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斌专利>正文

生产能量的方法、失衡态单元、失衡态动力及推进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3535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四项发明专利技术,生产能量的方法、失衡态单元、失衡态动力方法和失衡态推进方法。旨在超越守恒,掌握能量,改变场作用方向,克服引力,改善环境。利用场力进入运动系统定向受力失衡状态,从而获得运动中伴生的、溢出的新能量。通过能量反馈方式获得动力。利用定向失衡力,克服引力,实现系统的推进及转向。它涉及能源、动力和移动设备,包括水、陆、空及太空的移动设备。它们可作航天飞行器的动力推进系统,亦可为大型电站的动力系统,当然也可以是汽车、轮船、潜艇等各种移动设备的动力推进系统。由于没有燃料成本,将极大地促进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进入太空,居于太空。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根除能源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符合单一性规定的四项专利技术,生产能量的方法,失衡态单元,失衡态动 力方法和失衡态推进方法,它们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超越了能量守恒的范畴,在其运行中处 于能量失衡状态,是能量规律的应用。失衡态技术是利用机械的方式,通过电磁力(磁场力或静电场力)在运动中产生 能量,克服引力的技术。它的应用涉及能源、机械以及水、陆、空和太空的移动设备。
技术介绍
生产能量的方法是通过动态系统定向受力失衡的状态,产生新能量的方法。失衡态单元是一种动态定向失衡的装置,即在运动中产生能量的装置。失衡态动力方法是一种利用失衡态单元,失衡力通过能量反馈方式,产生动力的 方法。失衡态推进方法是利用失衡态单元的定向失衡力,克服引力,实现系统推进的方法。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矿物能源,通过能量转换的方式获得能量,生 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现有的推进技术,是依靠外力,如摩擦力、 反推力、空气升力,实现系统推进的,受环境条件水、陆、空、太空和引力的制约,且消耗大量 能源,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利用失衡态来获得能量,通过能量反馈方式获得动力,摆脱对传 统能源的依赖,根治能源带来的污染。利用系统失衡力来克服引力,实现系统推进。把短程 的磁力,无限地延长、延伸,变为恒力,为我所用,从而超越守恒,掌握能量,改变场力作用方 向,克服引力,改善环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1、生产能量的方法利用机械的方式,使具有磁场或静电场相互作用的物体(如 磁体)进行定向失称的切、径向复合的循环运动,进入运动系统定向受力失衡的状态,产生定向失衡 力,从而获得运动中伴生的、溢出的能量。其核心是场力(磁场力或静电场力)即非接触力在变间距运动中,非接触力做功 (力方向上位移)使力转化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这样作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两个 力,对系统的作用失衡,其条件是力方向上的加速度不同。其最大特征,切向力平衡,径向力 失衡。由于切向受力平衡,切向输入仅克服阻力。其主要特点是一、非接触力做功,动、势能转化,二、出现超、失重现象。即在非接触 力方向上产生加速度,从而导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系统的作用失衡,三、失称运动轨迹相对于坐标轴,一个轴非对称,另一个轴对称。失称可以使上述失衡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方向一 致,不会出现相互抵消的现象。四、惯性的两个方面变速作用和变向作用,变速作用与变向 作用相互转化,使场力作用集中到一个方向。其实质是改变了场作用的方向。 2、苹果曲线失衡态单元是一种实施生产能量的方法的失衡态装置,用机械的方 式,使磁极或带静电的物体做苹果曲线运动,利用场力相斥作用,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处 于定向受力失衡的状态,输入能量仅用于克服系统摩擦和风阻,输出能量仅与系统运转速 度相关,与输入能量大小无关。输入能量的消耗相当于普通发动机无负载状态下运行。