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7779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钮结构,包括旋钮主体和套设在旋钮主体外周的旋钮外壳,旋钮外壳相对于旋钮主体转动;旋钮外壳的顶端与旋钮主体顶端之间的间隙为进水缝隙;旋钮外壳内部横向设置有隔板,隔板上设置有集水槽,集水槽位于进水缝隙下方;集水槽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排水孔,旋钮外壳上设置有导流槽,导流槽的顶端与排水孔连通,导流槽的底端连通至外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集水槽,渗入进水缝隙的水可滴落至集水槽内,并在重力作用下通过集水槽内的排水孔流往导流槽,导流槽进行引流,最终将水排出至外界,实现旋钮结构的排水功能,进水状态下可快速排水,防止内部积水,有效避免旋钮结构内部电气元件与水接触造成损坏,延长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件的使用寿命。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旋钮
,具体涉及一种旋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灶具等家用电器,通常设置有旋钮来对电器进行控制。相关技术中部分旋钮带有显示屏,由于旋钮顶部的显示屏需保持正对使用者,因此旋钮的外壳和外壳内部顶端的显示屏需分开设置,两者可进行相对转动,使用者转动外壳时不会带动显示屏转动,以保证显示屏正对使用者。
[0003]然而,由于外壳和显示屏之间可相对转动,两者之间会存在间隙,当旋钮处于例如厨房等用水较为频繁的使用环境中,水容易从上述的间隙中流入旋钮内部,对电路板等电气元件造成损坏,影响用户使用和后端维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旋钮结构,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外界水容易从外壳和显示屏之间的间隙流入旋钮内部的问题。
[0005]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旋钮结构,包括旋钮主体和套设在所述旋钮主体外周的旋钮外壳,所述旋钮外壳相对于所述旋钮主体转动;
[0006]所述旋钮外壳的顶端与所述旋钮主体顶端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旋钮主体(01)和套设在所述旋钮主体(01)外周的旋钮外壳(3),所述旋钮外壳(3)相对于所述旋钮主体(01)转动;所述旋钮外壳(3)的顶端与所述旋钮主体(01)顶端之间的间隙为进水缝隙(02);所述旋钮外壳(3)内部横向设置有隔板(31),所述隔板(31)上设置有集水槽(311),所述集水槽(311)位于所述进水缝隙(02)下方;所述集水槽(31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排水孔(312),所述旋钮外壳(3)上设置有导流槽(32),所述导流槽(32)的顶端与所述排水孔(312)连通,所述导流槽(32)的底端连通至外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31)底面的外圈设置为倾斜面(315),所述倾斜面(315)径向朝外逐渐向下倾斜,所述排水孔(312)位于所述倾斜面(315)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32)与所述排水孔(312)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导流槽(32)为轴向延伸设置的凹槽,且开设在所述旋钮外壳(3)的内侧壁面上;所述倾斜面(315)将水流导向至所述导流槽(3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主体(01)包括顶部结构(1)和底部结构(2),所述顶部结构(1)位于所述隔板(31)顶部,所述底部结构(2)位于所述隔板(31)底部;所述隔板(31)上开设有避让孔(314),所述顶部结构(1)穿过所述避让孔(314)与所述底部结构(2)相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结构(1)的顶端为上盖体(11),所述上盖体(11)的底面向下延伸设置有挡水壁(111),所述挡水壁(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猛张涛龚圆杰汪超黄斌黄仁亮范婷
申请(专利权)人:纯米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