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拖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9100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层拖车,其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一底撑机构、第二底撑机构以及多个折叠机构。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以及第四立柱呈矩形间隔布置,且下端均与第一底撑机构连接,相邻的立柱之间连接有折叠机构,折叠机构能够折叠收缩。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以及第四立柱均与第二底撑机构连接,第二底撑机构位于第一底撑机构的上方,第一底撑机构和第二底撑机构均能够向上折叠收缩。第一底撑机构构成第一层拖车结构,便于放置尺寸不规则或尺寸较大的物品。第二底撑机构与折叠机构相配合,构成第二层的拖车结构,便于设置布兜盛放小件物品,避免小件物品掉落。物品掉落。物品掉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拖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折叠拖车
,尤其涉及一种双层拖车。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需要对行李或物品等进行搬运,搬运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拖车工具。拖车工具因其推动方便且省时省力的特点,在搬运东西时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便于拖车工具的收纳,将拖车工具设计成可折叠的结构,非常轻便,折叠后可将其放置于车上或背包内,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然而,现有的折叠拖车仅用于整体收纳物品,无法实现物品的分类放置,且无法放置尺寸较大或尺寸不规则的物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层拖车,其解决了拖车不便于物品的分类放置以及无法放置尺寸较大或尺寸不规则的物品的技术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双层拖车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四立柱、第一底撑机构、第二底撑机构以及多个折叠机构;
[0007]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以及所述第四立柱呈矩形间隔布置,且下端均与所述第一底撑机构连接,相邻的立柱之间连接有所述折叠机构,所述折叠机构能够折叠收缩;
[0008]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以及所述第四立柱均与所述第二底撑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底撑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底撑机构的上方,所述第一底撑机构和所述第二底撑机构均能够向上折叠收缩。
[0009]可选地,所述双层拖车还包括后框机构,所述后框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之间,所述后框机构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的下端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
[0010]可选地,所述后框机构包括第一后框立柱、第二后框立柱以及后框折叠组件;
[0011]所述后框折叠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后框立柱和第二后框立柱之间,所述第一后框立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的下端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后框立柱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立柱的下端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后框立柱和所述第二后框立柱上均滑动设置有放倒滑套,所述第一后框立柱和所述第二后框立柱的第二端均设置有放倒固定件,所述第一后框立柱上的所述放倒固定件和放倒滑套均与所述后框折叠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后框立柱上的所述放倒固定件和所述放倒滑套均与所述后框折叠组件连接;
[0013]所述放倒滑套上设置卡接组件,所述第一后框立柱和所述第二后框立柱上的所述卡接组件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一一对应卡接。
[0014]可选地,所述后框折叠组件包括第一交叉弯管、第二交叉弯管、第一交叉直管以及第二交叉直管;
[0015]所述第一交叉弯管与所述第二交叉弯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交叉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框立柱上的所述放倒固定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框立柱上的所述放倒滑套转动连接;
[0016]所述第一交叉直管与所述第二交叉直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交叉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后框立柱上的所述放倒固定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后框立柱上的所述放倒滑套转动连接;
[0017]所述第一交叉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交叉直管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弯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交叉直管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0018]可选地,所述双层拖车还包括第一联动滑套、第二联动滑套、第三联动滑套以及第四联动滑套,所述第一联动滑套、所述第二联动滑套、所述第三联动滑套以及所述第四联动滑套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以及所述第四立柱一一对应滑动连接;
[0019]所述第一联动滑套、所述第二联动滑套、所述第三联动滑套以及所述第四联动滑套均与所述第二底撑机构铰接;
[0020]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杆和所述第二立杆上的所述折叠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联动滑套和所述第二联动滑套一一对应连接;连接于所述第二立杆和所述第三立杆上的所述折叠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联动滑套和所述第三联动滑套一一对应连接;连接于所述第三立杆和所述第四立杆上的所述折叠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联动滑套和所述第四联动滑套一一对应连接;连接于所述第四立杆和所述第一立杆上的所述折叠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联动滑套和所述第一联动滑套一一对应连接。
[0021]可选地,所述第二底撑机构包括第一底连件、第一底连管、第二底连管、第三底连管以及第四底连管;所述第一底撑机构包括第二底连件、第五底连管、第六底连管、第七底连管以及第八底连管;
[0022]所述第五底连管、所述第六底连管、所述第七底连管以及所述第八底连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底连件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所述第五底连管、所述第六底连管、所述第七底连管以及所述第八底连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以及所述第四立柱的下端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0023]所述第一底连管、所述第二底连管、所述第三底连管以及所述第四底连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底连件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底连管、所述第二底连管、所述第三底连管以及所述第四底连管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联动滑套、所述第二联动滑套、所述第三联动滑套以及所述第四联动滑套一一对应转动连接。
[0024]可选地,所述双层拖车在展开状态、折叠状态以及折叠过程中,所述第一底连管、所述第二底连管、所述第三底连管以及所述第四底连管分别与所述第五底连管、所述第六底连管、所述第七底连管以及所述第八底连管始终一一对应相互平行;
[0025]当所述双层拖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底连管、所述第二底连管、所述第三底连管以及所述第四底连管折叠呈第一四棱锥结构,所述第五底连管、所述第六底连管、所述第七底连管以及所述第八底连管折叠呈第二四棱锥结构,所述第二四棱锥结构套设于所述
第一四棱锥结构内;
