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94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涉及蹲便器技术领域,位于蹲便器进水口处设置有用于将水流导入蹲便器内侧面的导水腔,导水腔远离蹲便器进水口的一面设置有主流出水口,主流出水口的左右两侧均分布有环流出水口,导水腔向主流出水口的方向延伸,导水腔的空间越靠近主流出水口处越小,导水腔的底面设置有用于阻挡部分水流从主流出水口流出的阻挡块,阻挡块靠近环流出水口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将水流导向环流出水口的分流块。利用导水腔、阻挡块以及分流块的配合对从蹲便器进水口处进入的水流进行势能积聚、泄压、分流,使得水流流下时,其整体的冲刷力度强,冲刷覆盖全面,整体的冲水效果更好。水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蹲便器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各种卫生洁具走入了家家户户,使用最多的当属马桶和蹲便器,其中蹲便器以其成本低,冲刷效果比马桶好而广泛用于公共卫生间或偏远地区。
[0003]现有的蹲便器的冲水机构,在蹲便器的进水口处通过设置分水管道和布水孔来将水流输送到蹲便器内侧,这种冲水机构的好处是在工艺上容易制造,但有以下缺陷:1、利用分水管道进行分流,容易造成冲刷时压力不足,从而导致冲刷效果不好。若强行提高蹲便器进水口处的水压,则容易导致溅水。
[0004]2、现有的冲水机构需要设置布水孔,使得工艺程序加多,且打孔操作对于工人来说,其技术要求较高。
[0005]3、现有的冲水机构在通过分水管道来输送水流时,水的势能损失严重,水的利用率较低。
[0006]故现有蹲便器的冲水机构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使得水流流下时,其整体的冲刷力度强,冲刷覆盖全面,整体的冲水效果更好。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位于蹲便器进水口处设置有用于将水流导入蹲便器内侧面的导水腔,所述导水腔远离蹲便器进水口的一面设置有主流出水口,所述主流出水口的左右两侧均分布有环流出水口,所述导水腔向主流出水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导水腔的空间越靠近所述主流出水口处越小,所述导水腔的底面设置有用于阻挡部分水流从主流出水口流出的阻挡块,所述阻挡块靠近环流出水口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将水流导向环流出水口的分流块。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从蹲便器进水口进入时,首先到达导水腔,沿着水流的流动方向,导水腔的空间越来越小,故水流会积聚压力和势能,直到水流到达阻挡块和分流块处。冲击阻挡块的水流,一部分会从主流出水口流出,另一部分水流会因为受到阻挡块的阻碍而向环流出水口的方向分流,冲击分流块的大部分水流会因为分流块的阻碍导向作用向环流出水口分流,从而实现了水流的冲刷布局。在此过程中,由于导水腔会积聚势能,且阻挡块虽会卸掉水流部分压力,但其卸掉的压力整体上来说比现有技术的分水管道小,从而导致从主流出水口流出得水流和从环流出水口流出得水流整体的冲刷力大,冲刷效果更好。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水腔的顶面为弧面,所述弧面的轴线位于所述弧面的斜上方。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从蹲便器进水口流入的水流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向蹲便器内侧面,进行更好地冲刷。
[0012]进一步地,所述弧面上开设有弧形导流槽,所述弧形导流槽与所述弧面同轴,所述弧形导流槽延伸至主流出水口。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导流槽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从蹲便器进水口流入的水流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动,另一方面在制造时,通过设置弧形导流槽的深度即可来调整从蹲便器进水口流入后的水流大小以及水流压力,在制造上相对于现有的蹲便器更加便捷,因为现有的蹲便器在制造时若要调整从蹲便器进水口流入后的水流大小一般需要采用修改出水孔大小的方式。
[0014]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导流槽靠近主流出水口处的槽底相对于导水腔底面的垂直距离处于11毫米至15毫米之间。
[0015]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导流槽的槽宽处于50毫米至80毫米之间。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弧形导流槽与导水腔的距离,弧形导流槽的宽度为上述数据范围时,其从蹲便器进水口流入后的水流大小与压力比较适宜,降低溅水的可能性。
