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助力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712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7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助力车,包括车架,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叉架,所述叉架通过连接架可转动的连接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所述车架上还设置有燃料电池,所述燃料电池与容置腔中的氢气瓶连通;连接板,其对称设置在无辐后轮的轮圈上,所述连接板上平行设置有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喷管,其设置在车架最下部,所述喷管侧面对称开设有进水口,并在喷管的端部形成出水口,浮箱,其分别设置在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中心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通过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叉架上,使得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能够通过转动由竖直的骑行状态转为水平的漂浮状态,并且在轮胎和浮箱的作用下,使得整个车辆能够稳定的漂浮在水面上。使得整个车辆能够稳定的漂浮在水面上。使得整个车辆能够稳定的漂浮在水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陆两栖助力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陆两栖车辆设备
,具体为一种水陆两栖助力车。

技术介绍

[0002]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173285B,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自行车,包括自行车主体和连接在所述自行车主体两侧的浮筒;所述浮筒沿中心轴方向设置有一根中心钢管,所述自行车主体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前三角连接架和后三角连接架与所述浮筒中心钢管相连;所述浮筒半径小于所述自行车前后轮半径;所述自行车前轮轮毂为实心轮毂;所述自行车后轮轮毂为实心轮毂,在后轮轮毂的左右两侧面上设有划水叶片。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弊端:上述自行车在通过在两侧可拆卸的设置浮筒,进而实现在水中行驶,但是,由于浮筒体积大,在携带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不便,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陆两栖助力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水陆两栖助力车,包括
[0006]车架,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叉架,所述叉架通过连接架可转动的连接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以使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能够在竖直的骑行状态和水平的漂浮状态之间进行转动切换,所述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均包括与连接架固定连接的轮圈,所述轮圈上可转动的设置有驱动环,所述驱动环上设置有轮胎;
[0007]容置腔,其设置在车架上,所述车架上还设置有燃料电池,所述燃料电池与容置腔中的氢气瓶连通;
[0008]连接板,其对称设置在无辐后轮的轮圈上,所述连接板上平行设置有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位于连接板之间的一段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穿过轮圈上的安装槽后与驱动环上的齿圈啮合,所述第二驱动轴上设置有与第一驱动轮啮合的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轴延伸至连接板外部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三驱动轮,所述轮圈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无辐后轮转动的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与燃料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主轴上设置有与第三驱动轮啮合的第四驱动轮;
[0009]喷管,其设置在车架最下部,所述喷管侧面对称开设有进水口,并在喷管的端部形成出水口,所述喷管内部可转动的设置有螺旋桨,所述螺旋桨设置在主轴一端,所述主轴另一端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其转动的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与燃料电池电性连接;以及
[0010]浮箱,其分别设置在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中心位置,并与对应位置的驱动环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架通过沿车架长度方向的转轴可转动的连接叉架,以使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能够以转轴为圆心转动,所述转轴与叉架连接的一端上开设有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用于插接到连接槽内的锁定销。
[0012]优选的,所述车架上通过转轴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链轮,所述转轴两端连接有用于驱动第三链轮转动的脚踏组件,所述第一驱动轴延伸至连接板外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通过链条与第三链轮传动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喷管上设置穿过管壁的第三驱动轴,所述第三驱动轴位于喷管内部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五驱动轮,所述第五驱动轮与主轴上的第六驱动轮啮合,所述第三驱动轴位于喷管外部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链轮,所述第二链轮通过链条与第三链轮传动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车架可转动的设置有把手组件,所述把手组件与前部的叉架连接,以驱动无辐前轮转动。
