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产品件辊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02408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模具产品件辊压设备,包括台架、铰杆、铰杆座、连杆一、连杆二、气缸、缸尾支座、限位挡座、辊轮、摆杆一、螺栓一、螺栓二、摆杆轴座、顶丝、摆杆二、托盘、弹簧、电机和辊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托盘与托盘凹槽及辊柱之间均分别设有一定缝隙,保证辊柱与托盘缓冲式稳固接触,可以实现精密加工,且能不受孔径大小限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转数和压力的调整提高产品精度和产能效率,通过调解驱动机转数辊压出合格产品,且可以通过调整工装本体大小和辊柱,辊轮大小,提高辊压设备整体的适用效率,精确控制辊压的转速和辊压的时间,提高辊压设备生产产品的质量。高辊压设备生产产品的质量。高辊压设备生产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产品件辊压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产品件辊压领域,特别是模具产品件辊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产品件辊压设备,一般是采用固定的双辊体结构,将产品件待辊压的位置放入两个辊体之间形成的狭缝中,调节两个辊体的转动方向相反,通过辊体与产品件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和/或相对滚动挤压作用,实现产品件的辊压,但对于类筒体结构的产品件,需要对其外表面或内表面进行辊压时,普通的辊压设备无法实现带动产品件共转,从而无法实现整个表面均匀辊压的效果,故本领域一般采用推杆等设备,将产品件推向辊体实现共转辊压,但通过推杆等设备推动实现二者共转时,产品件与辊体接触不稳,会导致产品件辊压过程不稳定,从而导致产品件辊压精度不高;
[0003]文献号为CN10941474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辊压机和辊压机的辊压方法,该机构抑制在电极板的涂敷部和未涂敷部,进行辊压作业而产生的褶皱的发生,其主要通过相靠近设置的两个辊体进行挤压,且通过直径小于压辊的作业辊按压于压辊上,实现防止褶皱的功能,但并未介绍如何通过压辊与产品件之间的配合实现稳定辊压筒类件表面,降低辊压过程中发生的误差;
[0004]文献号为CN10708139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薄壁圆筒工件辊压加工的内嵌式辊压装置,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工件卡装精度高,且无需手工进行扶持,能够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工件加工质量和工件生产效率,通过一系列的机械连接结构,与扶持辊相配合,实现了工件的扶正效果,但其主要实现的功能为将人工扶正大型圆筒变为机械扶正大型圆筒,提高效率,针对圆筒的转动过程中如何提高其辊压精度,并未公开相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带动类筒体结构的产品件与辊体相接触,使产品件与辊体共转,实现产品件表面均匀辊压,并保证辊压过程稳定,辊压产品精度达标的辊压设备,成为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模具产品件辊压设备,以解决目前辊压设备对类筒体结构的产品件进行辊压时,二者接触不稳导致的辊压过程不稳定,产品件辊压精度不高的问题。
[0007]为达到以上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8]模具产品件辊压设备,包括台架、铰杆、铰杆座、连杆一、连杆二、气缸、缸尾支座、限位挡座、辊轮、摆杆一、螺栓一、螺栓二、摆杆轴座、顶丝、摆杆二、托盘、弹簧、电机和辊柱,所述铰杆座固定连接于台架顶面的左部,所述铰杆设于铰杆座内,所述铰杆的右端与连杆一的左端铰接,进而连杆一可绕其左端转动,所述连杆一的右端与连杆二的左端铰接,所述缸尾支座固定连接于台架顶面的前端,对应位于铰杆座的右侧,所述气缸的尾端与缸尾支
座铰接,且气缸的活动端铰接于连杆一与连杆二的铰接处,所述限位挡座螺纹连接于台架的顶面上,所述限位挡座对应位于缸尾支座的后端,所述摆杆一前端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连接部一和连接部二,所述摆杆一后端的右侧壁上设有连接部三,所述连接部二与辊轮的芯轴固定连接并与辊轮可相对转动,所述摆杆轴座固定连接于台架的顶面上,对应位于缸尾支座的右侧,所述连接部三与摆杆轴座铰接,所述摆杆二的一端与摆杆轴座铰接,所述摆杆二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托盘的顶面上,所述弹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摆杆二与摆杆一的中部,所述台架顶面右侧设有一个托盘凹槽,对应位于摆杆轴座的后方,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台架的底面上,所述辊柱固定连接于电机输出端上,所述辊柱从下至上贯穿托盘凹槽的底壁,并与台架可相对转动,所述托盘整体为中空盘型结构,且其外表面设有多阶梯式结构,所述托盘的中部套设于辊柱上,所述托盘底部设于托盘凹槽中,所述托盘外檐放置于台架的顶面上,且托盘与托盘凹槽及辊柱之间均分别设有一定缝隙。
