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频板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3149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变频板散热结构,包括变频板以及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变频散热器、节流阀和蒸发器,所述变频散热器与所述变频板连接,通过所述变频散热器中的液态冷媒加快所述变频板的散热。变频散热器设置于冷凝器后端,热泵机系统运行时,冷媒于冷凝器中冷凝形成中温液态冷媒,中温液态冷媒的温度比变频板表面温度低,且二者温差不大,中温液态冷媒流经变频散热器时会携带变频板表面的部分热量,达到加快变频板散热的效果。达到加快变频板散热的效果。达到加快变频板散热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频板散热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热泵
,尤其涉及一种变频板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变频热泵系统中,压缩机变频板在高环温、高频的长时间运行工况下极易出现温度过高的问题。目前针对变频板的降温措施主要是将其安置在风腔中,或者在电器盒中采用外置风扇进行强制对流换热,以此来对变频板进行降温。也有部分厂家在变频板表面设置换热器,利用蒸发器后端的低温气态冷媒流过该换热器以加快变频板的散热。然而,设置风扇对流换热所需空间较大,而且风扇组件会增加机组的额外功率,导致了电器盒体积增大、机组功耗增高的问题。利用蒸发器后端的低温气态冷媒加快散热的方式,由于低温气态冷媒与变频板的温差大,变频板附近的高温空气遇到低温的换热器表面时,容易在换热器表面产生凝露,而凝露容易引发电器盒内电路短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频板散热结构,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4]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变频板散热结构,包括变频板以及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变频散热器、节流阀和蒸发器,所述变频散热器与所述变频板连接,通过所述变频散热器中的液态冷媒加快所述变频板的散热。
[0006]可选的,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包括a接口、b接口、c接口和d接口,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a接口,输入端连接所述d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一端连接所述b接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变频散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一端所述c接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变频散热器。
[0007]可选的,还包括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0008]可选的,还包括流向调节阀组,所述流向调节阀组具有第一总接口、第二总接口、第三总接口和第四总接口,所述第一换热器远离所述b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总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远离所述c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总接口,所述储液罐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总接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变频散热器的一端,所述变频散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总接口;在所述流向调节阀组中,冷媒始终从所述第三总接口流出所述流向调节阀组,从所述第四总接口流回所述流向调节阀组。
[0009]可选的,所述流向调节阀组包括第一三通、第二三通、第三三通、第四三通、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以及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一三通包括所述第一总接口、第一分接口和第二分接口;所述第二三通包括所述第二总接口、第三分接口和第四分接口;所述第三三通包括所述第三总接口、第五分接口和第六分接口;所述第四三通包括所述第四总接口、第七分接口和第八分接口;所述第一单向阀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接口和所述第五分接
口之间且自所述第一分接口指向所述第五分接口开启;所述第二单向阀连接于所述第七分接口和所述第二分接口之间且自所述第七分接口指向所述第二分接口开启;所述第三单向阀连接于所述第八分接口和所述第三分接口之间且自所述第八分接口指向所述第三分接口开启;所述第四单向阀连接于所述第四分接口和所述第六分接口之间且自所述第四分接口指向所述第六分接口开启。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总接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中设有并联的第六单向阀和第一节流阀,所述第六单向阀自所述第一换热器指向所述第一总接口开启;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总接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中设有并联的第七单向阀和第二节流阀,所述第七单向阀自所述第二换热器指向所述第二总接口开启。
[0011]可选的,还包括第三换热器和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包括e接口、f接口、g接口和h接口,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e接口,所述f接口连接所述a接口;所述h接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所述g接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储液罐远离所述变频散热器的一端。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储液罐之间的连接管路中设有第五单向阀,所述第五单向阀自所述第三换热器指向所述储液罐开启。