[0015]优选的,所述车架上设置有能够进行翻转的坐垫组件,所述坐垫组件构成容置腔的上盖。
[0016]优选的,所述浮箱为可开启的透明材质密封箱体,用于储物,并为车辆在处于漂浮时提供浮力。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专利技术将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通过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叉架上,使得无辐前轮和无辐后轮能够通过转动由竖直的骑行状态转为水平的漂浮状态,并且在轮胎和浮箱的作用下,使得整个车辆能够稳定的漂浮在水面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设置喷管等组件,在螺旋桨的作用下,实现驱动车辆在水中运行,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洁、紧凑、巧妙,具有良好的水陆两栖行驶功能,并且切换便捷,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
[0021]图3为图1中A区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喷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助力车处于漂浮状态的示意图;
[0024]图中:1车架、2叉架、3连接架、4转轴、5锁定销、6无辐前轮、7无辐后轮、8轮圈、9驱动环、10轮胎、11容置腔、12燃料电池、13连接板、14第一驱动轴、15第二驱动轴、16第一驱动轮、17第二驱动轮、18第三驱动轮、19第一电机、20第四驱动轮、21第一链轮、22喷管、23进水口、24出水口、25螺旋桨、26主轴、27第二电机、28第三驱动轴、29第二链轮、30第五驱动轮、31第六驱动轮、32浮箱、33第三链轮、34脚踏组件、35坐垫组件、36把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7]一种水陆两栖助力车,通过设置能够进行转动的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在路面骑行时,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为竖直滚动状态,为整个车辆提供驱动和支撑,在水面漂浮
时,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为转动为水平的漂浮状态,并在喷管22的作用下,实现在水面运行,最终实现两栖运行,包括
[0028]车架1,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叉架2,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叉架2为圆弧结构,并采用高强度金属材质,如铝合金、钛合金或碳纤维,同时,叉架2具有挡泥板作用;叉架2通过对称设置的两组连接架3可转动的连接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以使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能够在竖直的骑行状态和水平的漂浮状态之间进行转动切换,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均包括与连接架3固定连接的轮圈8,轮圈8上可转动的设置有驱动环9,轮圈8和驱动环9之间设置有多组滚轴,该结构类似于轴承结构,驱动环9上设置有轮胎10,在转动过程中,轮圈8为相对静止状态,不转动,而驱动环9和轮胎10保持同步转动,连接架3为环套结构,其内侧与轮圈8固定连接,而驱动环9和轮胎10恰好穿过连接架3;在车辆切换为水面行驶时,轮胎10还能为整车提供一定的浮力;
[0029]容置腔11,其沿高度方向设置在车架1上,用于放置氢气瓶,车架1上还设置有燃料电池12,燃料电池12与容置腔11中的氢气瓶连通,容置腔11中的氢气瓶将储存的氢气输送给燃料电池12,进而使其产生电能;
[0030]连接板13,其对称固定设置在无辐后轮7的轮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助力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1),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叉架(2),所述叉架(2)通过连接架(3)可转动的连接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以使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能够在竖直的骑行状态和水平的漂浮状态之间进行转动切换,所述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均包括与连接架(3)固定连接的轮圈(8),所述轮圈(8)上可转动的设置有驱动环(9),所述驱动环(9)上设置有轮胎(10);容置腔(11),其设置在车架(1)上,所述车架(1)上还设置有燃料电池(12),所述燃料电池(12)与容置腔(11)中的氢气瓶连通;连接板(13),其对称设置在无辐后轮(7)的轮圈(8)上,所述连接板(13)上平行设置有第一驱动轴(14)和第二驱动轴(15),所述第一驱动轴(14)位于连接板(13)之间的一段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轮(16),所述第一驱动轮(16)穿过轮圈(8)上的安装槽后与驱动环(9)上的齿圈啮合,所述第二驱动轴(15)上设置有与第一驱动轮(16)啮合的第二驱动轮(17),所述第二驱动轴(15)延伸至连接板(13)外部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三驱动轮(18),所述轮圈(8)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无辐后轮(7)转动的第一电机(19),且第一电机(19)与燃料电池(1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机(19)主轴上设置有与第三驱动轮(18)啮合的第四驱动轮(20);喷管(22),其设置在车架(1)最下部,所述喷管(22)侧面对称开设有进水口(23),并在喷管(22)的端部形成出水口(24),所述喷管(22)内部可转动的设置有螺旋桨(25),所述螺旋桨(25)设置在主轴(26)一端,所述主轴(26)另一端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其转动的第二电机(27),且第二电机(27)与燃料电池(12)电性连接;以及浮箱(32),其分别设置在无辐前轮(6)和无辐后轮(7)中心位置,并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广东
申请(专利权)人:水之氢新能源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