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3528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7
本申请涉及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围堰技术领域,包括围堰,其设置于预设基坑位置处,包括多个竖向插入淤泥地层的钢管桩,每个钢管桩下部均设有第二锚固件;环形地基层,其设置于所述预设基坑位置外围并与所述围堰贴合,所述环形地基层内侧上表面与所述围堰贴合处设有环形施工位;环形便道,其设置于所述环形施工位内,且其外侧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一锚固件;位于同一竖直面内的一组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之间均连接有锚杆。本申请通过在环形便道外侧与围堰底部之间设置锚杆,从而实现对围堰的固定,避免后续开挖过程中围堰出现倾斜,减少围堰内侧支护和围堰竖向长度,并能提供施工便道。并能提供施工便道。并能提供施工便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围堰
,具体涉及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河流众多、海岸线较长,在沿海地区或河流入海口附近的冲积平原地带,淤泥地层较深(深度可达30m以上),土质参数极差(内摩擦角可小至2~3度)。由于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建造桥梁或房建工程,其基础施工一般需要进行深基坑开挖,目前常用的方式是钢管桩、钢板桩或混凝土桩作为围堰结构进行支护。
[0003]在深厚淤泥地层地质条件下,围堰结构的抗倾覆、抗隆起等稳定性要求往往是控制性指标。在现行规范计算方法与规定下,围堰桩体的嵌固深度与基坑深度的比值较高、桩体长度较大,造成钢桩插打或混凝土桩施工难度大、垂直度难以保证;此外,围堰内支撑层数较多、竖向间距较小,不利于后续基坑开挖施工。
[0004]总之,现有围堰结构安全性、经济性与施工便捷性均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通过在环形便道外侧与围堰底部之间设置锚杆,从而实现对围堰的固定,避免后续开挖过程中围堰出现倾斜,减少围堰内侧支护和围堰竖向长度,并能提供施工便道。
[0006]为达到以上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包括
[0008]围堰,其设置于预设基坑位置处,包括多个竖向插入淤泥地层的钢管桩,每个钢管桩下部均设有第二锚固件;
[0009]环形地基层,其设置于所述预设基坑位置外围并与所述围堰贴合,所述环形地基层内侧上表面与所述围堰贴合处设有环形施工位;
[0010]环形便道,其设置于所述环形施工位内,且其外侧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一锚固件;位于同一竖直面内的一组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之间均连接有锚杆。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构还包括:
[0012]圈梁,其设置于所述围堰内侧,用于对所述围堰进行支撑;
[0013]多个内支撑,其分别设置于所述圈梁内侧,用于对所述圈梁进行支撑。
[00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构还包括:
[0015]混凝土垫层,其设置于所述围堰内部开挖至预设基坑深度处的淤泥地层上;
[0016]所述混凝土垫层的竖向深度小于所述第二锚固件的竖向深度。
[00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便道的厚度由围堰一侧向外逐渐增大。
[00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便道的圆环宽度小于所述环形地基层的圆环宽度,所述
环形便道包括内圈便道和外圈便道;
[0019]所述环形地基层位于所述内圈便道下方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外圈便道下方的厚度。
[0020]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
[0021]在预设基坑位置的外围设置环形地基层,并在环形地基层内侧上表面与所述预设基坑位置贴合处设置环形施工位;
[0022]在环形施工位内设置环形便道,并在环形便道外侧上表面预留多个斜向的锚杆孔,在每个锚杆孔上方均设置第一锚固件;
[0023]在预设基坑位置竖向插打一圈与所述环形便道和所述环形地基层贴合的钢管桩形成围堰;
[0024]分别以每个锚杆孔为导向,由环形便道向钢管桩下部进行斜向钻孔后,利用钻孔在每个钢管桩下部分别设置第二锚固件;
[0025]将位于同一竖直面内的所有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之间分别插入锚杆,并利用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对相应的锚杆两端进行固定。
[002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固件包括锚块和锚固螺栓;
[0027]所述第二锚固件为通过钻孔进行高压旋喷注浆形成的锚头;
[0028]设置所述锚杆时,将锚杆顺序插入锚块和钻孔,并在将其底端与锚头固定在一起后,将其顶端通过锚固螺栓与锚块固定在一起。
[002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便道的厚度由围堰一侧向外逐渐增大;
[0030]所述环形便道的圆环宽度小于所述环形地基层的圆环宽度,所述环形便道包括内圈便道和外圈便道;
[0031]所述环形地基层位于所述内圈便道下方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外圈便道下方的厚度。
[003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33]在围堰内侧设置圈梁,以对所述围堰进行支撑;
[0034]在圈梁之间设置多个内支撑,以对所述圈梁进行支撑。
[003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0036]在所述围堰内部向下开挖淤泥地层至预设基坑深度处,在预设基坑深度处的淤泥地层上设置混凝土垫层;
[0037]所述混凝土垫层的竖向深度小于所述第二锚固件的竖向深度。
[0038]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0039]与常规围堰结构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混凝土环形便道,除了用于施工期间车辆、设备等行走,亦可用于锚固锚杆;
[0040]本专利技术的钢管桩围堰,通过锚杆与混凝土环形便道锚固连接,可实现围堰开挖前的超前支护,保证围堰开挖过程中的抗倾覆稳定性,并减少钢管桩入土深度,达到更好的经济性。
[0041]该施工方法能适应淤泥地层等较差的地质条件,具有较大的市场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4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的立面图。
[004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的顶面平面图。
[004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的底面平面图。
[004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环形地基层和环形便道与锚杆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环形地基层和环形便道与钢管桩贴合处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锚杆与钢管桩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48]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锚杆与钢管桩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49]图8至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50]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0051][0052]1‑
淤泥地层;2

