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4407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属于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涉及的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包括监控端、平台端、检查任务执行端、隐患整改执行端、监督和验收执行端以及数据传输模块,其中监控端以监控设备获取地下综合管线运行监控数据,并基于GIS技术获取地下综合管线运行监控数据的监控位置;平台端综合单例特征危险源和分类危险源经验库生成危险源清单;检查任务执行端用于执行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危险源确认工作,通过管理平台的建设,能够实现危险的识别以及产生危险源的责任清单,再通过安全检查去发现项目的风险安全隐患清单,通过隐患的整改和验收去实现安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生产和经营管理。生产和经营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
,具体涉及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地下工程管线是指埋设于城区内地下的各种电力管线、电信管线、有线电视管线、燃气管线、供热管线、给水管线、内水管线、污水管线等。它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人体的经脉构成城市的神经和循环系统,日夜担负着各种能源的输送、各种信息的传输以及各种废污的排放。任何一个城市均离不开地下管线这一重要的、隐蔽的基础设施,它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
[0003]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能够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地下管线空间延伸范围广泛,且地下管线排布复杂,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地下管线出现故障的时候,不能够及时对故障点进行排查整改,导致地下综合管线存在较为复杂的后期维护工作。
[0004]为此,我们提出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地下管线运营的缺陷之处,对隐患点进行及时有效的排查整改,以保证地下综合管线运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技术中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能够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地下管线空间延伸范围广泛,且地下管线排布复杂,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地下管线出现故障的时候,不能够及时对故障点进行排查整改,导致地下综合管线存在较为复杂的后期维护工作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包括:
[0008]监控端、平台端、检查任务执行端、隐患整改执行端、监督和验收执行端以及数据传输模块,其中:
[0009]所述监控端以监控设备获取地下综合管线运行监控数据,并基于GIS技术获取所述地下综合管线运行监控数据的监控位置;
[0010]所述平台端综合单例特征危险源和分类危险源经验库生成危险源清单;
[0011]所述检查任务执行端用于执行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危险源确认工作;
[0012]所述隐患整改执行端用于执行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危险源排除工作;
[0013]所述监督和验收执行端用于执行危险源排除确认和验收工作;
[0014]所述数据传输模块用于监控端、平台端、检查任务执行端、隐患整改执行端以及监督和验收执行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工作。
[0015]优选的,所述监控设备包括:
[0016]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工作环境温度进行监测的温度监控设备;
[0017]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工作环境湿度进行监测的湿度监控设备;
[0018]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识别的工作人员身份识别设备;
[0019]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工作环境异常震动进行监测的异常震动监控设备。
[0020]优选的,所述监控端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进行危险源识别,所述危险源识别包括:
[0021]建筑工程危险源识别;以及
[0022]生产经营危险源识别。
[0023]优选的,基于所述危险源识别,包括以下处理流程:
[0024]根据建筑工程危险源识别和生产经营危险源识别确定危险源;
[0025]根据危险源属性判断危险源存在的风险等级;
[0026]根据危险源风险等级制定落实有效防控措施。
[0027]优选的,所述检查任务执行端对危险源进行确认包括以下步骤:
[0028]拍摄危险源图片并上传至平台端;
[0029]对危险源属性进行初步判断,并提交整改建议;
[0030]对整改时限进行初步估算,并提交整改时限建议。
[0031]优选的,所述隐患整改执行端对危险源进行排除工作时包括以下步骤:
[0032]基于GIS技术获取隐患具体位置;
[0033]现场确认隐患属性;
[0034]针对现场隐患属性,结合整改意见确定危险源整改方案;
[0035]依照整改方案对危险源进行整改,整改后提交整改效果反馈。
[0036]优选的,所述监督和验收执行端对整改效果进行确认和验收,包括以下步骤:
[0037]检查危险源整改项目,并评价危险源整改效果;
[0038]根据危险源清单排除危险源存在项目,检查是否存在遗漏危险源处理项目;
[0039]上传确认和验收结果。
[0040]优选的,所述工作人员身份识别设备可以为指纹识别设备或者人脸识别设备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的结合,其中:
[0041]工作人员身份识别设备中需预先输入工作人员的人员信息,如:
[0042]工作人员身份信息、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相关证件信息、工作人员的病史信息以及员工上岗培训信息。
[0043]优选的,所述数据传输模块还包括推送模块,所述推送模块用于将危险源整改内容以及整改后确认和验收结果推送至终端设备。
[0044]优选的,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时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所述推送模块的推送方式可以是短信推送、电话推送以及邮件推送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004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46]本专利技术中涉及的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包括监控端、平台端、检查任务执行端、隐患整改执行端、监督和验收执行端以及数据传输模块,通过管理平台的
建设,能够实现危险的识别以及产生危险源的责任清单,再通过安全检查去发现项目的风险安全隐患清单,通过隐患的整改和验收去实现安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
[0047]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4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的系统框图;
[004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危险源处理的流程图;
[005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的工作流程图;
[005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监控端、平台端、检查任务执行端、隐患整改执行端、监督和验收执行端以及数据传输模块,其中:所述监控端以监控设备获取地下综合管线运行监控数据,并基于GIS技术获取所述地下综合管线运行监控数据的监控位置;所述平台端综合单例特征危险源和分类危险源经验库生成危险源清单;所述检查任务执行端用于执行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危险源确认工作;所述隐患整改执行端用于执行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危险源排除工作;所述监督和验收执行端用于执行危险源排除确认和验收工作;所述数据传输模块用于监控端、平台端、检查任务执行端、隐患整改执行端以及监督和验收执行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设备包括: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工作环境温度进行监测的温度监控设备;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工作环境湿度进行监测的湿度监控设备;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识别的工作人员身份识别设备;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工作环境异常震动进行监测的异常震动监控设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端用于对城市地下综合管线进行危险源识别,所述危险源识别包括:建筑工程危险源识别;以及生产经营危险源识别。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危险源识别,包括以下处理流程:根据建筑工程危险源识别和生产经营危险源识别确定危险源;根据危险源属性判断危险源存在的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风险等级制定落实有效防控措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管理平台,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霜霞黄剑伟白鹤楠王宇鹏蔡钧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政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