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01271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钢制框架以及设置在钢制框架上的预处理单元、生物单元、膜滤单元、混凝沉淀单元、芬顿处理单元、污泥脱水装置、控制单元、辅助单元和出水池;预处理单元的预处理池与生物单元的反硝化池和硝化池相通,膜滤单元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提升泵、超滤膜组件和纳滤膜组件,混凝沉淀单元包括依次相通混凝池、絮凝池和前斜板沉淀池,芬顿处理单元的包括依次相通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以及第三反应池和后斜板沉淀池,污泥脱水装置包括压滤机,辅助单元包括多个加药泵并与各池体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种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对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进行全量化处理,方便应急处理。方便应急处理。方便应急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属于渗滤液处理处理


技术介绍

[0002]生活垃圾渗滤液是一类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目前一般的市、县及乡镇均建设有较多且分布密集的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在中转站压缩后运至填埋场或焚烧厂处理。生活垃圾在存储、压缩过程中会产生渗滤液,渗滤液是一类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另外中转站渗滤液产生量较小,根据不同的中转站大小,一般每天产生量约2~5吨左右的渗滤液,受季节饮食及天气等因素影响,渗滤液水质波动较大。
[0003]而生活垃圾中转站大部分建在居民区附近,可利用面积较小,现有的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大,设备复杂、系统零散集成度低、能耗高、故障率高,尤其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处理设备在产生的浓缩液无法就地进一步处理,无法做到全量化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危害。再则,现有的处理设备为永久/半永久设施,无法应急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对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进行全量化处理,方便应急处理的一种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
[0005]本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制框架以及设置在钢制框架上的预处理单元、生物单元、膜滤单元、混凝沉淀单元、芬顿处理单元、污泥脱水装置、控制单元、辅助单元和出水池;
[0006]所述的预处理单元包括预处理池,所述的预处理池下部设有进水孔、上部的出水口与反硝化池相通,预处理池上设有第一机械搅拌器;
[0007]所述的生物单元包括反硝化池和硝化池,反硝化池上设有第二机械搅拌器,所述反硝化池上部的溢流口与硝化池相通,所述的硝化池底部设有曝气盘,风机通过管路与曝气盘相通;
[0008]所述的膜滤单元包括第一提升泵、超滤膜组件和纳滤膜组件;所述的第一提升泵通过管路与硝化池的出水孔和超滤膜组件的进水口连接相通,超滤膜组件的清水出口与纳滤膜组件的进液口连接相通、浓水出口通过第一回流管与反硝化池相通,纳滤膜组件的清液出口与出水池相通、浓液出口与混凝沉淀单元的的混凝池连接相通;
[0009]所述的混凝沉淀单元包括混凝池、絮凝池和前斜板沉淀池,所述的混凝池和絮凝池均设有第三机械搅拌器,混凝池下部设有排水孔与絮凝池相通,絮凝池上部的出水槽与前斜板沉淀池相通,前斜板沉淀池上部的排液口通过管路与芬顿处理单元的第一反应池相通、底部的排污口与排污管连接;
[0010]所述的芬顿处理单元的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以及第三反应池和后斜板沉淀池,所述的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和第三反应池均设有第四机械搅拌器,第一反应池底
部的下流道与第二反应池相通,第二反应池上部的上流道与第三反应池相通,第三反应池上部的出液口与后斜板沉淀池相通,后斜板沉淀池的上清液口通过管路与出水池相通、底部的排污口与排污管连接相通;
[0011]所述的污泥脱水装置包括压滤机,所述的压滤机与排污管连接,压滤机的排水口经回流管与预处理池相通;
[0012]所述的辅助单元包括多个加药泵,且各加药泵的出口分别与预处理池、混凝池、混凝池、第一反应池以及第二反应池和第三反应池对应;
[0013]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CPU控制器,所述的CPU控制器与第一机械搅拌器、第二机械搅拌器、第三机械搅拌器、第四机械搅拌器、风机以及第一提升泵和各加药泵电连接。
[0014]本技术的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采用钢制框架并将预处理单元、生物单元、膜滤单元、混凝沉淀单元、芬顿处理单元、污泥脱水装置、控制单元、辅助单元和出水池集成一体,具有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易搬运,方便应急处理,能解决中转站渗滤液处理空间不足、水质变化大、处理工艺不稳定的问题。本技术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能对膜滤后的浓缩液通过混凝沉淀单元和芬顿处理单元进一步处理,实现对小型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进行全量化处理,避免中转站处理后浓缩液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出水达标稳定。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预处理池,1

