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4152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复合材料制备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包括机架、传动机构、滑动机构、升降机构、上加热辊、下加热辊和调节组件,所述上加热辊设置在机架内侧上端中部,所述下加热辊设置在机架内侧下端中部,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上加热辊与下加热辊后侧,所述滑动机构设置在下加热辊下端,所述升降机构对称分布在机架下端前后两侧,所述调节组件对称分布在上加热辊前后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间隙控制模式和压力控制模式双控制模式的加热预浸装置,压力控制模式适用于保证预浸料复合效果;间隙控制模式适用于保证预浸料的厚度,生产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设定生产模式。可根据情况设定生产模式。可根据情况设定生产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


[0001]本技术专利涉及复合材料制备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复合材料(预浸料)两步法的制备过程中的第二布为复合工艺,复合工艺是对复合材料(预浸布)进行加温加压处理。
[0003]复合工艺现有加温加压工艺是采用加热辊加热,间隙控制方式。加热辊采用油缸驱动升降,采用间隙调节装置控制加热辊间隙,当复合材料(预浸料)通过加热辊间隙时因物料厚度大于加热辊间隙,复合材料(预浸料)在两个加热辊的挤压下产生加温加压处理。
[0004]此工艺因采用间隙控制方式,在复合材料(预浸料)的试生产过程中,加热辊需要反复调整,来确定合适间隙值且不确定复合材料实际所承受压力值,不利于快速定型生产。间隙值过大复合材料(预浸料)预浸效果差,间隙值过小复合材料(预浸料)中纤维会存在损伤或树脂向外溢出影响材料树脂均匀度。
[0005]为此,提供了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是一种间隙控制模式和压力控制模式双控制模式的加热预浸装置,压力控制模式适用于保证预浸料复合效果;间隙控制模式适用于保证预浸料的厚度,生产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设定生产模式。
[0007]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包括机架、传动机构、滑动机构、升降机构、上加热辊、下加热辊和调节组件,所述上加热辊设置在机架内侧上端中部,且所述上加热辊前后两侧与机架通过上轴承座对应转动连接,所述下加热辊设置在机架内侧下端中部,且所述下加热辊前后两侧与机架通过下轴承座对应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上加热辊与下加热辊后侧,所述滑动机构设置在下加热辊下端,所述升降机构对称分布在机架下端前后两侧,所述调节组件对称分布在上加热辊前后两端。
[0008]所述滑动机构包括直线导轨、上辊座、下辊座和托板,所述直线导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直线导轨对称分布在机架前后端两侧,所述上加热辊前后两端均设有上辊座,每个所述上辊座两侧均穿过直线导轨并与直线导轨对应连接,每个所述上辊座上端与机架内侧上端对应连接,所述下加热辊前后两端均设有下辊座,每个所述下辊座两侧均穿过直线导轨并与直线导轨对应滑动连接,所述托板设置在下加热辊下端,且所述下加热辊前后两端与托板上端通过下轴承座对应转动连接,每个所述下辊座下端与托板上端对应连接。滑动机构设置直线导轨、上辊座、下辊座和托板,方便辅助上加热辊与下加热辊上下移动,并提高上加热辊与下加热辊上下移动的稳定性。
[0009]每个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液压缸和液压缸驱动杆,所述液压缸设置在机架下端前后两侧,所述液压缸驱动杆下端设置在液压缸内部并与液压缸对应滑动连接,所述液压缸驱动杆上端与托板下端对应连接。升降机构设置液压缸和液压缸驱动杆,方便驱动托板、下辊座与下加热辊上下移动。
[0010]每个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压力传感器、间隙电机、螺杆、上斜铁、传感器压板、下斜铁和位移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对应设置在每个上辊座底端,且所述压力传感器底端均设有传感器压板,所述间隙电机设置在每个上辊座下端一侧,且所述间隙电机一侧均设有螺杆,所述上斜铁设置在传感器压板下端并与传感器压板下平面对应接触,所述上斜铁中端对应穿过每个螺杆并与螺杆滑动连接,所述下斜铁对应设置在每个下辊座上端,且所述下斜铁上端与上斜铁下端均设有斜面,每个所述上辊座下端另一侧均设有位移传感器。调节组件设置间隙电机、螺杆、上斜铁、传感器压板和下斜铁,间隙模式下通过间隙电机带动螺杆调整上斜铁位置,即调整上斜铁与下斜铁相对斜面的位置来调整上辊座、下辊座的间距,进而调整上加热辊、下加热辊的间隙值,设置压力传感器,方便感应上斜铁上下移动的压力值,设置位移传感器,方便检测上辊座与下辊座间的间隙值。
