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装置及具有该液冷装置的储能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57668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6 23:5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装置及具有该液冷装置的储能系统。该液冷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壳体内部具有第一流道区和第二流道区,第一流道区设有多条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区设有多条第二流道,多条第一流道的进口与介质进口通过第一集流区相连通,多条第一流道的出口和多条第二流道的进口通过第二集流区相连通,多条第二流道的出口与介质出口相连通;在从介质进口到介质出口的方向上,第一集流区与多条第一流道的连通口逐渐减小,和/或,第二集流区与多条第二流道的连通口逐渐减小。根据本技术的液冷装置,冷却液能够尽量均匀地进入每条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内,能减小重力对冷却液分布的影响,避免在壳体内形成空气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储能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装置及具有该液冷装置的储能系统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液冷装置常用于对电池进行散热,液冷装置的壳体内具有中空空间,壳体上设有与中空空间连通的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介质进口位于介质出口的上方,且介质进口靠近中空空间的顶壁设置,介质进口与液冷装置的中空空间的顶壁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由此,当向液冷装置的中空空间内通入冷却液时,冷却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向液冷装置的底壁流动并通过介质出口流出,但是,由于介质进口至中空空间的顶壁之间形成有一个空气区,而且空气区的空气无法通过介质出口排出,空气区无法对电池进行散热,从而影响液冷装置对电池的散热效果。另外,一些液冷装置的介质进口设置在介质出口的下方,通过冷却液去挤出内部流道中的气体从而避免空气区的出现,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冷却液除克服流道内摩擦产生的压降外,会额外增加克服重力产生的压降,从而导致整个系统产生较大的压降,增加液冷系统的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壳体(1)内部具有第一流道区(4)和第二流道区(5),所述第一流道区(4)设有多条第一流道(41),所述第二流道区(5)设有多条第二流道(51),所述多条第一流道(41)的进口与所述介质进口通过第一集流区(42)相连通,所述多条第一流道(41)的出口和所述多条第二流道(51)的进口通过第二集流区(52)相连通,所述多条第二流道(51)的出口与所述介质出口相连通,所述介质进口和所述介质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流道区(4)和所述第二流道区(5)的同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壳体(1)内部具有第一流道区(4)和第二流道区(5),所述第一流道区(4)设有多条第一流道(41),所述第二流道区(5)设有多条第二流道(51),所述多条第一流道(41)的进口与所述介质进口通过第一集流区(42)相连通,所述多条第一流道(41)的出口和所述多条第二流道(51)的进口通过第二集流区(52)相连通,所述多条第二流道(51)的出口与所述介质出口相连通,所述介质进口和所述介质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流道区(4)和所述第二流道区(5)的同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41)包括第一直线段(416)和第一弧线段(417),所述第一直线段(416)沿第一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一弧线段(417)与所述第一直线段(416)相连接,所述第一弧线段(417)朝向所述介质进口弯曲且与所述第一集流区(42)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相交于所述介质进口与所述介质出口的连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51)包括第二直线段(516)和第二弧线段(517),所述第二直线段(516)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二弧线段(517)与所述第二直线段(516)相连接,所述第二弧线段(517)朝向所述第一流道区(4)弯曲且与所述第二集流区(52)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线段(417)的朝向所述第一集流区(42)的一端设有弧形的第一抵接部(418),所述第一抵接部(418)围绕所述第一集流区(42),所述多条第一流道(41)的进口由所述第一抵接部(4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帅张凯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