[0013]可选的,所述第三换热器远离所述第二四通阀的一端连接有第五三通,所述第一总接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总接口之间的连接管路中设有第六三通,所述第五三通的其中一个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另一个接口连接至所述第六三通。
[0014]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为套管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为翅片换热器。
[0015]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频板散热结构,用于热泵系统中,在热泵系统中设置有与变频板连接的变频散热器,变频散热器设置于冷凝器后端,热泵机系统运行时,冷媒于冷凝器中冷凝形成中温液态冷媒,中温液态冷媒的温度比变频板表面温度低,且二者温差不大,中温液态冷媒流经变频散热器时会携带变频板表面的部分热量,达到加快变频板散热的效果。本方案中,无需为变频板增设散热风扇,无需为散热风扇的空气对流提供空间,避免了对流散热的方式导致电器盒体积增大的问题,同时避免了散热风扇的设置导致机组功耗增高的问题;此外,本方案利用中温液态冷媒为变频板散热,相较于蒸发器后端的低温气态冷媒,冷凝器后端的中温液态冷媒温度较高,其与变频板的温差较小,可以避免由于温差过大而导致变频散热器表面凝露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0018]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20]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运行原理图;
[0021]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运行原理图;
[0022]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在制热除霜模式下的运行原理图;
[0023]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在热水+制冷模式下的运行原理图;
[0024]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在热水模式下的运行原理图;
[0025]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在热水除霜模式下的运行原理图。
[0026]图中:
[0027]1、压缩机;2、变频散热器;21、变频板;31、第一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33、第三换热器;4、第一四通阀;41、a接口;42、b接口;43、c接口;44、d接口;5、第二四通阀;51、e接口;52、f接口;53、g接口;54、h接口;6、流向调节阀组;61、第一三通;611、第一总接口;612、第一分接口;613、第二分接口;62、第二三通;621、第二总接口;622、第三分接口;623、第四分接口;63、第三三通;631、第三总接口;632、第五分接口;633、第六分接口;64、第四三通;641、第四总接口;642、第七分接口;643、第八分接口;65、第一单向阀;66、第二单向阀;67、第三单向阀;68、第四单向阀;7、储液罐;81、第五三通;82、第六三通;83、第五单向阀;91、第六单向阀;92、第一节流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频板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频板(21)以及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冷凝器、变频散热器(2)、节流阀和蒸发器,所述变频散热器(2)与所述变频板(21)连接,通过所述变频散热器(2)中的液态冷媒加快所述变频板(21)的散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板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一四通阀(4),所述第一四通阀(4)包括a接口(41)、b接口(42)、c接口(43)和d接口(44),所述压缩机(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a接口(41),输入端连接所述d接口(44);所述第一换热器(31)一端连接所述b接口(42),另一端连接所述变频散热器(2);所述第二换热器(32)一端所述c接口(43),另一端连接所述变频散热器(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板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罐(7),所述储液罐(7)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板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向调节阀组(6),所述流向调节阀组(6)具有第一总接口(611)、第二总接口(621)、第三总接口(631)和第四总接口(641),所述第一换热器(31)远离所述b接口(4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总接口(611),所述第二换热器(32)远离所述c接口(4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总接口(621),所述储液罐(7)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总接口(631),另一端连接所述变频散热器(2)的一端,所述变频散热器(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总接口(641);在所述流向调节阀组(6)中,冷媒始终从所述第三总接口(631)流出所述流向调节阀组(6),从所述第四总接口(641)流回所述流向调节阀组(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板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向调节阀组(6)包括第一三通(61)、第二三通(62)、第三三通(63)、第四三通(64)、第一单向阀(65)、第二单向阀(66)、第三单向阀(67)以及第四单向阀(68),所述第一三通(61)包括所述第一总接口(611)、第一分接口(612)和第二分接口(613);所述第二三通(62)包括所述第二总接口(621)、第三分接口(622)和第四分接口(623);所述第三三通(63)包括所述第三总接口(631)、第五分接口(632)和第六分接口(633);所述第四三通(64)包括所述第四总接口(641)、第七分接口(642)和第八分接口(643);所述第一单向阀(65)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接口(612)和所述第五分接口(6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胡余晨光雷朋飞张利陆林盛吴东华吴嘉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