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及挂载成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5010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及挂载成型装置,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包括梁本体、支模组件以及桁架楼承板,梁本体具有填充腔;支模组件包括侧模结构,侧模结构和梁本体共同围合封闭填充腔;桁架楼承板安装在梁本体上,桁架楼承板上设有连通填充腔的连通通道,连通通道适于浇筑外设混凝土至填充腔,以形成挂载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侧模结构和梁本体共同围合封闭填充腔,利用连通通道,以使混凝土浇筑至填充腔,从而形成用于挂载室内辅助设施的挂载层,挂载层、梁本体以及桁架楼承板共同建立室内辅助设施的安装基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提高结构连接强度,可形成对室内辅助设施提供可靠的连接基础,满足挂载使用需求。满足挂载使用需求。满足挂载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及挂载成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
,具体涉及一种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及挂载成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钢结构建筑的应用极为普遍,钢结构梁通常采取外包装饰的做法,通过在腹腔填充保温隔声材料,例如保温浆料,EPS(聚苯乙烯泡沫)板和石膏复合板,以满足保温、隔声等建筑功能的需求。由于室内空间内钢结构梁处可能会连接灯带、空调等室内辅助设施,专利技术人认为:若采用上述的保温隔声材料填充钢结构梁,在安装室内辅助设施时,易形成钢结构梁内部填充材料的移位变形,无法对辅助设施提供可靠的连接挂载基础,难以保证钢结构梁具有足够的连接承载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相关技术中钢结构梁填充材料强度连接不足,无法对辅助设施提供可靠的连接挂载基础,存在连接承载强度低的缺陷。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包括:
[0005]梁本体,所述梁本体具有填充腔;
[0006]支模组件,包括侧模结构,所述侧模结构和所述梁本体共同围合封闭所述填充腔;
[0007]以及桁架楼承板,安装在所述梁本体上,所述桁架楼承板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填充腔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适于浇筑外设混凝土至所述填充腔,以形成挂载层。
[0008]可选地,所述梁本体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连接板,所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对安装在所述连接板的两侧,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连接板分别围合形成有两个呈半封闭的所述填充腔。
[0009]可选地,所述侧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任一侧模沿所述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一板体相抵接设置,且所述第二侧模和所述第二板体相抵接设置,以封闭两个所述填充腔。
[0010]可选地,所述支模组件还包括成组设置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对应抵接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远离所述梁本体的一侧,所述限位件沿所述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0011]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紧固连接成组设置的所述限位件、第一侧模、梁本体以及第二侧模。
[0012]可选地,所述紧固件具有相向设置的第一紧固端和第二紧固端,所述第一紧固端和所述第二紧固端分别同成组设置的所述限位件远离所述梁本体的一侧相抵接配合;和/或
[0013]所述支模组件还包括导向模,所述导向模安装在所述连通通道处,所述导向模对称设置在所述梁本体两侧,任一所述导向模的一侧和所述桁架楼承板相抵接,另一侧和所述限位件以及相应的侧模相抵接设置。
[0014]可选地,所述支模组件还包括移动模,所述移动模安装于对称设置的所述导向模之间;所述移动模和所述导向模被配置为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模上设有所述移动模的滑动空间;
[0015]所述移动模上穿设有移动口,在所述移动模和所述导向模滑动配合下,所述移动口具有与所述填充腔相对接的连通状态以及与所述填充腔相错位的封闭状态。
[0016]可选地,所述支模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挡板模,所述挡板模安装在所述移动口内,所述挡板模的外侧端面和所述移动模相抵接设置。
[0017]可选地,所述桁架楼承板包括多个拼接设置的桁架板单元;
[0018]上述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还包括联接组件,所述联接组件包括相间隔设置的第一联接杆和第二联接杆,所述第一联接杆和所述桁架板单元远离所述梁本体的一侧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联接杆和所述桁架板单元靠近所述梁本体的一侧相固定连接,所述联接组件还包括联接件,所述联接件和所述第二联接杆、所述梁本体相固定连接。
[0019]一种挂载成型装置,包括上述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所述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梁本体。
[0020]可选地,挂载成型装置,还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梁本体和所述桁架楼承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间;任一柱体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梁本体和所述桁架楼承板沿水平方向设置。
