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6451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包括底座、加热件、水汽第一分离器、水汽第二分离器、上盖,底座与上盖连接并形成蒸汽发生空间,加热件、水汽第一分离器、水汽第二分离器均置于蒸汽发生空间内,加热件位于蒸汽发生空间下部且不与底座相抵,水汽第一分离器、水汽第二分离器均置于加热件上方且均不与加热件接触,底座设置有入水口、排水口,上盖设置有出气孔。设置两层水汽分离装置,有效分离蒸汽中的液态水,减少了蒸箱内的积水。的积水。的积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蒸汽发生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采用蒸汽发生器的蒸箱通常是采用注水到蒸汽发生器,在蒸汽发生器容积内加热产生蒸汽,由排汽口直接排出。但是水在沸腾时蒸汽容易裹挟水一起由排气口排出流入到蒸箱的腔体内,导致蒸箱腔体内存在大量积水,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蒸汽发生器容易将液态水排入蒸箱的缺陷,提供了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包括底座、加热件、水汽第一分离器、水汽第二分离器、上盖,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盖连接并形成蒸汽发生空间,所述加热件、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均置于所述蒸汽发生空间内,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蒸汽发生空间下部且不与底座相抵,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均置于所述加热件上方且均不与所述加热件接触,所述底座设置有入水口、排水口,所述上盖设置有出气孔。
[0006]设置两层水汽分离装置,有效分离蒸汽中的液态水,减少了蒸箱内的积水。
[0007]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所述底座底面呈漏斗状,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底座最低处。
[0008]底座底面呈漏斗状,排水口设置于所述底座最低处,可以有效排出本结构内残留的积水。
[0009]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所述底座设置有支撑部,所述加热件置于所述支撑部上。
[0010]支撑部的设置抬高了加热件,使得加热件不会直接接触底座,避免了底座的局部过热而导致破损。
[0011]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所述加热件为电热膜加热片。
[0012]加热件为电热膜加热片,平面加热更加均匀。
[0013]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为带孔的金属板。
[0014]金属板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使用寿命更长。
[0015]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上的孔直径为4.5

5.5mm,孔间距为14.5

15.5mm。
[0016]孔直径为4.5

5.5mm,孔间距为14.5

15.5mm,这样的设计可以在分离蒸汽和水的同时保障蒸汽的排出。
[0017]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的材质为不锈钢。
[0018]水汽第一分离器的材质为不锈钢,降低了生产成本。
[0019]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为金属丝团。
[0020]水汽第二分离器为金属丝团,水蒸气需要从密集的金属丝中穿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分离蒸汽和水。
[0021]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的材质为直径为0.5mm的不锈钢丝。
[0022]直径为0.5mm的不锈钢丝易于弯折且成本较低,便于本结构的加工生产。
[0023]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上盖、底座相抵。
[0024]密封圈用于增强本结构的密闭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1

2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实施例1
[0029]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包括底座1、加热件2、水汽第一分离器3、水汽第二分离器4、上盖5,所述底座1与所述上盖5连接并形成蒸汽发生空间,所述加热件2、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3、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4均置于所述蒸汽发生空间内,所述加热件2位于所述蒸汽发生空间下部且不与底座1相抵,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3、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4均置于所述加热件2上方且均不与所述加热件2接触,所述底座1设置有入水口11、排水口12,所述上盖5设置有出气孔51。
[0030]作为优选,所述底座1底面呈漏斗状,所述排水口12设置于所述底座1最低处。
[0031]作为优选,所述底座1设置有支撑部13,所述加热件2置于所述支撑部13上。
[0032]作为优选,所述加热件2为电热膜加热片。
[0033]作为优选,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3为带孔的金属板。
[0034]作为优选,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3上的孔直径为4.5

5.5mm,孔间距为14.5

15.5mm。
[0035]作为优选,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3的材质为不锈钢。
[0036]作为优选,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4为金属丝团。
[0037]作为优选,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4的材质为直径为0.5mm的不锈钢丝。
[0038]作为优选,还包括密封圈6,所述密封圈6与所述上盖5、底座1相抵。
[0039]本技术在安装时,水汽第二分离器4置于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3上,并且水汽第二分离器4与出气孔51相抵。
[0040]本技术在使用时,先从入水口11加水,接着加热件2开始对水进行加热,产生的蒸汽向上升经过水汽第一分离器3、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4,蒸汽内的水积留在水汽第一分离器3、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4上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回落,使用完毕后蒸汽发生空间内的水从排水口51中排出。
[0041]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的涵盖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加热件(2)、水汽第一分离器(3)、水汽第二分离器(4)、上盖(5),所述底座(1)与所述上盖(5)连接并形成蒸汽发生空间,所述加热件(2)、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3)、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4)均置于所述蒸汽发生空间内,所述加热件(2)位于所述蒸汽发生空间下部且不与底座(1)相抵,所述水汽第一分离器(3)、所述水汽第二分离器(4)均置于所述加热件(2)上方且均不与所述加热件(2)接触,所述底座(1)设置有入水口(11)、排水口(12),所述上盖(5)设置有出气孔(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底面呈漏斗状,所述排水口(12)设置于所述底座(1)最低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设置有支撑部(13),所述加热件(2)置于所述支撑部(13)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重带水汽分离的电热膜蒸汽发生器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月华徐干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亿田智能厨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