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絮团的养殖环境的设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001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絮团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絮团的养殖环境的设置方法,包括步骤:在容纳养殖水体的池体底部靠近池体侧壁设置若干第一曝气管,第一曝气管与池体内壁的距离在0.5米内,两端封闭,管体上开设有与气泵的出气口联通的通气孔;所述第一曝气管的管体为微孔隙结构;气泵被设置为持续曝气。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水池中的水不间断的处于翻滚状态,使生物絮团在养殖系统中处于悬浮状态并增加水体的溶解氧。解氧。解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絮团的养殖环境的设置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絮团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生物絮团的养殖环境的设置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生物絮团通过异养菌和藻类在可控条件形成絮团,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和有机碳等,将其转化为菌体蛋白,同时絮团本身又可以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生物,形成一个微循环,达到控制水质和营养物质二次利用的技术。
[0003]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水产养殖模式(BioflocAquaculture System,BAS)的原位可以实现养殖尾水处理、达到节水减排甚至零换水标准,同时微生物环境实现水产养殖疾病防控,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该模式理在虾和罗非鱼的商业化养殖中逐步推广,在养殖水处理过程中利用生物絮团进行养殖系统水处理多为异位养殖尾水处理、应用于淡水养殖、且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生物絮团促成添加。
[0004]但是现有技术的生物絮团养殖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因溶解氧短缺出现絮团沉底死亡,影响生物絮团水处理效果,从而使得水体亚硝酸盐和氨氮升高,影响水池中养殖的水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絮团的养殖环境的设置方法,包括步骤:
[0006]在容纳所述养殖水体的池体底部靠近所述池体侧壁设置若干第一曝气管,所述第一曝气管与所述池体内壁的距离在0.5米内,每根所述第一曝气管的两端封闭,每根所述第一曝气管的管体与气泵的出气口联通;
[0007]所述第一曝气管的管体为微孔隙透气结构;
[0008]所述气泵被设置为持续曝气。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
[0010]在所述池体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一根环形的第二曝气管,所述环形第二曝气管两端连通,其管体与所述气泵的出气口联通;所述第二曝气管的管体为微孔隙透气结构。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
[0012]在所述池体内平行设置多条第三曝气管;每根第三曝气管的管体上等距设有多条与其连通的第四曝气管,所述第四曝气管的另一端垂设于所述池体底部;
[0013]在所述池体内沿所述池体内侧壁设置一根第五曝气管,所述第五曝气管的一端封闭,所述第五曝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泵连通,所述第五曝气管的管体与每根所述第三曝气管的两端连通。
[0014]进一步地,所述池体被设置为正方形或圆形。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曝气管的管径为0.8

1.6厘米,长度1.75米。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曝气管靠近池底的一端设有氧气石。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曝气管等距设置。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曝气管的管径为32毫米,所述第四曝气管的管径为0.5

1厘米。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曝气管的管间距为0.8

1m。
[0020]进一步地,所述氧气泵转速为1400

1500r/min。
[0021]本专利技术可使水池中的水不间断的处于翻滚状态,使生物絮团在养殖系统中处于悬浮状态并增加水体的溶解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箭头示出水体在气体和池体内壁的作用力下的流动方向;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池体1、底壁11、底壁的中心部111、内侧壁12、第一曝气管2、堵头21、三通阀3、气泵4、环形第二曝气管5、第五曝气管6、出气孔7、第三曝气管8、第四曝气管9、氧气石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首先对相关技术进行解释和说明。
[0027]生物絮团是养殖水体中以异养微生物为主体,经絮凝作用结合水体中有机物、无机物、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形成的絮状物,由菌胶团、丝状细菌为核心,附着微生物胞外产物、胞外聚合体、胞内产物(聚

β

羟基丁酸酯、多聚磷酸盐、多糖类等),以及异养菌、硝化菌、脱氮细菌、藻类、真菌、原生动物等生物组成的絮状不可溶物质。
[0028]本专利技术用于培养的生物絮团来源包括: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文献(刘文畅,罗国芝,谭洪新等,生物絮凝反应器对中试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污水的处理效果;农业工程学报;2016,32(08))记载的生物絮团反应器所培育的淡水生物絮团,还包括将上述来源的淡水生物絮团经过海水驯化后得到的适应海水养殖的生物絮团。
[0029]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专利技术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0]一些实施方式,包括步骤:
[0031]在容纳所述养殖水体的池体底部靠近所述池体侧壁设置若干第一曝气管,所述第一曝气管与所述池体内壁的距离在0.5米内,每根所述第一曝气管的两端封闭,每根所述第一曝气管的管体与气泵的出气口联通;第一曝气管的管体为微孔隙结构,
[0032]在所述池体底部中间位置设置出水口;
[0033]所述气泵被设置为持续曝气;
[0034]在所述池体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一根环形的第二曝气管,所述环形第二曝气管两端连通,其管体与所述气泵的出气口联通;第二曝气管的管体为微孔隙结构。
[0035]优选地,在池体内设置八条第一曝气管,第一曝气管的管径为0.8

1.6厘米,长度1.75米。
[0036]优选地,第一曝气管、第二曝气管为微孔纳米曝气管。
[0037]启动气泵充入气体后,空气遇到内壁回流旋转,使池水中的水向一个方向翻滚搅动,当生物絮团随水体旋转到中心位置,由位于池体底部中心位置的环形曝气管充气带动水体翻滚,防止生物絮团沉淀造成堆积死亡。
[0038]另一些实施方式,包括步骤:
[0039]在容纳所述养殖水体的池体底部靠近所述池体侧壁设置若干第一曝气管,所述第一曝气管与所述池体内壁的距离在0.5米内,每根所述第一曝气管的两端封闭,每根所述第一曝气管的管体与气泵的出气口联通;第一曝气管的管体为微孔隙结构;
[0040]在所述池体底部中间位置设置出水口;
[0041]所述气泵被设置为持续曝气;
[0042]在所述池体内距离池体底部至少0.5米高度平行设置多条第三曝气管;每根第三曝气管的管体上等距设有多条与其连通的第四曝气管,所述第四曝气管的另一端垂设于所述池体底部;
[0043]在所述池体内沿所述池体内侧壁设置一根第五曝气管,所述第五曝气管的一端封闭,所述第五曝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泵连通,所述第五曝气管的管体与每根所述第三曝气管的两端连通;
[0044]优选地,第三曝气管等距设置,第四曝气管靠近池底的一端设有氧气石,所述第四曝气管的管径为0.5

1厘米,第五曝气管的管径为32毫米。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絮团的养殖环境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在容纳所述养殖水体的池体底部靠近所述池体侧壁设置若干第一曝气管,所述第一曝气管与所述池体内壁的距离在0.5米内,每根所述第一曝气管的两端封闭,每根所述第一曝气管的管体与气泵的出气口联通;所述第一曝气管的管体为微孔隙透气结构;所述气泵被设置为持续曝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在所述池体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一根环形的第二曝气管,所述环形第二曝气管两端连通,其管体与所述气泵的出气口联通;所述第二曝气管的管体为微孔隙透气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在所述池体内平行设置多条第三曝气管;每根第三曝气管的管体上等距设有多条与其连通的第四曝气管,所述第四曝气管的另一端垂设于所述池体底部;在所述池体内沿所述池体内侧壁设置一根第五曝气管,所述第五曝气管的一端封闭,所述第五曝气管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海涛万玉美孙桂清张炜谭洪新刘文畅吴彦裴向军宋作阳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