[0009]优选地,所述铰杆与铰杆座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进而通过调整其伸入铰杆座内部的长度,从而改变气缸活动端对连杆二的推动角度。
[0010]优选地,所述摆杆一后端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调整板,所述连杆二的右端与连接部一铰接,所述调整板右端并排设有上下贯通的螺纹孔一和螺纹孔二,所述连接部二的顶面上还设有一个螺纹槽,对应位于螺纹孔一下方,所述螺栓一贯穿过螺纹孔一后与螺纹槽螺纹连接,所述摆杆一与连接部二螺栓连接,所述螺栓二穿过螺纹孔二后与连接部二的顶面抵接,所述摆杆一与连接部二连接处设有与连接部二相匹配的一定数量的定位孔,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高度的定位孔,与螺栓一相配合,进而调节固定辊轮的高度。
[0011]优选地,所述台架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中空支架,所述中空支架为倒U字形结构,所述中空支架顶部的左右两端分别对称设有两个顶丝,所述两个顶丝能够调节中空支架顶壁的高度,所述摆杆一贯穿中空支架的中部,所述中空支架可根据不同情况调节其高度。
[0012]优选地,所述台架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固定座,所述托盘外檐的顶面和底面恰好分别与固定座及台架相互配合抵接,并可相对滑动。
[0013]优选地,所述辊压设备的各部件表面均施加有用于表面保护的发蓝处理,所述气缸为可匀速增压气缸,进而调节进气压力与活动端推动速度,所述气缸和电机均与PLC系统电性连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本技术采用托盘与托盘凹槽及辊柱之间均分别设有一定缝隙,保证辊柱与托盘缓冲式稳固接触,避免空转、虚转等现象,辊柱均匀带动托盘与产品件共转,提高了辊压过程的稳定性,降低了误差的发生;
[0016]2.本技术采用铰杆,通过调整其伸入铰杆座内部的长度,从而改变气缸活动端对连杆二的推动角度,实现缓冲调节作用,提高了辊压过程的稳定性;
[0017]3.本技术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高度的定位孔,与螺栓一相配合,进而调节辊轮的高度,提高了辊压设备的实用性,使其适用于多种产品件的辊压操作;
[0018]4.本技术可参照气缸活动端运动的扇形轨迹,从而便于定位调整限位挡座的位置,通过这种方式调节限位挡座,实现了精准控制辊压过程中产品件状态;
[0019]5.本技术可以实现精密加工,且能不受孔径大小限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
率,通过转数和压力的调整提高产品精度和产能效率,通过调解驱动机转数辊压出合格产品,且可以通过调整工装本体大小和辊柱,辊轮大小,从而提高辊压设备整体的适用效率,可以实现对不同大小的圆筒进行辊压,提高辊压设备整体的适用效率,可以精确控制辊压的转速和辊压的时间,从而可以生产出精密的辊压产品,提高辊压设备生产产品的质量,使其达到丝米极要求。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c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5]图6为图5中d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26]图7为中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具产品件辊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台架、铰杆、铰杆座、连杆一、连杆二、气缸、缸尾支座、限位挡座、辊轮、摆杆一、螺栓一、螺栓二、摆杆轴座、顶丝、摆杆二、托盘、弹簧、电机和辊柱,所述铰杆座固定连接于台架顶面的左部,所述铰杆设于铰杆座内,所述铰杆的右端与连杆一的左端铰接,进而连杆一可绕其左端转动,所述连杆一的右端与连杆二的左端铰接,所述缸尾支座固定连接于台架顶面的前端,对应位于铰杆座的右侧,所述气缸的尾端与缸尾支座铰接,且气缸的活动端铰接于连杆一与连杆二的铰接处,所述限位挡座螺纹连接于台架的顶面上,所述限位挡座对应位于缸尾支座的后端,所述摆杆一前端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连接部一和连接部二,所述摆杆一后端的右侧壁上设有连接部三,所述连接部二与辊轮的芯轴固定连接并与辊轮可相对转动,所述摆杆轴座固定连接于台架的顶面上,对应位于缸尾支座的右侧,所述连接部三与摆杆轴座铰接,所述摆杆二的一端与摆杆轴座铰接,所述摆杆二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托盘的顶面上,所述弹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摆杆二与摆杆一的中部,所述台架顶面右侧设有一个托盘凹槽,对应位于摆杆轴座的后方,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台架的底面上,所述辊柱固定连接于电机输出端上,所述辊柱从下至上贯穿托盘凹槽的底壁,并与台架可相对转动,所述托盘整体为中空盘型结构,且其外表面设有多阶梯式结构,所述托盘的中部套设于辊柱上,所述托盘底部设于托盘凹槽中,所述托盘外檐放置于台架的顶面上,且托盘与托盘凹槽及辊柱之间均分别设有一定缝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产品件辊压设备,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建文曹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市博顺工装模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