环形地基层;3

环形便道;4

钢管桩;5

锚杆;6

锚块;7

锚固螺栓;8

锚头;9

圈梁;10

混凝土垫层;11

锚杆孔;12

内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4]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的实施例,包括围堰、环形地基层2、以及环形便道3。围堰设置于预设基坑位置处,围堰包括多个竖向插入淤泥地层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围堰,其设置于预设基坑位置处,包括多个竖向插入淤泥地层(1)的钢管桩(4),每个钢管桩(4)下部均设有第二锚固件;环形地基层(2),其设置于所述预设基坑位置外围并与所述围堰贴合,所述环形地基层(2)内侧上表面与所述围堰贴合处设有环形施工位;环形便道(3),其设置于所述环形施工位内,且其外侧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一锚固件;位于同一竖直面内的一组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之间均连接有锚杆(5)。2.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还包括:圈梁(9),其设置于所述围堰内侧,用于对所述围堰进行支撑;多个内支撑(12),其分别设置于所述圈梁(9)内侧,用于对所述圈梁(9)进行支撑。3.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还包括:混凝土垫层(10),其设置于所述围堰内部开挖至预设基坑深度处的淤泥地层(1)上;所述混凝土垫层(10)的竖向深度小于所述第二锚固件的竖向深度。4.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便道(3)的厚度由围堰一侧向外逐渐增大。5.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便道(3)的圆环宽度小于所述环形地基层(2)的圆环宽度,所述环形便道(3)包括内圈便道和外圈便道;所述环形地基层(2)位于所述内圈便道下方的厚度小于位于所述外圈便道下方的厚度。6.一种陆地多功能围堰平台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预设基坑位置的外围设置环形地基层(2),并在环形地基层(2)内侧上表面与所述预设基坑位置贴合处设置环形施工位;在环形施工位内设置环形便道(3),并在环形便道(3)外侧上表面预留多个斜向的锚杆孔(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颉陈山亭邓云东周超舟宫子怀王辉谢红跃邓小刚万奉頔杨康朱佳绪覃勇刚舒传林李刚秦志洪衷爱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