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4355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其中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与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于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并形成绝缘区;第一凹槽于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一导电区,第二凹槽于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区;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第二导电区的宽度均为a,绝缘区的宽度为b,其中,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a与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0mm<a+b≤100mm。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膜片,能够有效减缓或避免褶皱的产生,从而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视觉体验。视觉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0001]本申请属于电致变色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致变色膜片为了适应平面、曲面等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便设计成具有柔性、能够弯曲以匹配汽车天窗玻璃、汽车镜等。然而弯曲的电致变色膜片极易在边缘处产生褶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膜片边缘易产生褶皱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并形成绝缘区,所述绝缘区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所述第一凹槽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一导电区,所述第二凹槽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区;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均为a,所述绝缘区的宽度为b,其中,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0mm<a+b≤100mm;并且,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有凹陷区,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凹陷区。
[0005]经相关研究表明,具有曲面的电致变色膜片,尤其是双曲面或多曲面的电致变色膜片,其并非所有边缘位置都会发生褶皱或者严重褶皱。产生褶皱或产生严重褶皱的区域通常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者,当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存在凹陷区时,例如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角落部分,产生褶皱或产生严重褶皱的区域往往位于该凹陷区内。因此,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中,通过限定位于局部区域(例如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和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凹陷区)的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以及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之间的绝缘区b之和满足特定的范围,可以起到增加电致变色膜片边缘在同一单位长度内的导电区和绝缘区的数量的效果,尤其可以增加导电区的数量,从而更加均匀有效地分担电致变色膜片边缘产生的褶皱,以利于减小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褶皱,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的美观度,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感。
[0006]可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
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以及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满足以下关系式:0mm<a+b≤100mm。由此,可以减小或防止电致变色膜片边缘除局部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的褶皱,以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整体的美观度;并且,通过使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所有区域均满足0mm<a+b≤100mm,例如使所有区域的a、b取值均保持一致,可以简化凹槽的制备工艺,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加工效率,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等。
[0007]可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局部区域以外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以及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满足以下关系式:a+b>100mm。通常情况下,在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局部区域以外的部分,其褶皱不容易发生或褶皱不严重,所以对于位于该区域的导电区宽度和绝缘区宽度无须特别的限定,例如无需满足0mm<a+b≤100mm,而使a+b>100mm,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对a和b的取值进行多样化设计等,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的适用性。
[0008]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0mm≤b≤30mm。更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2mm≤b≤30mm。通常情况下,绝缘区的宽度过小时,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之间容易因挤压而发生导通电连接,从而导致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发生短路现象;而绝缘区的宽度过大时,在同一单位长度内,会导致导电区的宽度过小,导电区通常用于将外部电源的电流或电压传导至导电层,当导电区宽度过小时,其传递电流或电压的速度会减小,会导致电致变色堆叠层的透光率变化速度减慢;因此,通过将绝缘区的宽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发生短路现象的同时,还能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变色速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0009]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分别为:10mm≤a≤40mm,且3mm≤b≤30mm。通常情况下,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为电致变色膜片的被切割区域,当该宽度过小时,其对电致变色膜片边缘产生的褶皱缓解效果欠佳;当该宽度过大时,在同一单位长度内,又会使得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导电区的数量减少,也不利于其对边缘褶皱的缓解。绝缘区的宽度过小时,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之间容易因挤压而发生导通电连接,从而导致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发生短路现象;而绝缘区的宽度过大时,在同一单位长度内,会导致导电区的宽度过小,导电区通常用于将外部电源的电流或电压传导至导电层,当导电区宽度过小时,其传递电流或电压的速度会减小,会导致电致变色堆叠层的透光率变化速度减慢。因此,通过将导电区和绝缘区的宽度分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既可以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发生短路现象并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变色速率的同时,还能增加同一单位长度内导电区的数量,提升其对褶皱的缓解效果,从而有效消除或减小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褶皱,提升其美观度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0010]优选地,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10mm<a+b≤40mm。通常情况下,在电致变色膜片边缘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目的,是为了引入外界电流或电压至第一导电基底层和第二导电基底层,以在电致变色堆叠层的两侧形成电场,驱使电致变色堆叠层中的离子或电子发生移动,以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片的颜色或透光率的调节,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越多且分布越均匀,
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速率或透光率变化速率就会越均匀;而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长度是有限的,当单个第一导电区或者第二导电区的宽度过大时,则不利于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多个第一导电区或第二导电区,因此,通过将局部区域的a和b的和的取值限定在10mm≤a+b≤40mm时,既能起到缓解或消除局部区域的褶皱的效果,还能有利于多个第一导电区、第二导电区以及绝缘区的均匀布置,以在提高电致变色膜片美观度的同时,还能保证电致变色膜片的变色均匀度等,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基底层、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第二导电基底层;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的边缘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和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并形成绝缘区,所述绝缘区贯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所述第一凹槽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一导电区,所述第二凹槽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层上形成第二导电区;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均为a,所述绝缘区的宽度为b,其中,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0mm<a+b≤100mm;并且,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中段部分;或/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有凹陷区,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包括所述凹陷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为:0mm≤b≤30mm;或,2mm≤b≤30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和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范围分别为:10mm≤a≤40mm,且,3mm≤b≤30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之和满足以下关系式:10mm<a+b≤40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第一导电区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导电区的宽度a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的局部区域的所述绝缘区的宽度b的取值分别为:a=20mm,b=20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凹槽与两个所述第一凹槽相邻,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区域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部分区域于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处重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巍舒
申请(专利权)人: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