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3257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包括散热座、顶部盖板和实时感知装置,顶部盖板安装在散热座顶部,实时感知装置安装在顶部盖板顶部;散热座呈方形状结构,散热座顶部开设有三组呈对称方式分布的第一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呈圆柱状结构且内部为贯通式结构,第一散热通道内设有三个呈列状等距方式分布的大输送风扇且底部设有集流罩,散热座内部底端开设有底部输送通道,第一散热通道和底部输送通道为贯通式结构,底部输送通道左端设有输出凸形通道,输出凸形通道呈漏斗状结构。该种装置可以有效地到达散热的目的,从而保证实时感知装置运行的效率,减少了热量对电子元件的损伤。减少了热量对电子元件的损伤。减少了热量对电子元件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实时感装置
,具体为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实时系统(Real

timesystem,RTS)的正确性不仅依赖系统计算的逻辑结果,还依赖于产生这个结果的时间。实时系统能够在指定或者确定的时间内完成系统功能和外部或内部、同步或异步时间做出响应的系统。
[0003]现有的实时感知装置有如下缺陷:
[0004]现有实时感知装置都是需要长时间运行,从而运行时会产生热量,而实时感知装置内的热量不便于散出,导致实时感知装置运行效率降低、电子元件受热后出现损坏、寿命降低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解决了现有实时感知装置都是需要长时间运行,从而运行时会产生热量,而实时感知装置内的热量不便于散出,导致实时感知装置运行效率降低、电子元件受热后出现损坏、寿命降低的情况发生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散热座、顶部盖板和实时感知装置,所述顶部盖板安装在散热座顶部,所述实时感知装置安装在顶部盖板顶部;
[0009]优选的,所述散热座呈方形状结构,所述散热座顶部开设有三组呈对称方式分布的第一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呈圆柱状结构且内部为贯通式结构,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内设有三个呈列状等距方式分布的大输送风扇且底部设有集流罩,所述散热座内部底端开设有底部输送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和底部输送通道为贯通式结构,所述底部输送通道左端设有输出凸形通道,所述输出凸形通道呈漏斗状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顶部盖板顶部设有若干组栏杆网,所述顶部盖板顶部四角处均设有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呈圆柱状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实时感知装置左右两侧均设有侧面散热罩,所述侧面散热罩呈梯形状结构且内部为中空式结构,所述侧面散热罩外侧设有三个呈横向等距方式分布的小散热扇。
[0012]优选的,所述实时感知装置底部四角处均设有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呈圆柱状结构且底部为中空式结构。
[0013]优选的,所述散热座底部设有一组呈对称方式分布的底部固定脚,所述底部固定
脚呈L状结构,所述底部固定脚表面设有一组呈对称方式分布的固定孔。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该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可以有效地到达散热的目的,从而保证实时感知装置运行的效率,减少了热量对电子元件的损伤,该种装置通过对实时感知装置的底部和左右两侧进行散热,从而提高了对实时感知装置整体散热的全面性,可以使其快速降温,且该种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式只需把实时感知装置固定在散热座上就可以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实时感知装置散热的便捷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散热座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装置本体;2、散热座;3、顶部盖板;4、实时感知装置;5、第一支撑柱;6、侧面散热罩;7、小散热扇;8、第二支撑柱;9、栏杆网;10、底部固定脚;11、固定孔;12、第一散热通道;13、大输送风扇;14、底部输送通道;15、输出凸形通道;16、集流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包括散热座2、顶部盖板3和实时感知装置4,所述顶部盖板3安装在散热座2顶部,所述实时感知装置4安装在顶部盖板3顶部;
[0022]所述散热座2呈方形状结构,所述散热座2顶部开设有三组呈对称方式分布的第一散热通道12,所述第一散热通道12呈圆柱状结构且内部为贯通式结构,所述第一散热通道12内设有三个呈列状等距方式分布的大输送风扇13且底部设有集流罩16,所述散热座2内部底端开设有底部输送通道14,所述第一散热通道12和底部输送通道14为贯通式结构,所述底部输送通道14左端设有输出凸形通道15,所述输出凸形通道15呈漏斗状结构,在对实时感知装置4进行散热时,工作人员启动散热座3内的三个小散热扇7,三个小散热扇7启动时会产生吸力,进一步实时感知装置4底部的热量就可以被小散热扇7进行抽入,进一步就可以热量就可以通过第一输送通道12内排入底部输送通道14内,底部输送通道14内的热空气就可以通过输出凸形通道15输送到散热座2外部,进一步来对实时感知装置4进行散热。
[0023]所述顶部盖板3顶部设有若干组栏杆网9,所述顶部盖板3顶部四角处均设有第二支撑柱8,所述第二支撑柱8呈圆柱状结构顶部盖板3顶部的栏杆网9是为了便于空气得了流通,从而方便实时感应装置4底部的散热座2对热量进输出。
[0024]所述实时感知装置4左右两侧均设有侧面散热罩6,所述侧面散热罩6呈梯形状结构且内部为中空式结构,所述侧面散热罩6外侧设有三个呈横向等距方式分布的小散热扇7,在散热时,侧面散热罩6内的小散热扇7就可以运行,从而对实时感知装置4内部进行散
热,而侧面散热罩6呈漏斗状结构,进一步就可以便于热空气的集中排出。
[0025]所述实时感知装置4底部四角处均设有第一支撑柱5,所述第一支撑柱5呈圆柱状结构且底部为中空式结构,实时感知装置4可以通过第一支撑柱5插入顶部盖板3上的第二支撑柱8上,进一步达到对实时感知装置4的固定、限位,方便散热座2对实时感知装置4进行散热。
[0026]所述散热座2底部设有一组呈对称方式分布的底部固定脚10,所述底部固定脚10呈L状结构,所述底部固定脚10表面设有一组呈对称方式分布的固定孔11,底部固定脚10呈L结构,从而可以对装置本体1底部进行支撑,而底部固定脚10上的固定脚11是为了便于对底部固定脚10进行固定,从而提高装置本体1的稳定性。
[0027]工作原理:作业时,在对实时感知装置4进行散热时,工作人员启动散热座3内的三个小散热扇7,三个小散热扇7启动时会产生吸力,进一步实时感知装置4底部的热量就可以被小散热扇7进行抽入,进一步就可以热量就可以通过第一输送通道12内排入底部输送通道14内,底部输送通道14内的热空气就可以通过输出凸形通道15输送到散热座2外部,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包括散热座(2)、顶部盖板(3)和实时感知装置(4),所述顶部盖板(3)安装在散热座(2)顶部,所述实时感知装置(4)安装在顶部盖板(3)顶部;所述散热座(2)呈方形状结构,所述散热座(2)顶部开设有三组呈对称方式分布的第一散热通道(12),所述第一散热通道(12)呈圆柱状结构且内部为贯通式结构,所述第一散热通道(12)内设有三个呈列状等距方式分布的大输送风扇(13)且底部设有集流罩(16),所述散热座(2)内部底端开设有底部输送通道(14),所述第一散热通道(12)和底部输送通道(14)为贯通式结构,所述底部输送通道(14)左端设有输出凸形通道(15),所述输出凸形通道(15)呈漏斗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时感知系统的自动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盖板(3)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玲
申请(专利权)人:野三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