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3226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元件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支架设有偏振片,第二支架设有波片;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设于壳体,驱动装置连接第一支架,以驱动偏振片转动,或驱动装置连接第二支架,以驱动波片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切换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单个光学元件调节装置上集成偏振片与波片,提高了集成度,同时紧凑结构。同时紧凑结构。同时紧凑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元件调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激光
,尤其是涉及一种光学元件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原子磁力仪中需要一束与原子能级共振的圆偏振光对原子进行极化。通常采用的光路结构是由激光器产生特定波长的激光,经过偏振片转化为线偏振光,然后再经过一个快轴与线偏振角度为45
°
的四分之一波片转化为圆偏振光。其中,偏振片对应设置有偏振片调整装置,四分之一波片对应设置有波片调整装置,偏振片调整装置、波片调整装置为两个单独的装置,浪费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光学元件调节装置,提高集成度,紧凑结构。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元件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分别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支架设有偏振片,所述第二支架设有波片;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壳体,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以驱动所述偏振片转动,或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以驱动所述波片转动。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元件调节装置,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切换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单个光学元件调节装置上集成偏振片与波片,提高了集成度,同时紧凑结构。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驱动装置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以使所述第三连接部切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为第一齿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为第二齿部,所述第三连接部构造为第三齿部,所述驱动装置沿自身中心轴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三齿部切换连接所述第一齿部、所述第二齿部;或,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为第一蜗轮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为第二蜗轮部,所述第三连接部构造为蜗杆部,所述驱动装置沿垂直自身中心轴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蜗杆部切换连接所述第一蜗轮部、所述第二蜗轮部。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元件调节装置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传动组件具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切换件,所述切换件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切换件连接所述传动组件并驱动所述传动组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架,或使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架。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入端构造为设于所述传动轴上的蜗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蜗杆,所述蜗杆啮合所述蜗轮,所述第一输出端构造为设于所述传动轴上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四齿
部,所述第四齿部可啮合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输出端构造为设于所述传动轴上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支架具有第五齿部,所述第五齿部可啮合所述第二齿轮。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传动轴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切换件连接所述传动轴,并驱动所述传动轴沿所述传动轴的中心轴的方向移动。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分设于所述蜗轮的相对两侧。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旋钮件,所述旋钮件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蜗杆设于所述旋钮件的一端,所述旋钮件的另一端设于所述壳体外。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外表面设有壳体刻度,所述第一支架件上设有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具有第一刻度,所述第一刻度对应所述壳体刻度;所述第二支架件上设有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具有第二刻度,所述第二刻度对应所述壳体刻度。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分设于所述壳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壳主体、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共同限定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分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均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壳主体,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光学元件调节装置的剖面图;
[0018]图2为图1中光学元件调节装置的轴测图;
[0019]图3为图1中部分结构放大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00、光学元件调节装置;
[0022]10、壳体;13、壳体刻度;14、壳主体;15、第一壳体;16、第二壳体;17、容纳空间;
[0023]20、第一支架;21、第四齿部;22、第一转动件;221、第一刻度;23、偏振片;
[0024]30、第二支架;31、第五齿部;32、第二转动件;321、第二刻度;33、波片;
[0025]40、驱动装置;41、蜗杆;42、旋钮件;
[0026]50、传动组件;51、输入端;52、第一输出端;53、第二输出端;54、传动轴;60、切换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元件调节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支架(20)与第二支架(30),所述第一支架(20)与所述第二支架(30)分别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支架(20)设有偏振片(23),所述第二支架(30)设有波片(33);驱动装置(40),所述驱动装置(40)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驱动装置(40)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0),以驱动所述偏振片(23)转动,或所述驱动装置(40)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0),以驱动所述波片(33)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调节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0)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架(30)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驱动装置(40)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驱动装置(40)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10),以使所述第三连接部切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调节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为第一齿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为第二齿部,所述第三连接部构造为第三齿部,所述驱动装置(40)沿自身中心轴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三齿部切换连接所述第一齿部、所述第二齿部;或,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为第一蜗轮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为第二蜗轮部,所述第三连接部构造为蜗杆部,所述驱动装置(40)沿垂直自身中心轴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蜗杆部切换连接所述第一蜗轮部、所述第二蜗轮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调节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组件(50),所述传动组件(50)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传动组件(50)具有输入端(51)、第一输出端(52)及第二输出端(53),所述输入端(51)连接所述驱动装置(40);切换件(60),所述切换件(60)设于所述壳体(10),所述切换件(60)连接所述传动组件(50)并驱动所述传动组件(50)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输出端(52)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0),或使所述第二输出端(53)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调节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50)包括:传动轴(54),所述传动轴(54)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输入端(51)构造为设于所述传动轴(54)上的蜗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