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4232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曲轴竖向设置的发动机,具体为一种发动机,包括曲轴箱,所述曲轴箱内安装有竖向设置的立式曲轴,所述立式曲轴包括主轴颈和连杆轴颈,所述连杆轴颈上沿竖向设置有上端敞口的进油油道,所述连杆轴颈上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出油油道,所述出油油道与进油油道连通,所述出油油道的与连杆轴颈外侧连通的一端朝向连杆轴颈远离主轴颈的一侧,并且主轴颈轴线同连杆轴颈轴线一起所限定的平面与出油油道的中心线形成夹角H,所述夹角H的角度在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曲轴立式布局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曲柄连杆机构是发动机进行能量转换和实现工作循环的主要构件,发动机曲轴受外力作用后,通过连杆带动活塞做往复运动吸入可燃混合气,并使可燃混合气在燃烧室内燃烧做功,进而推动活塞运动使曲轴旋转,发动机自动运转,工作循环自动运行。曲轴作为发动机重要零部件之一,承受着高转速及周期变化的气体压力、往复惯性力、离心力,以及弯曲振动、扭转振动引起的附加力作用。发动机高转速及变负荷情况下,会导致机油的流动不连续,进而导致连杆轴颈与连杆之间的结合面处的油膜不易形成,因此,对连杆轴颈处的润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常用的连杆润滑方式有压力润滑和飞溅润滑。压力润滑方式是在连杆轴颈上周向开一个出口油道和在轴向开一个呈一定角度的斜入进口油道,两油道相通,通过使用油泵将润滑油加压并泵入进口油道中,并从出口油道流出至连杆轴颈表面,进而形成润滑油膜进行润滑。而飞溅润滑方式是利用搅油齿对润滑油进行高速搅动并飞溅到曲轴上,使润滑油进入到连杆与连杆轴颈的结合面处来实现对连杆大头轴承的润滑。
[0004]但是当曲轴采用竖向布置,即曲轴的回转轴线呈竖直状态而形成立式曲轴时,压力润滑的方式会造成曲轴结构加工复杂,成本较高;而飞溅润滑的方式虽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是当曲轴承受高负荷时,飞溅润滑的方式难以有效的对连杆轴颈处进行润滑,因而飞溅润滑的方式只在曲轴承受的负荷较小的发动机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以解决现有立式发动机采用飞溅润滑时在高负载情况下连杆轴颈处容易出现润滑不良的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曲轴箱,所述曲轴箱内安装有竖向设置的立式曲轴,所述立式曲轴包括主轴颈和连杆轴颈,所述连杆轴颈上沿竖向设置有上端敞口的进油油道,所述连杆轴颈上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出油油道,所述出油油道与进油油道连通,所述出油油道的与连杆轴颈外侧连通的一端朝向连杆轴颈远离主轴颈的一侧,并且主轴颈轴线同连杆轴颈轴线一起所限定的平面与出油油道的中心线形成夹角H,所述夹角H的角度在30
°
至60
°
之间;所述曲轴箱的内部安装有给进油油道进行重力式供油的供油件。
[0007]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这样的设置,供油件使曲轴箱内部的润滑油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到进油油道中,然后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出油油道中,并且经过出油油道流动至连杆轴颈的外侧,从而实现在连杆轴颈与连杆之间的结合面处形成润滑油膜,改善连杆轴颈的磨损情况。并且,与采用压力润滑的方式相比,本方案通过重力式供油的供油件与进油油道和出油油道的配合,使立式曲轴的连杆轴颈处在保证润滑效果不
变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曲轴的加工成本。
[0008]进一步,所述供油件为对立式曲轴进行飞溅润滑的搅油件。采用这样的设置,使立式曲轴的连杆轴颈处在采用飞溅润滑的情况下也能得以良好的润滑,有利于进一步简化整个曲轴箱的润滑结构的设计和加工,从而降低成本。
[0009]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杆轴颈处的润滑效果,所述夹角H的角度在30
°
至35
°
之间。
[0010]进一步,所述进油油道包括储存段和开口段,所述开口段位于出油油道的上侧,所述储存段位于出油油道的下侧。采用这样的设置,使润滑油内的杂质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储存段的底部,使杂质与润滑油分离,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润滑效果。
[0011]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杆轴颈处的润滑效果,所述储存段的长度与开口段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在0.1至0.75之间。
