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黑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7801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包括绿化带,所述绿化带的左侧设置机动车道,所述绿化带的右侧设置非机动车道;所述绿化带由底部向上依次设置有底基层、隔水层、第一卵石层、砂层、种植土层和植被层,所述种植土层为下沉式设置,其上表面包括两侧的倾斜部和中间的平直部,所述倾斜部固定连接六棱砖,所述六棱砖内部种植草花,能够保持倾斜部种植土的稳固,有效防止了种植土向下冲刷。设置的雨水收集结构和雨水系统,能够实现绿化带内雨水的快速收集,使得绿化带内排水顺畅。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设置,能够避免井口坠落的安全风险,同时还能够作为市民的休息坐凳,利用率高。利用率高。利用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绿化带的建设工程中,这就要求绿化带不仅要能够缓解路面的视觉疲劳,给城市带来美感,同时也能够收集及存蓄雨水,使绿化带成为一个“会呼吸”的城镇景观。
[0003]公开号CN217579586U提供了一种用于市政道路的下沉式绿化带结构,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依次设有第一绿化带、蓄排水结构、以及第二绿化带,第一绿化带和第二绿化带在蓄排水结构底部相连;蓄排水结构包括碎石盲沟、溢流雨水口、雨水连接管以及纵向排水管,碎石盲沟设在第一和第二绿化带之间,溢流雨水口沿车道方向间隔布设在碎石盲沟内,溢流雨水口下部穿过碎石盲沟置于下沉式绿化带内,相邻两个溢流雨水口通过纵向排水管相连,单个溢流雨水口通过雨水连接管与外部市政管排水网相连。能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但是在长期的雨水冲刷下,由于碎石盲沟位于最低面层,两侧的种植土逐渐向中间汇集,日积月累后碎石盲沟在种植土的覆盖下逐渐降低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功能,还需要人工进行清淤或将碎石盲沟重新修整,这样给绿化带的排水带来不便,操作起来也费时费力。在城市道路的绿化带中,大部分绿化带的宽度为1

3米,这就导致了部分绿化带内不能设置碎石盲沟或者碎石盲沟过小导致排水净化功能减弱,碎石盲沟的设置削减了绿化面积。
[0004]鉴于此,亟需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能够排水顺畅,保持水土稳定。
[0006]一种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包括绿化带,所述绿化带的左侧设置机动车道,所述绿化带的右侧设置非机动车道;
[0007]所述绿化带由底部向上依次设置有底基层、隔水层、第一卵石层、砂层、种植土层和植被层,所述种植土层为下沉式设置,其上表面包括两侧的倾斜部和中间的平直部,所述倾斜部固定连接六棱砖,所述平直部设有雨水收集结构,所述雨水收集结构连通至雨水系统。
[0008]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结构包括两个镜像设置的第一雨水篦子,两所述第一雨水篦子之间设有雨水井,所述雨水井的底部连通第一雨水管,所述第一雨水管的末端连通第二雨水管,所述第二雨水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卵石层。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雨水篦子的外侧设置第二卵石层,所述第一雨水篦子的周边围合有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顶壁可拆卸连接第二板体。
[0010]进一步的,所述雨水系统设置于所述机动车道下部,包括第二雨水篦子、集水槽和第三雨水管,所述第二雨水篦子设置于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绿化带之间,所述集水槽设置于所述第二雨水篦子的下部,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连通第三雨水管。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雨水管与所述第二雨水管相连通并且二者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雨水管与所述第三雨水管之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管。
[0012]进一步的,所述非机动车道的右侧设置人行道,所述人行道、所述非机动车道以及所述绿化带的下部设置呈梯形设置的隔水层,所述隔水层包括底部和两相向侧壁;其底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卵石层,两侧壁由底部逐渐向所述人行道或所述绿化带的外缘延伸至所述砂层的顶部。
[0013]进一步的,所述绿化带的两侧壁均固定连接路缘石,所述路缘石的下表面设置于所述砂层。
[0014]本技术中的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的工作原理是:所述绿化带内的雨水经所述第二卵石层的过滤将雨水通过所述第一雨水篦子流向所述雨水井,然后所述雨水井内的雨水通过所述第一雨水管、所述第二雨水管以及所述第一连接管汇入所述第三雨水管内,所述人行道以及所述非机动车道下部的雨水向下渗入第一穿孔管或第二穿孔管,然后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和所述第三连接管最终汇入所述第三雨水管中。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①
由于所述绿化带设置倾斜部,倾斜部设置所述六棱砖,所述六棱砖内部种植草花,能够保持倾斜部种植土的稳固,有效防止了种植土向下冲刷。
[0017]②
由于设置所述雨水收集结构,所述第二卵石层能够过滤雨水内的杂物,所述第一雨水篦子和所述雨水井能够将雨水收集,所述第一雨水管和所述第二雨水管能够将收集的雨水汇入所述雨水系统,能够实现绿化带内雨水的快速收集,使得绿化带内排水顺畅,能够有效防止绿化带出现内涝现象。
[0018]③
由于所述第一雨水篦子的侧壁围合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顶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板体,能够避免井口坠落的安全风险,同时还能够作为市民的休息坐凳,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是本实施例中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施例中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的绿化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实施例中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的第一雨水篦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实施例中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的雨水收集结构及雨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绿化带;101、底基层;102、隔水层;103、第一卵石层;104、砂层;105、种植土层;106、植被层;2、机动车道;3、非机动车道;4、人行道;5、六棱砖;6、第一雨水篦子;7、雨水井;8、第一雨水管;9、第二雨水管;10、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二雨水篦子;13、集水槽;14、第三雨水管;15、第一连接管;16、第一穿孔管;17、第二穿孔管;18、第二连接管;
19、第三连接管;20、路缘石;21、第二卵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具体实施例:
[0027]一种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1,如图1所示,包括绿化带1、绿化带1的左侧设置机动车道2,绿化带1的右侧设置非机动车道3,非机动车道3的右侧设置人行道4。绿化带1由底部向上依次设置有底基层101、隔水层102、第一卵石层103、砂层104、种植土层105和植被层106,参阅图2,种植土层105为下沉式设置,其上表面包括两侧的倾斜部和中间的平直部,倾斜部固定连接六棱砖5,六棱砖5内种植低矮的草花类苗木;平直部内种植落叶乔木或花灌木,平直部设有雨水收集结构,雨水收集结构连通至雨水系统。雨水经倾斜部流向平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其特征在于:包括绿化带(1),所述绿化带(1)的左侧设置机动车道(2),所述绿化带(1)的右侧设置非机动车道(3);所述绿化带(1)由底部向上依次设置有底基层(101)、隔水层(102)、第一卵石层(103)、砂层(104)、种植土层(105)和植被层(106),所述种植土层(105)为下沉式设置,其上表面包括两侧的倾斜部和中间的平直部,所述倾斜部固定连接六棱砖(5),所述平直部设有雨水收集结构,所述雨水收集结构连通至雨水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结构包括两个镜像设置的第一雨水篦子(6),两所述第一雨水篦子(6)之间设有雨水井(7),所述雨水井(7)的底部连通第一雨水管(8),所述第一雨水管(8)的末端连通第二雨水管(9),所述第二雨水管(9)设置于所述第一卵石层(1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雨水篦子(6)的外侧设置第二卵石层(21),所述第一雨水篦子(6)的周边围合有第一板体(10),所述第一板体(10)的顶壁可拆卸连接第二板体(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下沉绿化带,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可娜张多英赵文军贾学斌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