因 为系统切向无负荷(从受力分析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定向失衡力是径向失衡力,其特征是 切向受力平衡,径向受力失衡。苹果曲线失衡态单元的结构,如附图1所示,主要由定齿轮、定极、定轴、旋转齿 轮、旋极、旋转轴、动轮、输入轮、方向轮、动轮连接架、支架组成;定极、旋极为柱型磁体,两 端为N、S极;定齿轮与旋转齿轮的直径和齿数相同;旋极的中部固定在旋转齿轮的半径位 置,定极的中部固定定齿轮,定极与定轴同心,并固定连接;旋转齿轮绕定齿轮旋转时,旋极 质心运动的轨迹呈苹果型曲线;上、下动轮用以固定(限定)定轴和旋转轴位置;上动轮外 侧为动轴;上动轮通过动轴与输入轮连成一体;下动轮外侧的定轴上设方向轮,方向轮上 设定位销,用以固定失衡力的方向;两动轮外侧的定轴和动轴上设支架;两动轮用动轮连 接架连接;定极、旋极同向布置,产生相斥作用;当输入轮转动时,带动旋转齿轮和旋极绕 定齿轮旋转,产生径向失衡力。旋极个数可取1 6个,当旋极为6个时,定齿轮取2倍旋 齿轮厚度,旋转齿轮1、3、5和2、4、6错位布置,避免相邻齿轮重叠碰撞。在无定极的状态下也能产生失衡作用。除中部齿轮外,其它部分的材料宜用非磁感应材料。如铜铝合金等。由于磁场力与静电场力的作用具有相同的性质,相斥型失衡态单元的磁场作用可 用静电场来替代。将定极和旋极用电容量较大物体替代,并给系统施加高压静电亦可获得类似的效^ ο工作原理分析由图1可看出运动轨迹左右对称,上、下失称既有切向运动,又有径向运动,有切 向加速度,也有径向加速度,加速作用主要由场力来完成,变向作用由支撑力来完成。场力为主动 力,支撑力为被动力。主动力主要有四种。一、定、旋极作用,二、相对旋极间的作用,三、相邻旋极间的作 用。四、相间旋极作用。它们之间由于力方向上的加速度不同,出现了超、失重现象,使得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对系统的作用失衡。相斥作用时,上半部为超重区,下半部为失重区。一、系统所处的空间状态从力与空间的关系,可分为常态空间(即均勻空间)与非均勻空间。非均勻空间 可分为一次空间、二次空间和复合空间。失衡单元的空间状态,在运动中是一个群体的非均勻分 布的流动的二次空间,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二次空间,而是几个不断运动的二次空间的“复合 体,,。二、应力状态从无场力作用的动、静态比较中,静态无应力;而动态中,中下部为“压应力区”,这 种应力的变化,是由运动所需要的力形成的。静态的失衡单元,由相斥的作用,可以看出,中 下部为“拉应力区”。在运动中,磁力不断地“施加”应力;而支撑力不断地“释放”应力。失衡态单元,事实上是一个“预应力”体系。三、超、失重的状态超、失重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支撑力联系的超、失重状态,仅有场力作用,如 飞行中的超失重。另一种是既有场力作用,又有支撑力的联系的超、失重,如电梯中的超、失 重。在超、失重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场力取决于相对位置和间距,与动、静无关。支撑力 随“需要”而变化。静态中,支撑力满足平衡的需要;动态中,支撑力满足运动的需要。正是 支撑力这种随“需要”而变化的特性,造成了系统的失衡状态。失衡量为am。超、失重的失 衡量其本质是惯性。常态中超、失重产生的冲量是平衡的。四、“外合力为零”的特殊状态在包含地球在内的电梯系统中,其所受“外合力为零”。当静止或勻速运动时,系统 受力平衡;但当出现超、失重时,系统受力失衡。由于加速度不可能恒定不变,失衡是暂时的。在非均勻空间,场心周围的非对称运动中,超、失重作用“同向”,产生系统受力失 衡状态。简而言之,利用非均勻空间中超、失重状态的惯性作用,使系统动态受力失衡。它 的特征是切向平衡,径向失衡。自然界中“潮汐能”的产生,就是一种失衡状态,它们来源于引力,不“消耗”引力, 而最终归于引力的“平衡”,是运动产生的能量。由于磁场力与静电场力的作用具有相同的性质,相斥型失衡态单元的磁场作用可 用静电场来替代。将定极和旋极用电容量较大的物体替代,并给系统施加高压静电亦可获得类 似的效果。1、失衡态动力方法是利用失衡态单元所产生的失衡力,通过能量反馈的方式,将 失衡单元的输出力反馈到输入端,带动自身运转,并输出扭矩。其结构主要由失衡态单元、大 动轮、大定轮构成。如图2所示.2、失衡态推进方法,直接利用失衡态单元的失衡力,克服引力,实现系统的推进。 调整方向轮,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产能量的方法,用机械方式,使具有磁场或静电场排斥作用的物体,进行定向失称的切、径向复合的循环运动,进入运动系统定向受力失衡的状态,产生定向失衡力,从而获得运动中伴生的、溢出的能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
申请(专利权)人:王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