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272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防水工程技术领域,是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其包括左混凝土板、右混凝土板、下防水卷材和上防水卷材;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之间形成后浇带,下防水卷材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的底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在后浇带中浇注有混凝土,上防水卷材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的顶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混凝土分别与下防水卷材和上防水卷材压紧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浇注时在后浇带位置的底部和顶部分别铺设下防水卷材和上防水卷材,达到双面反粘防水的目的,具有安全可靠和防水效果好的特点,方便了操作,大大降低了维修频率和维修成本。大大降低了维修频率和维修成本。大大降低了维修频率和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防水工程
,是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

技术介绍

[0002]地下工程,尤其是建筑地下室,长度较长或面积较大时,常需设计后浇带,以解决因水化收缩产生的裂缝问题。后浇带将地下室底板(连同侧墙、顶板)按一定间距分隔,分隔带通常宽800毫米至1000毫米。被后浇带分隔的混凝土板块浇筑至少二个月以后,再浇筑后浇带;工程实践中,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后通常需在顶部铺设一层防水卷材作防水处理,但后浇带位置处的混凝土使用一段时间后底部会出现渗水现象,需要经常维修,造成费时费力且维修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后浇带位置处的混凝土使用一段时间后底部会出现渗水现象,需要经常维修,造成费时费力且维修成本高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包括左混凝土板、右混凝土板、下防水卷材和上防水卷材;在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之间一体固定有至少三道横向钢筋,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之间形成后浇带,在后浇带的横向钢筋上从左至右间隔固定连接有至少两道纵向钢筋,下防水卷材的左端和左混凝土板的右端底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下防水卷材的右端和右混凝土板的左端底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在后浇带中浇注有混凝土,上防水卷材的左端和左混凝土板的右端顶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上防水卷材的右端和右混凝土板的左端顶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混凝土分别与下防水卷材和上防水卷材压紧固定在一起,混凝土分别与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浇注在一起;在上防水卷材的外侧固定有上装饰层,在下防水卷材的外侧固定有下装饰层。
[0005]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06]上述纵向钢筋与上防水卷材之间有间距;纵向钢筋与下防水卷材之间有间距。
[0007]上述上装饰层为腻子层或砂浆层或涂料层或瓷砖。
[0008]上述下装饰层为腻子层或砂浆层或涂料层。
[0009]上述上防水卷材的左端覆盖左混凝土板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上防水卷材的右端覆盖右混凝土板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下防水卷材的左端覆盖左混凝土板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下防水卷材的右端覆盖右混凝土板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
[0010]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浇注时在后浇带位置的底部和顶部分别铺设下防水卷材和上防水卷材,达到双面反粘防水的目的,具有安全可靠和防水效果好的特点,方便了操作,大大降低了维修频率和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0011]附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左混凝土板,2为右混凝土板,3为下防水卷材,4为上防水卷材,5为横向钢筋,6为后浇带,7为纵向钢筋,8为混凝土,9为上装饰层,10为下装饰层。
实施方式
[0013]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0014]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0015]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6]如附图1所示,该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包括左混凝土板1、右混凝土板2、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在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之间一体固定有至少三道横向钢筋5,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之间形成后浇带6,在后浇带6的横向钢筋5上从左至右间隔固定连接有至少两道纵向钢筋7,下防水卷材3的左端和左混凝土板1的右端底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下防水卷材3的右端和右混凝土板2的左端底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在后浇带6中浇注有混凝土8,上防水卷材4的左端和左混凝土板1的右端顶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上防水卷材4的右端和右混凝土板2的左端顶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混凝土8分别与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压紧固定在一起,混凝土8分别与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浇注在一起;在上防水卷材4的外侧固定有上装饰层9,在下防水卷材3的外侧固定有下装饰层10。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可为公知公用;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揭掉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防护膜,便于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分别与左混凝土板1、右混凝土板2和混凝土8一体固定。浇注后浇带6时,混凝土8会和揭去防护膜的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上的粘膜发生反应并粘连一体固定,从而大大提高了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与混凝土8的密封性,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浇注时在后浇带6位置的底部和顶部分别铺设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达到双面反粘防水的目的,具有安全可靠和防水效果好的特点,方便了操作,大大降低了维修频率和维修成本。
[0017]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18]如附图1所示,纵向钢筋7与上防水卷材4之间有间距;纵向钢筋7与下防水卷材3之间有间距。这样,有效防止了在施工过程中纵向钢筋7与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的接触,避免了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划伤的风险。
[0019]根据需要,上装饰层9为腻子层或砂浆层或涂料层或瓷砖。这样,可更有效的保护上防水卷材4的划伤、日晒造成的老化,从而更好的保护上防水卷材4。
[0020]根据需要,下装饰层10为腻子层或砂浆层或涂料层。这样,可更有效的保护下防水卷材3的划伤,从而更好的保护下防水卷材3。
[0021]根据需要,上防水卷材4的左端覆盖左混凝土板1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上防水卷材4的右端覆盖右混凝土板2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下防水卷材3的左端覆盖左混凝土板1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下防水卷材3的右端覆盖右混凝土板2的宽度为10厘米
至20厘米。这样,使下防水卷材3和上防水卷材4更好的包裹在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上,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
[0022]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混凝土板、右混凝土板、下防水卷材和上防水卷材;在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之间一体固定有至少三道横向钢筋,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之间形成后浇带,在后浇带的横向钢筋上从左至右间隔固定连接有至少两道纵向钢筋,下防水卷材的左端和左混凝土板的右端底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下防水卷材的右端和右混凝土板的左端底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在后浇带中浇注有混凝土,上防水卷材的左端和左混凝土板的右端顶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上防水卷材的右端和右混凝土板的左端顶边缘一体固定在一起,混凝土分别与下防水卷材和上防水卷材压紧固定在一起,混凝土分别与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浇注在一起;在上防水卷材的外侧固定有上装饰层,在下防水卷材的外侧固定有下装饰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纵向钢筋与上防水卷材之间有间距;纵向钢筋与下防水卷材之间有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装饰层为腻子层或砂浆层或涂料层或瓷砖。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下装饰层为腻子层或砂浆层或涂料层。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下装饰层为腻子层或砂浆层或涂料层。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构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申杨梦凯单军张洪涛吕宗洋
申请(专利权)人:乌鲁木齐金雨伞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