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并[1,2-a]吡嗪或吡唑并[1,5-a]嘧啶衍生物及其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3208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1:45
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咪唑并[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咪唑并[1,2

a]吡嗪或吡唑并[1,5

a]嘧啶衍生物及其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领域,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LSD1抑制剂的咪唑并[1,2

a]吡嗪或吡唑并[1,5

a]嘧啶衍生物及其用途。

技术介绍

[0002]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为单氨氧化酶家族一员,其利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作为辅因子催化去甲基化反应。LSD1可以催化H3K4me1/2以及H3K9me1/2去甲基化,从而调控基因转录过程。
[0003]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内的表观遗传系统正常调控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及增殖等生理工程。而在多种癌症的生理过程中,该系统发生失调,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增殖等生理过程。
[0004]LSD1被发现在多种癌症中发生失调及过表达,包括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尤其是那些表现出分化阻滞的癌症类型,而LSD1的敲除则在多种癌症亚型中表现出诱导分化,抑制增殖等效应。因此LSD1抑制剂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用于多种癌症治疗的潜力。
[0005]早期研究的LSD1抑制剂普遍具有苯环丙胺的结构,可与LSD1氨基氧化酶口袋(amine oxidase domain,AO)中的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共价结合,从而不可逆的抑制酶功能。但由于LSD1在造血和胚胎干细胞的关键作用,非可逆LSD1抑制剂可能表现出一定的靶点相关毒性。目前至少已有5个不可逆性LSD1抑制剂(包括INCB

59872、Bomedemstat、GSK

2879552、ladademstat和Vafidemstat)进入临床研究,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小细胞肺癌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等癌症。如前所述,不可逆LSD1抑制剂与FAD共价结合,容易影响胚胎干细胞及造血功能,从而产生靶点相关副作用。
[0006]可逆性LSD1抑制剂在表型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的潜在优势,使之成为该领域目前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申请是基于专利技术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可逆LSD1抑制剂,其具有更高的LSD1抑制活性和更低的hERG抑制活性。
[0009]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化合物,其为式(I)所示化合物或式(I)所示结构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氘代物、氮氧化物、溶剂化物、代谢产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它的前药,
[0010][0011]其中,X为C、N或O;
[0012]X1、X2、X3、X4分别选自C或N,条件是X1与X2不同,X1与X4不同且X2与X3不同;
[0013]R1和R2各自独立为H、氘、C1‑6烷基、C3‑
12
碳环基、C3‑
12
碳环基

C1‑4亚烷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

C1‑4亚烷基、C6‑
10
芳基、C6‑
10
芳基

C1‑4亚烷基、5

14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5

14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

C1‑4亚烷基,或R1、R1和与它们相连的X一起,形成C3‑
12
碳环或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其中,所述C1‑6烷基、C3‑
12
碳环基、C3‑
12
碳环基

C1‑4亚烷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

C1‑4亚烷基、C6‑
10
芳基、C6‑
10
芳基

C1‑4亚烷基、5

14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5

14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

C1‑4亚烷基,或R1、R2和与它们相连的X一起,形成C3‑
12
碳环或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3、4或5个R

所取代;
[0014]R3为C6‑
10
芳基或5

10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其中所述C6‑
10
芳基和5

10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3或4个R

所取代;
[0015]R4为H、氘、F、Cl、Br、CN、NO2、

OR
a


NR
b
R
c
、C1‑6烷基;
[0016]各R

、R

独立地为H、氘、F、Cl、Br、CN、NO2、=O、

OR
a


NR
b
R
c


S(=O)2R
a
、C1‑6烷基、C3‑8环烷基、C3‑8环烯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其中所述C1‑6烷基、C3‑8环烷基、C3‑8环烯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3或4个取代基所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氘、F、Cl、Br、CN、=O、

OR
a


NR
b
R
c
、C1‑6烷基、C1‑6卤代烷基或

CO

NR
b
R
c

[0017]R
a
、R
b
、R
c
各自独立地为H、氘、C1‑6烷基、C1‑6卤代烷基,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或R
b
、R
c
和与它们相连的氮原子一起,形成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其中所述C1‑6烷基和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3或4个取代基所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氘、F、Cl、CN、OH、NH2、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1‑6烷氧基或C1‑6烷基氨基。
[0018]在另外一些实施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式(II)或(III)所示结构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氘代物、氮氧化物、溶剂化物、代谢产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合物,其为式(I)所示化合物或式(I)所示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互变异构体、氘代物、氮氧化物、溶剂化物、代谢产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它的前药,其中,X为C、N或O;X1、X2、X3、X4分别选自C或N,条件是X1与X2不同,X1与X4不同且X2与X3不同;R1和R2各自独立为H、氘、C1‑6烷基、C3‑
12
碳环基、C3‑
12
碳环基

