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3408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防水工程技术领域,是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第一步,搭建支撑架;第二步,清洁并打磨;第三步,安装水平支撑板和下防水卷材,揭掉下防水卷材上表面上的防护膜后,下防水卷材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压紧固定在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的底部;第四步,固定连接纵向钢筋;第五步,向后浇带中浇注混凝土直至与后浇带的顶部相齐平,混凝土与下防水卷材发生反应粘连并一体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上防水卷材和下防水卷材的双面反粘防水措施,分别与后浇带中的混凝土发生反应粘连并一体固定,使左混凝土板、右混凝土板、后浇带中的混凝土、上防水卷材和下防水卷材更紧密的结合为一体,防水效果更好,大大降低了维修频率和维修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防水工程
,是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下工程,尤其是建筑地下室,长度较长或面积较大时,常需设计后浇带,以解决因水化收缩产生的裂缝问题。后浇带将地下室底板(连同侧墙、顶板)按一定间距分隔,分隔带通常宽800毫米至1000毫米。被后浇带分隔的混凝土板块浇筑至少二个月以后,再浇筑后浇带;工程实践中,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后通常需在顶部铺设一层防水卷材作防水处理,但后浇带位置处的混凝土使用一段时间后底部会出现渗水现象,需要经常维修,造成费时费力且维修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后浇带位置处的混凝土使用一段时间后底部会出现渗水现象,需要经常维修,造成费时费力且维修成本高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第一步,在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之间形成的后浇带位置的下方搭建支撑架;第二步,清洁并分别打磨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第三步,在支撑架的顶部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水平支撑板和下防水卷材,揭掉下防水卷材上表面上的防护膜后,使下防水卷材的左端压紧并与左混凝土板的底部边缘一体固定,下防水卷材的右端压紧并与右混凝土板的底部边缘一体固定;第四步,在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之间的横向钢筋上从左至右间隔固定连接至少两道纵向钢筋;第五步,向后浇带中浇注混凝土直至与后浇带的顶部相齐平,使混凝土分别与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一体固定,混凝土与下防水卷材发生反应粘连并一体固定;第六步,在浇注完的混凝土顶部铺设上防水卷材,铺设之前揭掉上防水卷材下表面上的防护膜,使上防水卷材的左端压紧并与左混凝土板的顶部边缘一体固定,上防水卷材的右端压紧并与右混凝土板的顶部边缘一体固定,混凝土与上防水卷材发生反应粘连并一体固定;第七步,揭掉上防水卷材上表面上的防护膜后并一体固定上装饰层;第八步,待浇注完的混凝土凝固并干燥后,拆除支撑架和水平支撑板,揭掉下防水卷材下表面上的防护膜后并一体固定下装饰层。
[0005]下面是对上述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纵向钢筋与上防水卷材之间有间距;纵向钢筋与下防水卷材之间有间距。
[0006]上述水平支撑板的宽度大于等于下防水卷材的宽度。
[0007]上述上防水卷材的左端覆盖左混凝土板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上防水卷材的右端覆盖右混凝土板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下防水卷材的左端覆盖左混凝土板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下防水卷材的右端覆盖右混凝土板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
[0008]上述上装饰层为腻子层或砂浆层或涂料层或瓷砖;下装饰层为腻子层或砂浆层或
涂料层。
[0009]上述后浇带中的混凝土强度大于左混凝土板的强度;后浇带中的混凝土强度大于右混凝土板的强度。
[0010]本专利技术采用上防水卷材和下防水卷材的双面反粘防水措施,分别与后浇带中的混凝土发生反应粘连并一体固定,使左混凝土板、右混凝土板、后浇带中的混凝土、上防水卷材和下防水卷材更紧密的结合为一体,防水效果更好,大大降低了维修频率和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0011]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后浇带浇注后双面反粘防水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左混凝土板,2为右混凝土板,3为后浇带,4为下防水卷材,5为横向钢筋,6为纵向钢筋,7为混凝土,8为上防水卷材,9为上装饰层,10为下装饰层。
实施方式
