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3119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包括:主体单元,其包括支撑座以及固定安装在支撑座上侧壁一端的沉淀筒,所述沉淀筒上端固定连通有进污管,且沉淀筒下端中心处固定连通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下端向下贯穿支撑座设置;筒内排泥单元,其包括固定安装在支撑座上侧壁另一端的储水箱以及固定安装在储水箱上侧壁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下侧壁远离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空心管,所述空心管下端向下插入沉淀筒内,所述安装板上侧壁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了刮泥圈对沉淀筒内壁的刮泥效果,有效解决了泥垢长期附着在沉淀筒内壁导致沉淀筒对污水处理效果较差的缺陷。沉淀筒对污水处理效果较差的缺陷。沉淀筒对污水处理效果较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沉淀除泥是污水处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该工序能够有效分离污水中的泥沙。
[0003]目前市面上所采用的分离污水与泥垢一般包括支撑座和沉淀筒来实现,将需要进行沉淀除泥的污水通入沉淀筒内,静置一段时间,污水中的泥沙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逐渐蓄积在沉淀筒底部,在沉淀筒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沉淀筒内壁不可避免的会附着蓄积大量泥垢,长此以往会导致沉淀筒内壁附着泥垢难以清理,进而影响沉淀筒对污水处理的效果,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05]鉴于上述现有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技术。
[0006]因此,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其适用于解决在沉淀筒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沉淀筒内壁不可避免的会附着蓄积大量泥垢,长此以往会导致沉淀筒内壁附着泥垢难以清理,进而影响沉淀筒对污水处理的效果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包括:
[0008]主体单元,其包括支撑座以及固定安装在支撑座上侧壁一端的沉淀筒,所述沉淀筒上端固定连通有进污管,且沉淀筒下端中心处固定连通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下端向下贯穿支撑座设置;
[0009]筒内排泥单元,其包括固定安装在支撑座上侧壁另一端的储水箱以及固定安装在储水箱上侧壁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下侧壁远离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空心管,所述空心管下端向下插入沉淀筒内,所述安装板上侧壁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向下插入空心管上端壁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升降螺母,所述升降螺母与空心管竖直滑动连接,且升降螺母下端通过多组均匀分布的连接柱固定连接有伸出杆,所述伸出杆顶端开设有与丝杆匹配的对接槽,所述伸出杆向下伸出空心管固定连接有刮泥圈。
[0010]作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
杆和刮泥圈均设置成空心状,所述支撑杆内轴向布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下端向下插入储水箱内,且储水箱上侧壁固定安装有与连通管连通的水泵,所述连通管上端与刮泥圈通过伸缩软管连通,且伸缩软管贯穿沉淀筒上侧壁设置,所述刮泥圈侧壁开设有多组均匀分布的喷水嘴。
[0011]作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储水箱侧壁镶嵌安装有透明观察窗,且透明观察窗上设置有分布均匀的刻度线。
[0012]作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沉淀筒与支撑座通过固定架和多组均匀分布的支撑柱固定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升降螺母与空心管内壁通过多组均匀分布的竖直滑块和竖直滑槽竖直滑动连接。
[0014]作为本技术所述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座下侧壁安装有多组均匀分布的行走轮,多组行走轮均为止刹万向轮。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每次沉淀结束以后,此时控制驱动电机输出轴带动丝杆正向转动,与丝杆螺纹连接的升降螺母随之带动伸出杆和刮泥圈对附着在沉淀筒内壁的泥垢进行刮除,与此同时,启动水泵,储水箱内的水经过连通管和伸缩软管进入刮泥圈内,进而经由多组喷水嘴喷洒在沉淀筒内壁,保证了刮泥圈对沉淀筒内壁的刮泥效果,有效解决了泥垢长期附着在沉淀筒内壁导致沉淀筒对污水处理效果较差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7]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沉淀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的空心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说明:100主体单元、101支撑座、102沉淀筒、103排泥管、104固定架、200筒内排泥单元、201储水箱、202支撑杆、203安装板、204驱动电机、205空心管、206伸出杆、207刮泥圈、208丝杆、209升降螺母、210水泵、211伸缩软管、212喷水嘴、213透明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3]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24]再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0025]实施例
[0026]参照图1

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包括主体单元100和筒内排泥单元200。
[0027]其中,主体单元100包括支撑座101以及固定安装在支撑座101上侧壁一端的沉淀筒102,沉淀筒102与支撑座101通过固定架104和多组均匀分布的支撑柱固定连接,固定架104与多组支撑柱的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沉淀筒102与支撑座101的配合稳定性,支撑座101下侧壁安装有多组均匀分布的行走轮,多组行走轮均为止刹万向轮,通过多组行走轮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将该排泥装置移动到指定区域,沉淀筒102上端固定连通有进污管,且沉淀筒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单元(100),其包括支撑座(101)以及固定安装在支撑座(101)上侧壁一端的沉淀筒(102),所述沉淀筒(102)上端固定连通有进污管,且沉淀筒(102)下端中心处固定连通有排泥管(103),所述排泥管(103)下端向下贯穿支撑座(101)设置;筒内排泥单元(200),其包括固定安装在支撑座(101)上侧壁另一端的储水箱(201)以及固定安装在储水箱(201)上侧壁的支撑杆(202),所述支撑杆(202)顶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03),所述安装板(203)下侧壁远离支撑杆(20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空心管(205),所述空心管(205)下端向下插入沉淀筒(102)内,所述安装板(203)上侧壁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204),所述驱动电机(204)输出轴向下插入空心管(205)上端壁固定连接有丝杆(208),所述丝杆(208)上螺纹连接有升降螺母(209),所述升降螺母(209)与空心管(205)竖直滑动连接,且升降螺母(209)下端通过多组均匀分布的连接柱固定连接有伸出杆(206),所述伸出杆(206)顶端开设有与丝杆(208)匹配的对接槽,所述伸出杆(206)向下伸出空心管(205)固定连接有刮泥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菲尔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