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搅拌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8085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搅拌杆结构,包括:传动机构,通过动力源驱动其转动;内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设置在传动轴下方;还包括,第一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片;第二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上设置有第二搅拌叶片;转动时,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第一侧沿和第二侧沿的路径分别形成不等径的第一圆弧轮廓和第二圆弧轮廓;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第一侧沿和第二侧沿的路径分别形成不等径的第三圆弧轮廓和第四圆弧轮廓;其中,圆弧轮廓的直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第一圆弧轮廓、第二圆弧轮廓、第三圆弧轮廓、第四圆弧轮廓。第四圆弧轮廓。第四圆弧轮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搅拌杆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搅拌工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搅拌杆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和装修行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搅拌机对各种材料进行搅拌混合。
[0003]目前一般的搅拌杆结构,可参照公开号CN205925487U及CN106064038B,一般都是在搅拌机主机上连接单根搅拌杆,在搅拌杆上设置搅拌桨/搅拌叶片。
[0004]这种方式,其搅拌的区域较为有限,一般安装在手持式的搅拌机上,当桶体的容量较大时,需要对搅拌机频繁挪动,来尽可能保证搅拌的均匀性,操作上较为不便。
[0005]同时,在搅拌的过程中,中间的物质将会向外翻流,而外周的物质无法到达中间区域受到搅拌,导致无法保证均匀,使得搅拌的均匀性无法获得很好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搅拌杆结构,能够大幅提升搅拌的区域,使搅拌的均匀性和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无需对搅拌机进行移动便可完成整体的均匀搅拌,可以适用于固定式的搅拌机上,解放双手。
[0007]本申请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搅拌杆结构,包括,传动机构,通过动力源驱动其转动;内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设置在传动轴下方;
[0008]还包括,第一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片;第二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上设置有第二搅拌叶片;
[0009]转动时,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第一侧沿和第二侧沿的路径分别形成不等径的第一圆弧轮廓和第二圆弧轮廓;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第一侧沿和第二侧沿的路径分别形成不等径的第三圆弧轮廓和第四圆弧轮廓;
[0010]其中,圆弧轮廓的直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第一圆弧轮廓、第二圆弧轮廓、第三圆弧轮廓、第四圆弧轮廓。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内搅拌杆转动时,最外沿的路径形成第五圆弧轮廓,所述第五圆弧轮廓被第四圆弧轮廓所包覆。
[0012]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进一步提供一种搅拌杆结构,包括,传动机构,通过动力源驱动其转动;内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并绕第一轴线转动;还包括,第一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片;第二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上设置有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一竖杆与第一轴线构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搅拌叶片与第一平面具有非垂直的夹角;所述第二竖杆与第一轴线构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二搅拌叶片与第二平面具有非垂直的夹角。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杆与第一轴线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二竖杆
与第二轴线的最大距离。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传动轴、传动轴套;所述传动轴与第一齿轮组传动配合;所述传动轴套活动套设在传动轴上,并与第二齿轮组传动配合;所述内搅拌杆连接在传动轴上,所述第一外搅拌杆与第二外搅拌杆连接在传动轴套上。
[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组与第二齿轮组共用一个动力源,所述第一齿轮组输出第一转速和第一旋转方向,所述第二齿轮组输出第二转速和第二旋转方向。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速大于第二转速,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与第二旋转方向相反。
[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第一外搅拌杆与第二外搅拌杆均通过所述连接板与传动机构连接。
[001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搅拌杆包括连接在连接板上的第一S型管,所述第一竖杆形成在第一S型管的下端;所述第二外搅拌杆包括连接在连接板上的第二S型管,所述第二竖杆形成在第二S型管的下端;所述第一竖杆及第二竖杆,为下端向内的倾斜设置。
