受到破坏,细菌多样性和细菌种类下降,本专利技术利用动物粪便处理矿区,提高矿区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和种类,同时在经过动物粪便处理后的矿区土壤中富含植被生长所需的碳磷钾以及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因此在动物粪便处理后的矿区土壤上种植植被,使开采后的稀土矿区植物覆盖度逐年增加,在修复第三年时覆盖了浓密的植被,并且通过植被吸引生态物种为矿区土壤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矿区的生态特征。经过土壤改良和植被修复,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和种类逐年增加,修复后第二、三年土壤细菌的大部分指标已经大于开采前和开采后土壤,植被修复不仅对稀土矿区土壤环境恢复的效果比较明显,而且保持了较高的细菌群落的遗传多样性。
[0007]优选的,步骤S5中添加的动物粪便为鸡粪,施加量为3kg/m2。
[0008]优选的,步骤S5中养护的时间为最少不少于3周,最多不高于6周。
[0009]优选的,步骤S7中单位范围内添加的动物具体为每亩添加3

5kg的蚯蚓。
[0010]优选的,步骤S6中柱花草种子按照行距为15

20cm、列距为20

30cm进行施播;山毛豆种子按照行距为15

20cm、列距为20

30cm进行施播;木豆种子按照行距为15

20cm、列距为20

30cm进行施播;紫花苜蓿种子按照行距为20

30cm、列距为30

40cm进行施播;香根草种子按照行距为8

12cm、列距为8

12cm进行施播;马唐草种子按照行距为8

12cm、列距为10

15cm进行施播;两耳草种子按照行距为10

15cm、列距为10

15cm进行施播。
[0011]优选的,步骤S6中草本植物自然生长的时间为1

3年。
[0012]优选的,步骤S6中的草本植物种子的施播量分别为:柱花草种子0.05

0.08kg/m2、山毛豆种子0.05

0.1kg/m2、木豆种子0.03

0.04kg/m2、紫花苜蓿种 子0.02

0.04kg/m2、香根草种子0.01

0.03kg/m2、马唐草种子0.01

0.03kg/m2和两耳草种子0.01

0.03kg/m2。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对废弃矿山修复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的过程简单,效果明显,可从土壤的酸碱度、湿度以及营养状况多个层面进行处理,提高了土壤质量,利于加速改善、缩短修复建设的周期,同时播撒肥料为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动物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石砌护坡结构稳定,可高效达到防漏、阻拦的目的。
[0014]2、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经过土壤的改良,以及播种的草本植物种子自然生长,形成植被,完成土壤的生态修复;经过修复,开采后的稀土矿区土壤当中的细菌菌落和数量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土壤生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恢复。
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实施例中,如无特殊说明,则所用的技术手段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
实施例
[0016]一种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矿区开采前,将矿山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挖走,待矿山开采完毕后,将储存的土壤放回原处,存放3天,并在0.5亩范围内取重量为3g土壤,进行化验,对土壤的酸碱度、
湿度和营养状况进行检测;S2、配置PH为7.5的生石灰和碳酸盐碱性水溶液,根据各个范围内土壤酸碱度,添加适量的碱性溶液,使之浸入酸性泥土中,进行中和;S3、配置PH为5.5的石膏和硫磺粉末酸性水溶液,根据各个范围内土壤酸碱度,添加适量的酸性溶液,使之浸入碱性泥土中,进行中和;S4、根据检测土壤的湿度,添加适量清水,使清水与土壤混合,保证所有土壤处于同一有效湿度;S5、根据检测土壤的营养状况,定期定量向土壤中添加鸡粪,施加量为3k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矿区开采前,将矿山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挖走,待矿山开采完毕后,将储存的土壤放回原处,存放3

5天,并在0.5

0.8亩范围内取重量为3

5g土壤,进行化验,对土壤的酸碱度、湿度和营养状况进行检测;S2、配置PH为7.5

9.5的生石灰和碳酸盐碱性水溶液,根据各个范围内土壤酸碱度,添加适量的碱性溶液,使之浸入酸性泥土中,进行中和;S3、配置PH为5.5

6.5的石膏和硫磺粉末酸性水溶液,根据各个范围内土壤酸碱度,添加适量的酸性溶液,使之浸入碱性泥土中,进行中和;S4、根据检测土壤的湿度,添加适量清水,使清水与土壤混合,保证所有土壤处于同一有效湿度;S5、根据检测土壤的营养状况,定期定量向土壤中添加动物粪便,保持土壤肥效,进行养护;S6、在养护完毕后的土壤播种草本植物种子,具体为:柱花草种子、山毛豆种子、木豆种子、紫花苜蓿种子、香根草种子、马唐草种子和两耳草种子;S7、以亩为单位向土壤内添加动物,观察情况,并在后续逐步添加其他复杂性动物;S8、根据矿山规模以及边坡的稳定程度,建造石砌护坡,保证边坡的稳定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添加的动物粪便为鸡粪,施加量为3kg/m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养护的时间为最少不少于3周,最多不高于6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开采后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柱花草种子按照行距为15

20cm、列距为20

30cm进行施播;山毛豆种子按照行距为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炜明涂桥桥廖伟敏曹水英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领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