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4145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反应釜,通过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分别将反应物分别加入至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中,搅拌器工作开始,初始状态加入的反应物黏性较大,搅拌器上的搅拌杆张开角度较小,搅拌速度较小,同时套设于环形槽内的阻挡环未抬起,随着反应进程的推进,反应物黏性减小,搅拌杆的张开角度也逐渐增大,由于嵌套于阻挡环内的滑动块通过连接杆连接于搅拌杆的连接块上,阻挡环被逐渐抬起,当反应完成后,阻挡环脱离环形槽,第一仓体内的产物通过混料口进入第二仓体进行二次反应,当二次反应完成后,通过出料口流出产物,采用该机构在需二次反应时,实现了在同一反应釜中完成二次反应,使得反应过程和产物输送更加便利。使得反应过程和产物输送更加便利。使得反应过程和产物输送更加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应釜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反应釜
,具体是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是一种用于化学反应的设备,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将需要反应的固体或液体全部倒入反应釜的釜体内,并利用位于反应釜内的搅拌棒进行搅拌,以使固体或液体接触并反应,而对于反应进程中初始粘度大反应后粘度较小的反应,现有的反应釜多为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来进行控制反应进程,但是有可能会造成时间到后还没反应完全,无法精准控制,特别对于需进行二阶反应的产品来说,当前一反应未反应完全时一定会影响下一反应的进行,从而对产物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反应釜。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反应釜,包括釜体、出料口、搅拌器和顶盖,搅拌器套设于釜体上,釜体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搅拌器设置有搅拌电机,釜体内设置有第一阻隔板和第二阻隔板将釜体分割成第一仓体、第二仓体和第三仓体,第一仓体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口,第二仓体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口,搅拌器设置有中心轴,中心轴上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块于第一仓体内,中心轴下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块于第二仓体内,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均转动接设有搅拌杆,搅拌杆设置有连接块,连接块转动接设有连接杆,第一阻隔板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槽套设有阻挡环,第一环形槽底部与阻挡环之间设置有拉簧,第二阻隔板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槽,第二环形槽套设有阻挡环,第二环形槽底部与阻挡环之间设置有拉簧,阻挡环内设置有三个滑动块,滑动块转动接设于连接杆,第一环形槽上设置有混料孔,第二环形槽上设置有产料口,第一环形槽的槽深大于第二环形槽,搅拌电机设置为恒功率电机。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分别将反应物分别加入至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中,搅拌器工作开始搅拌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内的反应物,由于初始状态加入的反应物黏性较大,搅拌器上的搅拌杆张开角度较小,搅拌速度较小,同时套设于第一仓体内的第一环形槽内的阻挡环和第二仓体内的第二环形槽内的阻挡环未抬起,随着反应进程的推进,反应物黏性减小,搅拌杆的张开角度也逐渐增大,由于嵌套于阻挡环内的滑动块通过连接杆连接于搅拌杆的连接块上,当搅拌杆的张开角度也逐渐增大时,阻挡环被逐渐抬起,当反应完成后,第一仓体内的阻挡环脱离第一环形槽,第二仓体内的阻挡环未脱离第二环形槽,第一仓体内的产物通过混料口进入第二仓体进行二次反应,当二次反应完成后,通过产料口流出产物至第三仓体,再通过出料口产出产物,当反应完成需要复位时由于拉簧的设置,在拉簧的作用下回复到原位,采用该结构在需二次反应时,实现了在同一反应釜中完成二次反应,使得反应过程和产物输送更加便利,也更加精准地控制反应进程。
[0005]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釜体顶部设置有开口,开口外设置有顶盖安装槽,顶盖嵌套于顶盖安装槽内,顶盖与顶盖安装槽之间设置有密封圈。采用该结构通过顶盖与顶盖安装槽之间密封圈的设置保证了釜体内反应物反应时的密封性,避免与外界空气交流造成的对产物的影响。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顶盖中心嵌套有第一轴承,搅拌电机螺栓连接于顶盖上,搅拌电机的转动轴套设于第一轴承内,转动轴与中心轴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一阻隔板中心嵌套有第二轴承,中心轴中段套设于第二轴承。采用该结构通过中心轴将搅拌器穿设于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内保证了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内的反应物同时开始反应以及搅拌速率的同步性,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设置辅助搅拌器转动。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釜体底部设置有第三仓体,第三仓体连通出料口,出料口螺纹接设有底盖,第一进料口上螺纹接设有第一进料口盖,第二进料口螺纹接设有第二进料口盖。采用该结构进出料口通过螺纹与盖体连接保证了釜体反应时的密封性。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釜体底部架设于反应釜架上。采用该结构增加了反应釜工作时的稳定性,也方便产物出料。