[0026]当所述双层拖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底连件的水平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一立柱上端的水平高度。
[0027]可选地,多个所述折叠机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之间的第一折叠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三立柱与所述第四立柱之间的第二折叠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四立柱之间的第三折叠机构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三立柱之间的第四折叠机构;
[0028]所述第一折叠机构与所述第二折叠机构均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以及第六连杆;
[0029]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以及所述第三连杆依次首尾相接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所述第五连杆以及所述第六连杆依次首尾相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五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中部与所述第六连杆的中部转动连接;
[0030]所述第一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二联动滑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机构的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四立柱的上端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拖车包括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第三立柱(13)、第四立柱(14)、第一底撑机构(21)、第二底撑机构(22)以及多个折叠机构(40);所述第一立柱(11)、所述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三立柱(13)以及所述第四立柱(14)呈矩形间隔布置,且下端均与所述第一底撑机构(21)连接,相邻的立柱之间连接有所述折叠机构(40),所述折叠机构(40)能够折叠收缩;所述第一立柱(11)、所述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三立柱(13)以及所述第四立柱(14)均与所述第二底撑机构(22)连接,所述第二底撑机构(22)位于所述第一底撑机构(21)的上方,所述第一底撑机构(21)和所述第二底撑机构(22)均能够向上折叠收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拖车还包括后框机构(30),所述后框机构(30)设置于所述第二立柱(12)和所述第三立柱(13)之间,所述后框机构(30)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立柱(12)和所述第三立柱(13)的下端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机构(30)包括第一后框立柱(301)、第二后框立柱(302)以及后框折叠组件(303);所述后框折叠组件(303)连接于所述第一后框立柱(301)和第二后框立柱(302)之间,所述第一后框立柱(30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12)的下端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后框立柱(30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立柱(13)的下端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框立柱(301)和所述第二后框立柱(302)上均滑动设置有放倒滑套(304),所述第一后框立柱(301)和所述第二后框立柱(302)的第二端均设置有放倒固定件(305),所述第一后框立柱(301)上的所述放倒固定件(305)和放倒滑套(304)均与所述后框折叠组件(303)连接,所述第二后框立柱(302)上的所述放倒固定件(305)和所述放倒滑套(304)均与所述后框折叠组件(303)连接;所述放倒滑套(304)上设置卡接组件(306),所述第一后框立柱(301)和所述第二后框立柱(302)上的所述卡接组件(306)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二立柱(12)和所述第三立柱(13)一一对应卡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框折叠组件(303)包括第一交叉弯管(3031)、第二交叉弯管(3032)、第一交叉直管(3033)以及第二交叉直管(3034);所述第一交叉弯管(3031)与所述第二交叉弯管(303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交叉弯管(303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框立柱(301)上的所述放倒固定件(30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弯管(30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后框立柱(301)上的所述放倒滑套(30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交叉直管(3033)与所述第二交叉直管(303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交叉直管(303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后框立柱(302)上的所述放倒固定件(30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直管(303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后框立柱(302)上的所述放倒滑套(30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交叉弯管(303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交叉直管(3033)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交叉弯管(30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交叉直管(3034)的第二端转动连接。6.如权利要求1

5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拖车还包括第一联动滑套(51)、第二联动滑套(52)、第三联动滑套(53)以及第四联动滑套(54),所述第一联动滑套(51)、所述第二联动滑套(52)、所述第三联动滑套(53)以及所述第四联动滑套(54)分别与所述第一立柱(11)、所述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三立柱(13)以及所述第四立柱(14)一一对应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联动滑套(51)、所述第二联动滑套(52)、所述第三联动滑套(53)以及所述第四联动滑套(54)均与所述第二底撑机构(22)铰接;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杆(11)和所述第二立杆(12)上的所述折叠机构(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联动滑套(51)和所述第二联动滑套(52)一一对应连接;连接于所述第二立杆(12)和所述第三立杆(13)上的所述折叠机构(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联动滑套(52)和所述第三联动滑套(53)一一对应连接;连接于所述第三立杆(13)和所述第四立杆(14)上的所述折叠机构(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联动滑套(53)和所述第四联动滑套(54)一一对应连接;连接于所述第四立杆(14)和所述第一立杆(11)上的所述折叠机构(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联动滑套(54)和所述第一联动滑套(51)一一对应连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撑机构(22)包括第一底连件(220)、第一底连管(221)、第二底连管(222)、第三底连管(223)以及第四底连管(224);所述第一底撑机构(21)包括第二底连件(210)、第五底连管(211)、第六底连管(212)、第七底连管(213)以及第八底连管(214);所述第五底连管(211)、所述第六底连管(212)、所述第七底连管(213)以及所述第八底连管(214)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底连件(210)以有限角度转动连接;所述第五底连管(211)、所述第六底连管(212)、所述第七底连管(213)以及所述第八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相山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山沐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