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方法、摩擦辊以及摩擦矫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2819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对基材进行均匀的摩擦处理、取向膜限制力的偏差小的摩擦方法。该摩擦方法中,将具有绒头纱线(4)的摩擦布(6)贴合于摩擦辊(7)之后,通过一边使摩擦辊(7)旋转,一边使绒头纱线(4)与矫正部件(8)接触,且压入绒头纱线(4),而使绒头纱线(4)以相对于摩擦辊(7)的旋转方向具有0°~70°的平均倾斜度的状态来排列,并使摩擦布(6)的绒头纱线(4)与基材上的取向膜形成材料层接触,从而对基材进行摩擦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擦方法,特别是涉及能够形成均匀的取向膜的摩擦方法。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被赋予了取向功能的取向膜被用作使液晶化合物在基材表面均匀排列的机构。通常,为了赋予取向膜以取向功能,对基材实施利用了摩擦布的摩擦处理。此时,若取向膜的取向限制力弱,则液晶化合物的取向变得不均匀,因而,产生漏光使液晶显示装置的对比度下降,成为辉点缺陷的原因。特别是,在用于TV的广视角、高对比度的光学补偿膜时,需要外观特性(辉点缺陷极少)优异的光学补偿膜。因此,必须对基材进行均匀的摩擦处理,并且,摩擦处理中使用的摩擦布的绒头纱线相对于取向膜按一定方向排列极为重要。 关于摩擦布,其布宽由织布机决定,通常沿摩擦布的长度方向即经线方向齐整地排列绒头纱线来制造。 另一方面,光学补偿膜的宽度比摩擦布的宽度宽,因此,以摩擦布的经线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式将摩擦布与摩擦辊贴合。即,绒头纱线的方向与摩擦辊的旋转方向为正交的位置关系。 因此,公开了将摩擦布的绒头纱线方向沿纬线方向配列后裁剪摩擦布的技术(专利文献1)。另外,还提出了在摩擦处理中使摩擦布与导电性摩擦布调节部件接触而使绒头纱线的朝向与摩擦旋转方向一致来进行摩擦处理的方案(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4-522210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007019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布的使用受到限制例如经线比纬线长等,从供给性的观点出发,当进行使用了多种布的生产时会出现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在刚重贴摩擦布之后,绒头纱线的排列并不充分,导致取向膜限制力出现偏差。因此,在层叠了液晶化合物的光学补偿膜上会产生取向不良,成为液晶显示装置漏光、辉点缺陷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对基材进行均匀的摩擦处理、取向膜限制力的偏差小的摩擦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是用摩擦布对基材进行摩擦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将具有绒头纱线的摩擦布贴合于摩擦辊的工序;通过一边使上述摩擦辊旋转,一边使上述绒头纱线与矫正部件接触,且压入该绒头纱线,而使该绒头纱线以相对于摩擦辊的旋转方向具有0°~70°的平均倾斜度的状态来排列的工序;使上述摩擦布的上述绒头纱线与基材上的取向膜形成材料层接触,而对基材进行摩擦处理的工序。 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利用矫正部件使摩擦布的绒头纱线以具有0°~70°的平均倾斜度的状态来排列,所以能够对基材进行均匀的摩擦处理,能够减小取向膜限制力的偏差。 这里,倾斜度是指摩擦辊的旋转方向与从绒头纱线的顶端到底部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平均倾斜度(绝对值)是指用显微镜观测500μm×500μm尺寸的摩擦布时各绒头纱线的倾斜角(绝对值)的平均值。 在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中,上述矫正部件与上述摩擦布的地组织之间的间距若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内,则形状没有特殊限制。若矫正部件的形状为圆筒状辊,则可以牵连旋转(連れ回り)(自如旋转),能沿长度方向以良好的精度对矫正部件进行加工,能沿摩擦辊轴方向使矫正机构与摩擦辊的间隙为恒定,还能根据矫正部件的材质等来调节摩擦功。 另外,当矫正部件被固定时(不牵连旋转时),矫正部件与摩擦辊相接的面的形状可以为直线状、凸面状、凹面状。若为直线状,则矫正部件的加工简单,若为凸面状,则对绒头纱线的破坏少,若为凹面状,则能扩大与摩擦布(绒头纱线)的接触面积,因而,能够缩短矫正时间,并能够借助摩擦辊转速的降低来抑制绒头纱线的损伤。 