[0009]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分别将反应物分别加入至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中,搅拌器工作开始搅拌第一仓体和第二仓体内的反应物,由于初始状态加入的反应物黏性较大,搅拌器上的搅拌杆张开角度较小,搅拌速度较小,同时套设于第一仓体内的第一环形槽内的阻挡环和第二仓体内的第二环形槽内的阻挡环未抬起,随着反应进程的推进,反应物黏性减小,搅拌杆的张开角度也逐渐增大,由于嵌套于阻挡环内的滑动块通过连接杆连接于搅拌杆的连接块上,当搅拌杆的张开角度也逐渐增大时,阻挡环被逐渐抬起,当反应完成后,第一仓体内的阻挡环脱离第一环形槽,第二仓体内的阻挡环未脱离第二环形槽,第一仓体内的产物通过混料口进入第二仓体进行二次反应,当二次反应完成后,通过产料口流出产物至第三仓体,再通过出料口产出产物,当反应完成需要复位时由于拉簧的设置,在拉簧的作用下回复到原位,采用该结构在需二次反应时,实现了在同一反应釜中完成二次反应,使得反应过程和产物输送更加便利,也更加精准地控制反应进程。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外罩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釜体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图4,反应釜,包括釜体1、出料口10、搅拌器31和顶盖3,搅拌器31套设于釜体1上,釜体1底部设置有出料口10,搅拌器31设置有搅拌电机311,釜体1内设置有第一阻隔板13和第二阻隔板14将釜体1分割成第一仓体18、第二仓体19和第三仓体20,第一仓体18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口11,第二仓体19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口12,搅拌器31设置有中心轴33,中心轴33上端设置有第一连
接块332于第一仓体18内,中心轴33下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块333于第二仓体19内,第一连接块332和第二连接块333均转动接设有搅拌杆64,搅拌杆64设置有连接块63,连接块63转动接设有连接杆62,第一阻隔板13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16,第一环形槽16套设有阻挡环6,第一环形槽16底部与阻挡环6之间设置有拉簧65,第二阻隔板14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槽141,第二环形槽141套设有阻挡环6,第二环形槽141底部与阻挡环6之间设置有拉簧65,阻挡环6内设置有三个滑动块61,滑动块61转动接设于连接杆62,第一环形槽16上设置有混料孔161,第二环形槽141上设置有产料口143,第一环形槽16的槽深大于第二环形槽141,搅拌电机311设置为恒功率电机。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进料口111和第二进料口121分别将反应物分别加入至第一仓体18和第二仓体19中,搅拌器31工作开始搅拌第一仓体18和第二仓体19内的反应物,由于初始状态加入的反应物黏性较大,搅拌器31上的搅拌杆64张开角度较小,搅拌速度较小,同时套设于第一仓体18内的第一环形槽16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反应釜,包括釜体(1)、出料口(10)、搅拌器(31)和顶盖(3),所述搅拌器(31)套设于所述釜体(1)上,所述釜体(1)底部设置有出料口(10),所述搅拌器(31)设置有搅拌电机(311),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内设置有第一阻隔板(13)和第二阻隔板(14)将所述釜体(1)分割成第一仓体(18)、第二仓体(19)和第三仓体(20),所述第一仓体(18)上设置有第一进料口(11),所述第二仓体(19)上设置有第二进料口(12),所述搅拌器(31)设置有中心轴(33),所述中心轴(33)上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块(332)于所述第一仓体(18)内,所述中心轴(33)下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块(333)于所述第二仓体(19)内,所述第一连接块(332)和所述第二连接块(333)均转动接设有搅拌杆(64),所述搅拌杆(64)设置有连接块(63),所述连接块(63)转动接设有连接杆(62),所述第一阻隔板(13)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16),所述第一环形槽(16)套设有阻挡环(6),所述第一环形槽(16)底部与所述阻挡环(6)之间设置有拉簧(65),所述第二阻隔板(14)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槽(141),所述第二环形槽(141)套设有所述阻挡环(6),所述第二环形槽(141)底部与所述阻挡环(6)之间设置有拉簧(65),所述阻挡环(6)内设置有多个滑动块(61),所述滑动块(61)转动接设于所述连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斌龚军英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辽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