[0021]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2]1.本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包括梁本体、支模组件以及桁架楼承板,梁本体具有填充腔;支模组件包括侧模结构,侧模结构和梁本体共同围合封闭填充腔;桁架楼承板安装在梁本体上,桁架楼承板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填充腔的连通通道,连通通道适于浇筑外设混凝土至填充腔,以形成挂载层。
[0023]此结构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通过侧模结构和梁本体共同围合封闭填充腔,在桁架楼承板上构建连通该填充腔的连通通道,以使混凝土浇筑至填充腔,从而形成用于挂载室内辅助设施的挂载层,挂载层、梁本体以及桁架楼承板共同建立室内辅助设施的安装基础,室内辅助设施可挂载连接于挂载层上,室内辅助设施的作用力通过梁本体传递至桁架楼承板。本技术有利于提高结构连接强度,可形成对室内辅助设施提供可靠的连接基础,满足挂载使用需求。
[0024]2.本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侧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任一侧模沿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侧模和第一板体相抵接设置,且第二侧模和第二板体相抵接设置,以封闭两个所述填充腔。通过第一侧模同梁本体的第一板体和连接板围合封闭一个填充腔,第二侧模同梁本体的第二板体和连接板围合封闭另一填充腔,从而使得连通通道浇筑的混凝土相应流通至两个封闭设置的填充腔内,形成有效的挂载层。
[0025]3.本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支模组件还包括成组设置的限位件,限位件对应抵接设置在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远离梁本体的一侧,限位件沿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支模组件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用于紧固连接成组设置的限位件、第一侧模、梁本体以及第二侧模。通过成组设置的限位件限位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同梁本体的连接,促进侧模同板体之间的抵接对正,并通过紧固件施加紧固作用力,加强结构紧凑,有利于保证挂载层成型效果,形成期望设计的挂载层。
[0026]4.本技术提供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支模组件还包括移动模,移动模安装于对称设置的导向模之间;移动模和导向模被配置为滑动连接,导向模上设有移动模的滑动空间;移动模上穿设有移动口,在移动模和导向模滑动配合下,移动口具有与填充腔相对接的连通状态以及与填充腔相错位的封闭状态。通过导向模导向限位移动模的滑动,移动口可与填充腔相对接连通,在浇筑阶段,使连通通道内的混凝土经过移动口流通至填充腔内,以形成挂载层;在浇筑后初凝前,通过移动模和导向模滑动配合,可使移动口内的混凝土同后续形成挂载层的混凝土错位断开,可避免拆模阶段将后凿除
[0027]5.一种挂载成型装置,包括钢结构梁填充结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包括梁本体。通过挂载层、梁本体以及桁架楼承板共同建立室内辅助设施的安装基础,室内辅助设施可挂载连接于挂载层上,室内辅助设施的作用力通过梁本体传递至桁架楼承板。梁本体可配置为多个,以提供室内辅助设施充足的连接挂载空间;挂载成型装置可成型对室内辅助设施可靠的连接基础,满足其挂载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梁本体(1),所述梁本体(1)具有填充腔;支模组件,包括侧模结构,所述侧模结构和所述梁本体(1)共同围合封闭所述填充腔;以及桁架楼承板(3),安装在所述梁本体(1)上,所述桁架楼承板(3)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填充腔的连通通道(31),所述连通通道(31)适于浇筑外设混凝土至所述填充腔,以形成挂载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本体(1)包括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13),所述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相对安装在所述连接板(13)的两侧,所述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以及连接板(13)分别围合形成有两个呈半封闭的所述填充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模(21)和第二侧模(22),任一侧模沿所述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侧模(21)和所述第一板体(11)相抵接设置,且所述第二侧模(22)和所述第二板体(12)相抵接设置,以封闭两个所述填充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模组件还包括成组设置的限位件(23),所述限位件(23)对应抵接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模(21)和所述第二侧模(22)远离所述梁本体(1)的一侧,所述限位件(23)沿所述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紧固件(24),所述紧固件(24)用于紧固连接成组设置的所述限位件(23)、第一侧模(21)、梁本体(1)以及第二侧模(2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结构梁填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24)具有相向设置的第一紧固端(241)和第二紧固端(242),所述第一紧固端(241)和所述第二紧固端(242)分别同成组设置的所述限位件(23)远离所述梁本体(1)的一侧相抵接配合;和/或所述支模组件还包括导向模(25),所述导向模(25)安装在所述连通通道(31)处,所述导向模(25)对称设置在所述梁本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宁宁王春旭郑峰冯路路程薇康罗涛李鼎汉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