[0017]进一步地,所述蹲便器内侧面水平环设有环水槽,所述环水槽的槽口朝向蹲便器内侧,所述环水槽从其中一个所述环流出水口处出发,沿着所述蹲便器内侧面一圈,最后在另一个所述环流出水口处终止。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部分水流从环流出水口流出后,这部分水流将流入环水槽,导入环水槽中的水流一边沿着环水槽朝着远离蹲便器进水口的方向流动,一边从环水槽的槽口流下,进行冲刷。由于环水槽的设置,使得水流紧贴蹲便器内侧面流动,且无其它阻碍,不易发生溅水。
[0019]进一步地,所述环水槽远离蹲便器进水口处开设有锥形槽,所述锥形槽的锥尖朝下。
[0020]由于主流出水口的左右两侧均分布有环流出水口,所以进入环水槽的水流是两股,这两股水流沿着环水槽流动,会在环水槽远离蹲便器进水口处发生碰撞,从而导致溅水现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环水槽远离蹲便器进水口处设置锥尖朝下的锥形槽,使得水流即将发生碰撞时,能够很好地顺着锥形槽往下流动,避免因为水流碰撞而造成的溅水现象。
[0021]进一步地,所述阻挡块为长条状,所述阻挡块与所述蹲便器进水口的水平线平行。
[0022]进一步地,所述分流块为长条状,所述分流块与所述阻挡块形成的夹角在45度至75度之间。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更好地对水流进行部分阻挡、泄压、引导分流。
[0024]进一步地,所述主流出水口的高度在2毫米至5毫米之间。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主流出水口的高度设置在此范围时,其水流的流量以及压力更为适合,不易发生溅水。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 利用导水腔积聚势能、利用阻挡块进行泄压和分流、利用分流块进行分流,利用环水槽将水流全面输送到蹲便器内侧面,对蹲便器内侧面进行全面覆盖与冲刷,其冲刷力度强,冲刷效果好;
(2)通过设置弧形导流槽的结构,使得在制造蹲便器时,在制造上容易通过调整弧形导流槽的深度,调整后期进入到蹲便器内侧面的水流量;(3)通过环水槽和锥形槽位置以及形状的设置,使得水流在流动时紧贴蹲便器内侧面,不易发生溅水。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A

A面剖示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凸显阻挡块与分流块的示意图;图5为图1的B

B面剖示图;图6为本实施例凸显弧形导流槽的局部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1、进水口;2、内侧面;3、导水腔;31、弧面;311、弧形导流槽;4、主流出水口;5、环流出水口;6、阻挡块;7、分流块;8、环水槽;9、锥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0]参见图一至图五,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位于蹲便器进水口1处设置有用于将水流导入蹲便器内侧面2的导水腔3,导水腔3远离蹲便器进水口1的一面设置有一个主流出水口4,该主流出水口4的高度在2毫米至5毫米之间为佳,该主流出水口4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个环流出水口5。导水腔3向主流出水口4的方向延伸,导水腔3的空间越靠近主流出水口4处越小,导水腔3的底面设置有用于阻挡部分水流从主流出水口4流出的阻挡块6,该阻挡块6为长条状,且阻挡块6与蹲便器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其特征在于,位于蹲便器进水口(1)处设置有用于将水流导入蹲便器内侧面(2)的导水腔(3),所述导水腔(3)远离蹲便器进水口(1)的一面设置有主流出水口(4),所述主流出水口(4)的左右两侧均分布有环流出水口(5),所述导水腔(3)向主流出水口(4)的方向延伸,所述导水腔(3)的空间越靠近所述主流出水口(4)处越小,所述导水腔(3)的底面设置有用于阻挡部分水流从主流出水口(4)流出的阻挡块(6),所述阻挡块(6)靠近环流出水口(5)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将水流导向环流出水口(5)的分流块(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腔(3)的顶面为弧面(31),所述弧面(31)的轴线位于所述弧面(31)的斜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31)上开设有弧形导流槽(311),所述弧形导流槽(311)与所述弧面(31)同轴,所述弧形导流槽(311)延伸至主流出水口(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蹲便器的冲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流槽(311)靠近主流出水口(4)处的槽底相对于导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孝发林孝山林四南安双通赖隆焜焦田力凡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良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