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7763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03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型钢混凝土梁后浇带施工受限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降低了施工难度,具体方案如下:包括混凝土以及设置在混凝土内的型钢、钢筋,钢筋设置在型钢的周侧,所述型钢分为第一型钢、第二型钢和第三型钢,第三型钢位于第一型钢、第二型钢之间的后浇带处以用于在后浇带施工时将第一型钢与第二型钢固定连接,所述型钢的底部设有与其长度相同的梁底纵向受力钢筋,所述第一型钢、第二型钢和第三型钢的侧部以及顶部均设有钢筋,第三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两端通过焊接/机械连接的方式与邻近的第一型钢、第二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固定连接在一起。起。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是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

技术介绍

[0002]型钢混凝土梁结合了型钢与混凝土的优势,具有承载力高、防火、耐腐性能好的优点。对于超长结构或需设置沉降后浇带的结构,如后浇带位于型钢混凝土梁跨内,由于型钢刚度大、变形小,梁内型钢需断开后连接。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一般处理方式为后浇带避开型钢混凝土梁,这种方式仅用于局部设置型钢混凝土梁且结构设置后浇带部位可控的情况;或者型钢不断、仅后浇带部位混凝土后浇,这种处理方式使后浇带部位无法真正起到调节不均匀沉降、释放温度应力以减少裂缝的目的。
[0004]专利技术人发现,为解决上述两种处理方式所存在的缺陷,现一般将型钢断开后进行后期连接,这种连接方式虽然可以起到后浇带的作用,但由于型钢收缩变形或两侧型钢沉降变形,易导致后期两侧型钢无法连接或连接质量欠佳,影响结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时,利用第三型钢将第一型钢与第二型钢连接,可通过第三型钢对型钢收缩变形或两侧型钢沉降变形进行补救,梁底纵向受力钢筋不切断,侧部及顶部的钢筋切断并焊接连接,方便了型钢的安装的同时,保证了后浇带与其两侧梁段的连接强度,解决了现有型钢混凝土梁后浇带施工受限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包括混凝土以及设置在混凝土内的型钢、钢筋,钢筋设置在型钢的周侧,所述型钢分为第一型钢、第二型钢和第三型钢,第三型钢位于第一型钢、第二型钢之间的后浇带处以用于在后浇带施工时将第一型钢与第二型钢固定连接,所述型钢的底部设有与其长度相同的梁底纵向受力钢筋,所述第一型钢、第二型钢和第三型钢的侧部以及顶部均设有钢筋,第三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两端通过焊接/机械连接的方式与邻近的第一型钢、第二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固定连接在一起。
[0008]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三型钢的截面尺寸与第一型钢、第二型钢相同。
[0009]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后浇带位于梁跨中1/3区段内。
[0010]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型钢整体上翼缘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固定设有若干栓钉。
[0011]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三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从第三型钢的两端向外伸出,第一型钢、第二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长度小于对应的第一型钢、第二型钢的长度。
[0012]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三型钢与第一型钢、第二型钢的连接位置与钢筋的连接位置不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0013]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后浇带处还设有箍筋,箍筋沿后浇带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0014]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箍筋由两个U型筋对接并焊接固定形成。
[0015]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三型钢两侧的混凝土对接面上具有凿毛结构,具有凿毛结构的对接面上刷有界面剂。
[0016]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三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长度小于后浇带处混凝土的整体长度。
[0017]上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1)本技术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时,利用第三型钢将第一型钢与第二型钢连接,可通过第三型钢对型钢收缩变形或两侧型钢沉降变形进行弥补,梁底纵向受力钢筋不切断,侧部及顶部的钢筋切断并焊接连接,方便了型钢的安装的同时,保证了后浇带与其两侧梁段的连接强度,大大提高了型钢混凝土梁后浇带的施工质量。
[0019]2)本技术后浇带位于梁跨中1/3区段内,减少了钢筋、箍筋的施工量,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减小了后浇带处的受力,提高了施工质量。
[0020]3)本技术第三型钢与第一型钢、第二型钢的连接位置与钢筋的连接位置不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不仅方便了第三型钢的放置、安装,还提高了后浇带与其两侧既有梁段之间的连接强度。
[0021]4)本技术第三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长度小于后浇带处混凝土的整体长度,能够为钢筋、型钢的对接施工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3]图1是本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的内后浇带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温度后浇带);
[0025]图3是本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沉降后浇带);
[0026]图4是本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后浇带的剖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7]图5是本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箍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0029]其中,1、第一悬挑段;2、钢梁连接区段;3、第二悬挑段;4、栓钉;5、梁底纵向受力钢筋;6、第一梁顶纵向受力钢筋;7、第二梁顶纵向受力钢筋;8、第三梁顶纵向受力钢筋;9、第一腰筋;10、第二腰筋;11、第三腰筋;12、第一型钢;13、第二型钢;14、第三型钢;15、U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31]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将型钢断开后进行后期连接的方式,虽然可以起到后浇带的作用,但由于型钢收缩变形或两侧型钢沉降变形,易导致后期两侧型钢无法连接或连接质量欠佳,影响结构安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
[0032]实施例1
[0033]本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

图5所示,提出了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包括混凝土以及设置在混凝土内的型钢、钢筋组成,钢筋设置在型钢的周侧。
[0034]其中,型钢分为第一型钢12、第二型钢13和第三型钢14,第一型钢12、第二型钢13相对设置在第三型钢14的两侧(本实施以左右方向进行描述),即如图2所示,第一型钢12位于第三型钢14的左侧,第二型钢13位于第三型钢14的右侧。
[0035]第一型钢12与第二型钢13之间为后浇带施工区域,第三型钢14作为钢梁连接区段2用于在后浇带施工时将第一型钢12与第二型钢13连接,第三型钢14的截面尺寸与第一型钢12、第二型钢13相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包括混凝土以及设置在混凝土内的型钢、钢筋,钢筋设置在型钢的周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分为第一型钢、第二型钢和第三型钢,第三型钢位于第一型钢、第二型钢之间的后浇带处以用于在后浇带施工时将第一型钢与第二型钢固定连接,所述型钢的底部设有与其长度相同的梁底纵向受力钢筋,所述第一型钢、第二型钢和第三型钢的侧部以及顶部均设有钢筋,第三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两端通过焊接/机械连接的方式与邻近的第一型钢、第二型钢侧部以及顶部的钢筋固定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型钢的截面尺寸与第一型钢、第二型钢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位于梁跨中1/3区段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后浇带的型钢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整体上翼缘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固定设有若干栓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兵李国光王金金孙士儒
申请(专利权)人: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