C1‑4亚烷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

C1‑4亚烷基、C6‑
10
芳基、C6‑
10
芳基

C1‑4亚烷基、5

14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5

14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

C1‑4亚烷基,或R1、R1和与它们相连的X一起,形成C3‑
12
碳环或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其中,所述C1‑6烷基、C3‑
12
碳环基、C3‑
12
碳环基

C1‑4亚烷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

C1‑4亚烷基、C6‑
10
芳基、C6‑
10
芳基

C1‑4亚烷基、5

14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5

14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

C1‑4亚烷基,或R1、R2和与它们相连的X一起,形成C3‑
12
碳环或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3、4或5个R

所取代;R3为C6‑
10
芳基或5

10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其中所述C6‑
10
芳基和5

10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3或4个R

所取代;R4为H、氘、F、Cl、Br、CN、NO2、

OR
a


NR
b
R
c
、C1‑6烷基;各R

、R

独立地为H、氘、F、Cl、Br、CN、NO2、=O、

OR
a


NR
b
R
c


S(=O)2R
a
、C1‑6烷基、C3‑8环烷基、C3‑8环烯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其中所述C1‑6烷基、C3‑8环烷基、C3‑8环烯基、3

12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3或4个取代基所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氘、F、Cl、Br、CN、=O、

OR
a


NR
b
R
c
、C1‑6烷基、C1‑6卤代烷基或

CO

NR
b
R
c
;R
a
、R
b
、R
c
各自独立地为H、氘、C1‑6烷基、C1‑6卤代烷基,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或R
b
、R
c
和与它们相连的氮原子一起,形成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其中所述C1‑6烷基和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3或4个取代基所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氘、F、Cl、CN、OH、NH2、C1‑6烷基、C1‑6卤代烷基、C1‑6烷氧基或C1‑6烷基氨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II)或(III)所示结构:其中,环A为C3‑6碳环或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环B为6~8个原子组成的桥环;
m为0,1,2,3,4或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IV)、式(V)、式(VI)或式(VII)所示结构:其中,X5为空或C,X6、X7分别独立地选自C或N,X8为O、S、C或N;n为0,1,2,3或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VIII)或式(IX)所示结构:其中,环A为C3‑6碳环或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环B为6~8个原子组成的桥环;m为0,1,2,3,4或5;n为1,2,3或4;R

为C1‑6烷基、C3‑8环烷基,其中所述C1‑6烷基、C3‑8环烷基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3或4个取代基所取代,所述取代基独立地选自氘、F、Cl、Br、CN、=O、

OR
a


NR
b
R
c
、C1‑6烷基、C1‑6卤代烷基或

CO

NR
b
R
c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具有式(X)或式(XI)所示结构:
其中,环A为C3‑6碳环或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环B为6~8个原子组成的桥环;m为0,1,2,3,4或5;n为0,1,2,3或4。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所述X为N。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化合物,所述R1和R2各自独立为H、氘、C1‑6烷基、C3‑6碳环基、C3‑6碳环基

C1‑4亚烷基、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

C1‑4亚烷基、C6‑8芳基、C6‑8芳基

C1‑4亚烷基、5

8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5

8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

C1‑4亚烷基,或R1、R2和与它们相连的X一起,形成C3‑8碳环或3

8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其中,所述C1‑6烷基、C3‑6碳环基、C3‑6碳环基

C1‑4亚烷基、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3

6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基)

C1‑4亚烷基、C6‑8芳基、C6‑8芳基

C1‑4亚烷基、5

8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5

8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

C1‑4亚烷基,或R1、R2和与它们相连的X一起,形成C3‑8碳环或3

8个原子组成的杂环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2或3个R

所取代。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R3为C6‑9芳基或5

9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其中所述C6‑9芳基和5

9个原子组成的杂芳基各自独立地未被取代或被1或2个R

所取代。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R4为H、氘、F、Cl、Br、CN、NO2、

OH、

NH2或C1‑3烷基。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各R

独立地为H、氘、F、Cl、Br、CN、NO2、=O、

OR
a


NR
b
R
c


S(=O)OR
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丁徐挺洋黄俊鸿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