[0011]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链轮和链条,所述减速电机设置在机架上端后侧,所述上加热辊后端与下加热辊后端均设有链轮,所述减速电机后端与多个链轮通过链条对应连接转动。传动机构设置减速电机、链轮和链条,方便驱动上加热辊、下加热辊同步旋转。
[0012]所述机架外设有连接换向阀、比例减压阀、进而液压站,每个所述液压缸与连接换向阀、比例减压阀、液压站通过管路对应连接,每个液压缸一侧设有进油口,每个所述进油口设有油压传感器。机架外设比例减压阀,可通过调节比例减压阀调节液压缸的驱动压力,设置连接换向阀,方便改变管路流动方向,液压缸设置油压传感器,方便随时检测查看缸内液体压力。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压力调节方式具有可根据物料厚度实时补偿的优点,当物料厚度加大时液压缸自动下降且压力值不变,当物料厚度减小时液压缸自动上升。此过程无需控制系统参与调整,调节灵敏度更高,消除因控制系统调整产生的压力、间隙波动;
[0014]本技术提供的下加热辊及下辊座采用垂直升降,可使用位移传感器准确反馈精准间隙值。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8]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19]如图1

2所示,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包括机
架1、传动机构、滑动机构、升降机构、上加热辊5、下加热辊7和调节组件,上加热辊5设置在机架1内侧上端中部,且上加热辊5前后两侧与机架1通过上轴承座对应转动连接,下加热辊7设置在机架1内侧下端中部,且下加热辊7前后两侧与机架1通过下轴承座对应转动连接,传动机构设置在上加热辊5与下加热辊7后侧,滑动机构设置在下加热辊7下端,升降机构对称分布在机架1下端前后两侧,调节组件对称分布在上加热辊5前后两端。
[0020]滑动机构包括直线导轨9、上辊座4、下辊座6和托板2,直线导轨9设有多个,多个直线导轨9对称分布在机架1前后端两侧,上加热辊5前后两端均设有上辊座4,每个上辊座4两侧均穿过直线导轨9并与直线导轨9对应连接,每个上辊座4上端与机架1内侧上端对应连接,下加热辊7前后两端均设有下辊座6,每个下辊座6两侧均穿过直线导轨9并与直线导轨9对应滑动连接,托板2设置在下加热辊7下端,且下加热辊7前后两端与托板2上端通过下轴承座对应转动连接,每个下辊座6下端与托板2上端对应连接。滑动机构设置直线导轨9、上辊座4、下辊座6和托板2,方便辅助上加热辊5与下加热辊7上下移动,并提高上加热辊5与下加热辊7上下移动的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传动机构、滑动机构、升降机构、上加热辊、下加热辊和调节组件,所述上加热辊设置在机架内侧上端中部,且所述上加热辊前后两侧与机架通过上轴承座对应转动连接,所述下加热辊设置在机架内侧下端中部,且所述下加热辊前后两侧与机架通过下轴承座对应转动连接,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上加热辊与下加热辊后侧,所述滑动机构设置在下加热辊下端,所述升降机构对称分布在机架下端前后两侧,所述调节组件对称分布在上加热辊前后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机构包括直线导轨、上辊座、下辊座和托板,所述直线导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直线导轨对称分布在机架前后端两侧,所述上加热辊前后两端均设有上辊座,每个所述上辊座两侧均穿过直线导轨并与直线导轨对应连接,每个所述上辊座上端与机架内侧上端对应连接,所述下加热辊前后两端均设有下辊座,每个所述下辊座两侧均穿过直线导轨并与直线导轨对应滑动连接,所述托板设置在下加热辊下端,且所述下加热辊前后两端与托板上端通过下轴承座对应转动连接,每个所述下辊座下端与托板上端对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压驱动间隙调整式间隙、压力双模式加热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液压缸和液压缸驱动杆,所述液压缸设置在机架下端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钊王文义侯焕斌王均强姜元虎吕宝帅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光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