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利用上述矫正部件而贴合于上述摩擦辊的摩擦布的绒头纱线压入量(P)满足下述式。 0.2≤P≤0.9 (1) (其中,P=1-L/L1,P绒头纱线压入量(-),L1绒头纱线长度(mm),L矫正部件与摩擦布地组织的距离(mm)) 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利用上述矫正部件而贴合于上述摩擦辊的摩擦布的绒头纱线压入量(P)满足下述式。 0.5≤P≤0.9 (2) 即对使绒头纱线的平均倾斜度为0°~70°所适宜的绒头纱线的压入量进行了规定。 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矫正部件与摩擦布地组织之间的距离(L)和绒头纱线压入量(P)为L0.3mm~1.3mm(P0.2~0.9),优选L0.3mm~0.8mm(P0.5~0.9)。这是因为若距离(L)不足0.3mm、压入量(P)不足0.2,则矫正部件损害摩擦布的地组织的可能性增加,若距离(L)超过1.3mm、压入量(P)超过0.9,则矫正部件对绒头纱线的矫正效果不充分。 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矫正部件具有Ra 6.0μm以下的表面粗糙度。通过使表面粗糙度为Ra 6.0μm以下,能够防止矫正部件对绒头纱线的损伤。 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矫正部件为维氏硬度HV 200以上的金属性部件。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矫正部件为洛氏硬度HRD 119以上的树脂性部件。根据矫正部件的材质来限定使硬度为规定范围以上。由此,能够防止矫正部件被绒头纱线刮掉而导致矫正部件附着在绒头纱线上。 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矫正部件引起的摩擦功(Ek)满足下述式。 50<Ek(J)<10000…(3) (其中,Ek=F·S·T·N,F施加于摩擦布的圆周方向的力(N/m),S矫正有效长度(m),T时间(分钟),N摩擦辊的转速(rpm)) 本专利技术中,将矫正部件引起的摩擦功(Ek)设定为50~10000的范围,因此,不管矫正部件的材质、形状以及有无牵连旋转,均可以排列绒头纱线。另外,无论摩擦布的种类如何,也可以排列绒头纱线,因此,摩擦布的使用不受限制,且从供给性的观点出发,能够进行利用多种布的生产。 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矫正部件为维氏硬度HV 200以上的金属性部件。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矫正部件为洛氏硬度HRD 119以上的树脂性部件。根据矫正部件的材质来限定使硬度为规定范围以上。由此,能够防止矫正部件被绒头纱线刮掉而导致矫正部件附着在绒头纱线上。 本专利技术的摩擦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通过上述绒头纱线的排列工序使绒头纱线排列成具有0°~70°、优选0°~30°的平均倾斜度(绝对值)。这是因为平均倾斜度(绝对值)越小、即绒头纱线的排列与摩擦辊的旋转方向越一致,则被摩擦处理的取向膜的取向限制力越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摩擦辊是贴合有具有绒头纱线的摩擦布的摩擦辊,其特征在于,以使上述绒头纱线相对于摩擦辊的旋转方向预先具有0°~70°的平均倾斜度的方式来进行矫正处理。 本专利技术的摩擦辊优选的是,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矫正处理中,一边使上述摩擦辊旋转,一边使上述绒头纱线与矫正部件接触,并且将该绒头纱线压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摩擦矫正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贴合有具有绒头纱线的摩擦布的摩擦辊;以与上述绒头纱线接触的方式而相对于上述摩擦布的地组织间隔规定距离设置的矫正部件。 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摩擦布的绒头纱线通过矫正部件而排列,所以能够对基材进行均匀的摩擦处理,从而能够减小取向膜限制力的偏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擦方法,其是用摩擦布对基材进行摩擦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 将具有绒头纱线的摩擦布贴合于摩擦辊的工序; 通过一边使所述摩擦辊旋转,一边使所述绒头纱线与矫正部件接触,且压入该绒头纱线,而使该绒头纱线以相对于摩擦 辊的旋转方向具有0°~70°的平均倾斜度的状态来排列的工序; 使所述摩擦布的所述绒头纱线与基材上的取向膜形成材料层接触而对基材进行摩擦处理的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孤岛永周伊藤秀知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