[001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杆的底端还设置有第三搅拌叶片,所述第三搅拌叶片与水平基准面具有夹角。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内搅拌杆上设置有螺旋状的搅拌部。
[0021]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本申请的搅拌杆结构,可以大幅提升搅拌区域,同时通过设置在不同区域的三处搅拌杆,各司其职,可以对不同区域的物质进行搅拌导流,使其搅拌均匀,无死角。更进一步而言,可以将内搅拌杆设置为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一转速,将外处的两个外搅拌杆设置在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及低于第一转速的第二转速,这样可以式搅拌导流得到良好的循环,更利于搅拌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说明。
[0023]图1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申请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申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申请的内搅拌杆、第一外搅拌杆及第二外搅拌杆的俯视布置图。
[0027]图5是本申请的各圆弧轮廓示意图。
[0028]图中,1.传动机构,11.第一齿轮组,12.第二齿轮组,13.传动轴,14.传动轴套,15.连接板,2.内搅拌杆,21.搅拌部,211.螺旋叶片,212.支撑环,3.第一外搅拌杆,31.第一竖杆,32.第一搅拌叶片,33.第一S型管,34.第三搅拌叶片,4.第二外搅拌杆,41.第二竖杆,42.第二搅拌叶片,43.第二S型管,51.第一圆弧轮廓,52.第二圆弧轮廓,53.第三圆弧轮廓,54.第四圆弧轮廓,55.第五圆弧轮廓,L.第一轴线,S1.第一平面,S2.第二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参照图1

5所示,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搅拌杆结构,用于安装在搅拌机上,特别是可以适用于固定式的桶式搅拌机上。该搅拌杆结构包括:传动机构1,通过外置的动力源(如电动马达)驱动其转动;内搅拌杆2,与传动机构1的传动轴相连接,位于基本中心的位置,并且绕第一轴线L进行转动;与传动机构1相连接并与第一轴线L具有间距的第一外搅拌杆3和第二外搅拌杆4。
[0030]其中,所述内搅拌杆2上设置有螺旋状的搅拌部21,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部21包括三个螺旋叶片211,及底端的支撑环212。所述第一外搅拌杆3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竖杆31,在第一竖杆31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片32。所述第二外搅拌杆4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竖杆41,在第二竖杆41上设置有第二搅拌叶片42。
[0031]其中,所述第一竖杆31与第一轴线L构成第一平面S1,所述第一搅拌叶片32与第一平面S1具有非垂直的夹角;所述第二竖杆41与第一轴线L构成第二平面S2,所述第二搅拌叶片42与第二平面S2具有非垂直的夹角。所述第一竖杆31与第一轴线L的最大距离大于第二竖杆41与第二轴线的最大距离。
[0032]在搅拌杆进行转动的时候,所述第一搅拌叶片32的第一侧沿和第二侧沿的路径分别形成不等径的第一圆弧轮廓51和第二圆弧轮廓52;所述第二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杆结构,包括,传动机构,通过动力源驱动其转动;内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设置在传动轴下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片;第二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上设置有第二搅拌叶片;转动时,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第一侧沿和第二侧沿的路径分别形成不等径的第一圆弧轮廓和第二圆弧轮廓;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第一侧沿和第二侧沿的路径分别形成不等径的第三圆弧轮廓和第四圆弧轮廓;其中,圆弧轮廓的直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第一圆弧轮廓、第二圆弧轮廓、第三圆弧轮廓、第四圆弧轮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搅拌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搅拌杆转动时,最外沿的路径形成第五圆弧轮廓,所述第五圆弧轮廓被第四圆弧轮廓所包覆。3.一种搅拌杆结构,包括,传动机构,通过动力源驱动其转动;内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并绕第一轴线转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上设置有第一搅拌叶片;第二外搅拌杆,与传动机构连接,包括有向下延伸的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上设置有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一竖杆与第一轴线构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搅拌叶片与第一平面具有非垂直的夹角;所述第二竖杆与第一轴线构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二搅拌叶片与第二平面具有非垂直的夹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搅拌杆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颖芳田忠宇孙兆飞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高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