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及用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484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44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具有内腔,内腔具有开口;电极组件,设于内腔;顶盖组件,包括顶盖和绝缘件,顶盖封盖开口,绝缘件位于内腔,且支撑设置于电极组件与顶盖之间,绝缘件的周部与壳体的壳周壁之间具有间隙;其中,绝缘件的周部设有弹片,弹片远离绝缘件的一端朝向壳周壁延伸,以抵接壳周壁。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用电设备。公开一种用电设备。公开一种用电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单体及用电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单体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电极组件在合芯配对后会与顶盖组件相连,然后一同装入壳体。顶盖组件作为正负极引出端,具有一定泄压保护、温度保护以及密封作用。
[0003]但是由于设备制程能力的限制,电极组件与顶盖组件相连后容易存在一定的偏转角度,这样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往往在电极组件入壳后,顶盖组件却因无法对准壳体而卡滞在壳体之外,后续需要对顶盖组件进行二次校正才能入壳,或者顶盖组件无法安装进入壳体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公开一种电池单体及用电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电池单体装配存在顶盖组件压装效率低,或者无法压装入壳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具有内腔,内腔具有开口;电极组件,设于内腔;顶盖组件,包括顶盖和绝缘件,顶盖封盖开口,绝缘件位于内腔,且支撑设置于电极组件与顶盖之间,绝缘件的周部与壳体的壳周壁之间具有间隙;其中,绝缘件的周部设有弹片,弹片远离绝缘件的一端朝向壳周壁延伸,以抵接壳周壁。
[0006]可选地,弹片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一折弯段,第一连接段直接或间接相连绝缘件的周部,且朝向壳周壁延伸;第一折弯段连接第一连接段朝向壳周壁的一端,第一折弯段朝向壳周壁的一面为弧面。
[0007]可选地,弹片还包括延长段,延长段连接第一折弯段背离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且朝向顶盖延伸;延长段朝向壳周壁的一面,与第一折弯段的弧面相连;在弹片抵接壳周壁时,延长段倾斜于壳周壁,且延长段与壳周壁之间的间隔,朝远离第一折弯段的方向逐渐增大。
[0008]可选地,弹片还包括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为壳体的深度方向,且与第一连接段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折弯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依次相连;绝缘件的周部开设窗口,第二连接段容纳于窗口靠近壳体的一侧,且连接绝缘件,窗口远离壳体的一侧为避让第二连接段的空置区域。
[0009]可选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交汇处设有第二折弯段。
[0010]可选地,绝缘件包括基板部和支撑部,基板部叠置于顶盖,支撑部连接于基板部朝向电极组件的一侧,并接触电极组件;支撑部沿基板部的边缘设置,以形成绝缘件的周部,窗口设置于支撑部。
[0011]可选地,支撑部的一部分用于形成筋条,筋条位于支撑部远离基板部的一侧,窗口位于筋条朝向基板部的一侧,第二连接段连接筋条,筋条和第二连接段满足:1.5≤H1/H2≤3;其中,H1为第二连接段的高度尺寸,H2为筋条的高度尺寸,第二连接段的高度方
向,筋条的高度方向均沿壳体的深度方向。
[0012]可选地,弹片和绝缘件满足:0.3≤T1/T2≤1;其中,T1为弹片的厚度,T2为支撑部的厚度,支撑部的厚度方向与壳体的深度方向相交。
[0013]可选地,壳周壁包括两个第一侧壁和两个第二侧壁,两个第一侧壁沿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二侧壁沿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绝缘件沿长度方向的相背两侧均设置用于抵接第一侧壁的弹片;绝缘件沿宽度方向的相背两侧均设置用于抵接第二侧壁的弹片。
[0014]可选地,还包括保护膜,保护膜包覆电极组件并围绕绝缘件,保护膜设有缺口,缺口避让弹片。
[0015]可选地,保护膜朝向顶盖组件的侧缘设有连接部,连接部与缺口相邻,且连接部与缺口沿远离顶盖组件的方向依次设置。
[0016]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电池单体。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公开的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具有内腔以及连通内腔的开口;电极组件,设于内腔;顶盖组件,包括顶盖和绝缘件,顶盖封盖开口,绝缘件位于内腔,且支撑设置于电极组件与顶盖之间,绝缘件的周部与壳体的壳周壁之间具有间隙;其中,绝缘件的周部设有弹片,弹片远离绝缘件的一端朝向壳周壁延伸,以抵接壳周壁。
[0018]电池单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装配:将顶盖组件、转接件和电极组件连为一体。
[0019]利用工装将电极组件装入壳体。
[0020]控制顶盖组件向壳体移动,以使绝缘件上的弹片与壳周壁接触。
[0021]继续控制顶盖组件向壳体移动,以使绝缘件入壳。在该绝缘件的入壳过程中,弹片逐渐形变,并通过抵接壳周壁释放弹力,从而对顶盖组件的位置进行自适应校正纠偏,以实现对顶盖组件入壳的导向作用,防止顶盖组件相对壳体偏转歪斜。
[0022]继续控制顶盖组件向壳体移动,以使顶盖进入壳体。
[0023]可以看出,在第一方面,由于弹片的抵接作用所释放的弹力,可以实现对顶盖组件的自适应校正纠偏,换句话说,通过弹片对顶盖组件的导向作用,可防止顶盖组件卡滞在壳体外,保证顶盖组件上的绝缘件、顶盖等零部件的顺利压装进入壳体,从而提高顶盖组件的压装入壳效率。在第二方面,由于弹片的抵接作用,可以避免压装过程中绝缘件的周部和壳周壁之间出现相互磕碰。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相关技术中出现顶盖组件卡滞壳体外的电池单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公开的顶盖组件结构图;图3为本申请公开的电池单体内部结构图;图4为本申请公开的弹片结构图;图5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顶盖组件未装入壳体时的电池单体状态图;图6为本申请公开的另一种顶盖组件未装入壳体时的电池单体状态图;图7为本申请公开的电子设备结构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1000