[0012]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杆轴颈处的润滑效果,所述进油油道的最大横截面宽度与连杆轴颈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在0.1至0.5之间。
[0013]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杆轴颈处的润滑效果,所述出油油道的最大横截面宽度与连杆轴颈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在0.1至0.5之间。
[0014]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杆轴颈处的润滑效果,所述进油油道与连杆轴颈同轴设置。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发动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立式曲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立式曲轴1、主轴颈11、连杆轴颈12、进油油道121、开口段1211、储存段1212、出油油道122、曲轴箱2、搅油齿3、连杆4。
[0017]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发动机,包括曲轴箱2,曲轴箱2的缸头部分安装有横向滑动的活塞,曲轴箱2内安装有竖向设置的立式曲轴1,活塞与立式曲轴1通过连杆4连接。立式曲轴包括主轴颈11和连杆轴颈12,连杆轴颈12上沿竖向设置有上端敞口的进油油道121,本实施例中,进油油道121优选与连杆轴颈12同轴设置。连杆轴颈12上还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出油油道122,出油油道122与进油油道121连通,从而使进油油道121内的润滑油通过出油油道122流动至连杆轴颈12的周向外侧,对连杆轴颈12与连杆之间的结合面进行润滑。
[0018]出油油道122的与连杆轴颈12外侧连通的一端朝向连杆轴颈12远离主轴颈11的一侧,并且主轴颈11轴线同连杆轴颈12轴线一起所限定的平面与出油油道122的中心线形成夹角H,本实施中,夹角H的角度优选为30
°
,当然,夹角H的角度在30
°
至60
°
之间的任意值均可。出油油道122的最大横截面宽度与连杆轴颈12的长度L之间的比值优选为0.2,当然,该比值还可以是0.1至0.5之间的任意值。本实施例中,出油油道122的横截面优选采用圆形截面。
[0019]进油油道121包括储存段1212和开口段1211,开口段1211位于出油油道122的上
侧,储存段1212位于出油油道122的下侧。开口段1211为从进油油道121的上端到与出油油道122连通的位置处的这一段油道,储存段1212为从与出油油道122连通的位置处到进油油道121的底部的这一段呈盲孔状的油道。本实施例中,储存段1212的长度与开口段1211的长度之间的比值优选为0.75,当然,该比值还可以为0.1至0.75之间的任意值。进油油道121的最大横截面宽度与连杆轴颈12的直径之间的比值优选为0.2,当然,该比值还可以为0.1至0.5之间的任意值。本实施例中,进油油道121的横截面优选采用圆形截面。
[0020]曲轴箱内安装有给进油油道121进行重力式供油的供油件,本实施例中,供油件为对立式曲轴进行飞溅润滑的搅油件,比如与立式曲轴联动的搅油齿3,通过搅油齿3的转动使曲轴箱2内的润滑油对立式曲轴1进行飞溅润滑,使飞溅的润滑油进入到进油油道121中。当然,也可以采用别的飞溅润滑的方式给进油油道121补充润滑油。
[0021]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立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包括曲轴箱,所述曲轴箱内安装有竖向设置的立式曲轴,所述立式曲轴包括主轴颈和连杆轴颈,所述连杆轴颈上沿竖向设置有上端敞口的进油油道,所述连杆轴颈上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出油油道,所述出油油道与进油油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油道的与连杆轴颈外侧连通的一端朝向连杆轴颈远离主轴颈的一侧,并且主轴颈轴线同连杆轴颈轴线一起所限定的平面与出油油道的中心线形成夹角H,所述夹角H的角度在30
°
至60
°
之间;所述曲轴箱的内部安装有给进油油道进行重力式供油的供油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件为对立式曲轴进行飞溅润滑的搅油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H的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洪军倪龙涛赵艳峰王文春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宗申通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