[0013]本专利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0014]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0015]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该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第一步,在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之间形成的后浇带3位置的下方搭建支撑架;第二步,清洁并分别打磨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第三步,在支撑架的顶部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水平支撑板和下防水卷材4,揭掉下防水卷材4上表面上的防护膜后,使下防水卷材4的左端压紧并与左混凝土板1的底部边缘一体固定,下防水卷材4的右端压紧并与右混凝土板2的底部边缘一体固定;第四步,在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之间的横向钢筋5上从左至右间隔固定连接至少两道纵向钢筋6;第五步,向后浇带3中浇注混凝土7直至与后浇带3的顶部相齐平,使混凝土7分别与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一体固定,混凝土7与下防水卷材4发生反应粘连并一体固定;第六步,在浇注完的混凝土7顶部铺设上防水卷材8,铺设之前揭掉上防水卷材8下表面上的防护膜,使上防水卷材8的左端压紧并与左混凝土板1的顶部边缘一体固定,上防水卷材8的右端压紧并与右混凝土板2的顶部边缘一体固定,混凝土7与上防水卷材8发生反应粘连并一体固定;第七步,揭掉上防水卷材8上表面上的防护膜后并一体固定上装饰层9;第八步,待浇注完的混凝土7凝固并干燥后,拆除支撑架和水平支撑板,揭掉下防水卷材4下表面上的防护膜后并一体固定下装饰层10。下防水卷材4和上防水卷材8可为公知公用;浇注后浇带3时,混凝土7会和揭去防护膜的下防水卷材4和上防水卷材8上的粘膜发生反应并粘连一体固定,从而大大提高了下防水卷材4和上防水卷材8与混凝土7的密封性,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本实施例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运行3年后没有发生漏水及渗水现象,证明具有很好的防水效果;以10年计,本实施例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较现有技术后浇带防水施工方法,大大降低了维修频率和维修成本,维修成本降低了80%至90%。
[0016]实施例2,如附图1所示,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纵向钢筋6与上防水卷材8之间有间距;纵向钢筋6与下防水卷材4之间有间距。这样,有效防止了在施工过程中纵向钢筋6与下防水卷材4和上防水卷材8的接触,避免了下防水卷材4和上防水卷材8划伤的风险。
[0017]实施例3,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水平支撑板的宽度大于等于下防水卷材4的宽度。这样,便于在施工过程中下防水卷材4的左端和右端更好的分别压紧固定在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的底部。
[0018]实施例4,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上防水卷材8的左端覆盖左混凝土板1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上防水卷材8的右端覆盖右混凝土板2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下防水卷材4的左端覆盖左混凝土板1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下防水卷材4的右端覆盖右混凝土板2的宽度为10厘米至20厘米。这样,使下防水卷材4和上防水卷材8更好的包裹在左混凝土板1和右混凝土板2上,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
[0019]实施例5,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骤进行:第一步,在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之间形成的后浇带位置的下方搭建支撑架;第二步,清洁并分别打磨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第三步,在支撑架的顶部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水平支撑板和下防水卷材,揭掉下防水卷材上表面上的防护膜后,使下防水卷材的左端压紧并与左混凝土板的底部边缘一体固定,下防水卷材的右端压紧并与右混凝土板的底部边缘一体固定;第四步,在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之间的横向钢筋上从左至右间隔固定连接至少两道纵向钢筋;第五步,向后浇带中浇注混凝土直至与后浇带的顶部相齐平,使混凝土分别与左混凝土板和右混凝土板一体固定,混凝土与下防水卷材发生反应粘连并一体固定;第六步,在浇注完的混凝土顶部铺设上防水卷材,铺设之前揭掉上防水卷材下表面上的防护膜,使上防水卷材的左端压紧并与左混凝土板的顶部边缘一体固定,上防水卷材的右端压紧并与右混凝土板的顶部边缘一体固定,混凝土与上防水卷材发生反应粘连并一体固定;第七步,揭掉上防水卷材上表面上的防护膜后并一体固定上装饰层;第八步,待浇注完的混凝土凝固并干燥后,拆除支撑架和水平支撑板,揭掉下防水卷材下表面上的防护膜后并一体固定下装饰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纵向钢筋与上防水卷材之间有间距;纵向钢筋与下防水卷材之间有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浇带预铺反粘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水平支撑板的宽度大于等于下防水卷材的宽度。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申杨梦凯
申请(专利权)人:乌鲁木齐金雨伞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