1—第一pH计,1

2—第一机械搅拌器,2—反硝化池,2

1—第二机械搅拌器,2

2—第一液位计,3—硝化池,3

1—风机,3

2—曝气盘,3

3—第二液位计,4—中间管,5—第一回流管,6—超滤膜组件,7—中间出水池,8—第二提升泵,9—纳滤膜组件,10—出水池,11—CPU控制器,12—第一提升泵,13—第二回流管,14—压滤机,15—排污管,16—污泥泵,17—混凝池,18—第三机械搅拌器,19—絮凝池,20—前斜板沉淀池,21—第一反应池,21

1—第二pH计,22—第二反应池,23—第三反应池,23

1—第三pH计,24—后斜板沉淀池,25—第四机械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见图1所示 ,本技术的一种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包括钢制框架以及设置在钢制框架上的预处理单元、生物单元、膜滤单元、混凝沉淀单元、芬顿处理单元、污泥脱水装置、控制单元、辅助单元和出水池10。
[0019]本技术的钢制框架采用型钢并焊接而形成框架结构,钢制框架的上前后侧设有吊环,钢制框架的底部设有铲车用导轨,由于能将各单元集成一起,占地面积小,整套设备集成于钢制框架上,便于移动、吊装,适合垃圾中转站等小型渗滤液处理站。
[0020]见图1所示,本技术的预处理单元包括预处理池1,预处理池1下部设有进水孔、上部的出水口与反硝化池2相通,预处理池1上设有第一机械搅拌器1

2,加药泵将药剂加入预处理池1,该第一机械搅拌器1

2为现有电动搅拌器,电机输出轴与搅拌轴连接,而搅拌轴上设有多个搅拌叶片,通过第一机械搅拌器1

2将药剂与渗滤液混合,可在预处理池1
内将渗滤液中大分子有机物进行断链及初步降解。本技术预处理池1上设有第一pH计1

1,监测预处理池1水质的pH情况,CPU控制器11接收第一pH计1

1的pH值信号并控制对应预处理池1的加药泵,CPU控制器11根据渗滤液的pH高低控制该加药泵而进行加入酸碱调节,保证预处理池1内的水质的pH值在6.5~7.5,以满足生化处理。
[0021]见图1所示,本技术生物单元包括反硝化池2和硝化池3,反硝化池2上设有第二机械搅拌器2

1,通过第二机械搅拌器2

1将反硝化池2的污泥与废水进行混合进行反硝化反应,同样该第二机械搅拌器2...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制框架以及设置在钢制框架上的预处理单元、生物单元、膜滤单元、混凝沉淀单元、芬顿处理单元、污泥脱水装置、控制单元、辅助单元和出水池(10);所述的预处理单元包括预处理池(1),所述的预处理池(1)下部设有进水孔、上部的出水口与反硝化池(2)相通,预处理池(1)上设有第一机械搅拌器(1

2);所述的生物单元包括反硝化池(2)和硝化池(3),反硝化池(2)上设有第二机械搅拌器(2

1),所述反硝化池(2)上部的溢流口与硝化池(3)相通,所述的硝化池(3)底部设有曝气盘(3

2),风机(3

1)通过管路与曝气盘(3

2)相通;所述的膜滤单元包括第一提升泵(12)、超滤膜组件(6)和纳滤膜组件(9);所述的第一提升泵(12)通过管路与硝化池(3)的出水孔和超滤膜组件(6)的进水口连接相通,超滤膜组件(6)的清水出口与纳滤膜组件(9)的进液口连接相通、浓水出口通过第一回流管(5)与反硝化池(2)相通,纳滤膜组件(9)的清液出口与出水池(10)相通、浓液出口与混凝沉淀单元的混凝池(17)连接相通;所述的混凝沉淀单元包括混凝池(17)、絮凝池(19)和前斜板沉淀池(20),所述的混凝池(17)和絮凝池(19)均设有第三机械搅拌器(18),混凝池(17)下部设有排水孔与絮凝池(19)相通,絮凝池(19)上部的出水槽与前斜板沉淀池(20)相通,前斜板沉淀池(20)上部的排液口通过管路与芬顿处理单元的第一反应池(21)相通、底部的排污口与排污管(15)连接;所述的芬顿处理单元的包括第一反应池(21)、第二反应池(22)以及第三反应池(23)和后斜板沉淀池(24),所述的第一反应池(21)、第二反应池(22)和第三反应池(23)均设有第四机械搅拌器(25),第一反应池(21)底部的下流道与第二反应池(22)相通,第二反应池(22)上部的上流道与第三反应池(23)相通,第三反应池(23)上部的出液口与后斜板沉淀池(24)相通,后斜板沉淀池(24)的上清液口通过管路与出水池(10)相通、底部的排污口与排污管(15)连接相通;所述的污泥脱水装置包括压滤机(14),所述的压滤机(14)与排污管(15)连接,压滤机(14)的排水口经第二回流管(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国生颜丙通邹笛周梦凯王灵芝吕超苏星
申请(专利权)人: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