电池单体、X

长度方向、Y

宽度方向、Z

深度方向、10

壳体、11

内腔、12

壳周壁、121

第一侧壁、122

第二侧壁、20

电极组件、1

顶盖组件、30

顶盖、40

绝缘件、41

弹片、411

第一连接段、412

第一折弯段、413

延长段、414

第二连接段、415

第二折弯段、42

窗口、421

空置区域、43

基板部、44

支撑部、441

筋条、50

转接件、60

极柱、70

保护膜、71

缺口、72

连接部、2000

用电设备。
具体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具有内腔(11),所述内腔(11)具有开口;电极组件(20),设于所述内腔(11);顶盖组件(1),包括顶盖(30)和绝缘件(40),所述顶盖(30)封盖所述开口,所述绝缘件(40)位于所述内腔(11),且支撑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20)与所述顶盖(30)之间,所述绝缘件(40)的周部与所述壳体(10)的壳周壁(12)之间具有间隙;其中,所述绝缘件(40)的周部设有弹片(41),所述弹片(41)远离所述绝缘件(40)的一端朝向所述壳周壁(12)延伸,以抵接所述壳周壁(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41)包括第一连接段(411)和第一折弯段(412),所述第一连接段(411)直接或间接相连所述绝缘件(40)的周部,且朝向所述壳周壁(12)延伸;所述第一折弯段(41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411)朝向所述壳周壁(12)的一端,所述第一折弯段(412)朝向所述壳周壁(12)的一面为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41)还包括延长段(413),所述延长段(413)连接所述第一折弯段(412)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段(411)的一端,且朝向所述顶盖(30)延伸;所述延长段(413)朝向所述壳周壁(12)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折弯段(412)的弧面相连;在所述弹片(41)抵接所述壳周壁(12)时,所述延长段(413)倾斜于所述壳周壁(12),且所述延长段(413)与所述壳周壁(12)之间的间隔,朝远离所述第一折弯段(412)的方向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41)还包括第二连接段(414),所述第二连接段(414)的延伸方向为所述壳体(10)的深度方向(Z),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段(411)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折弯段(412)、所述第一连接段(411)和所述第二连接段(414)依次相连;所述绝缘件(40)的周部开设窗口(42),所述第二连接段(414)容纳于所述窗口(42)靠近所述壳体(10)的一侧,且连接所述绝缘件(40),所述窗口(42)远离所述壳体(10)的一侧为避让所述第二连接段(414)的空置区域(4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411)和所述第二连接段(414)的交汇处设有第二折弯段(415)。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40)包括基板部(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志坚张科林林剑威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