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2526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涉及炉窑降温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回转窑托轮降温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降温效率,改善了现场环境卫生,消除了安全风险,具体方案如下:包括含有油水混合物的混合油桶,所述混合油桶通过循环管路与托轮组的轴承座连通,循环管路上依次设有循环油泵、滤油器和油冷器,所述托轮组含有托轮以及与托轮连接的托轮轴,托轮轴的一侧设有托轮轴瓦并安装在轴承座上,托轮轴上方设有轴承盖,托轮轴的上方安装有倾斜设置的布油板,托轮轴的下方设有油池,托轮轴的端部沿其环向安装有若干油勺。托轮轴的端部沿其环向安装有若干油勺。托轮轴的端部沿其环向安装有若干油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炉窑降温
,特别是涉及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回转窑托轮多采用滑动轴承

铜瓦结构,主要发热原因有:润滑不良无法形成足够油膜、轴瓦进入异物颗粒、窜轴导致接触面变化、窑线偏移等多种原因。
[0003]目前多采取油循环强制降温措施存在多种危害,一是降温缓慢,对生产影响时间较长,托轮轴瓦温度达到100℃甚至更高时,必须降低窑转速,以控制温度持续上升,发热无法及时控制时,需要拆出托轮铜瓦重新反复研磨,增大接触面积,工作时间约3

5天;二是现场环境差,安全隐患大,托轮发热必须依靠人工换油、风机冷却等措施降温,需打开瓦座侧盖,降温过程会造成严重的泄漏,托轮油为专用油,粘度较大、呈黑色,人工降温冷却过程会造成油污满地,设备墙面飘落的油污,严重影响现场环境,降温过程中同时存在人员高温烫伤、滑倒、机械伤害、触电等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利用油水混合物进行润滑、降温,并通过循环管路针对温度最高的位置进行降温,配合油勺、布油板的使用,实现同步双重降温、润滑的效果,解决了现有回转窑托轮降温效果差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包括含有油水混合物的混合油桶,所述混合油桶通过循环管路与托轮组的轴承座连通,循环管路上依次设有循环油泵、滤油器和油冷器,所述托轮组含有托轮以及与托轮连接的托轮轴,托轮轴的一侧设有托轮轴瓦并安装在轴承座上,托轮轴上方设有轴承盖,托轮轴的上方安装有倾斜设置的布油板,托轮轴的下方设有油池,托轮轴的端部沿其环向安装有若干油勺。
[0007]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布油板上设有若干截面呈U型的油槽,每个油槽内至少设有一个油孔。
[0008]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布油板的轴面布油点的间距为50mm。
[0009]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油槽设有八道,油勺设有八个。
[0010]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滤油器、油冷器均位于混合油桶的出油端,滤油器邻近于混合油桶。
[0011]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油池位于轴承座内。
[0012]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油水混合物通过循环管路注入轴承座内轴面温度最高处。
[0013]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布油板靠近油勺的一端高于其另一端。
[0014]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的工作方法,具体如下:
[0015]组装降温装置;
[0016]配备油水混合物并倒入混合油桶内,混合油桶内的油水混合物依次经过滤油器、油冷器后进入托轮组的轴承座内轴面温度最高处;
[0017]油水混合物流动至油池内,在托轮轴转动过程中,利用油勺将油池内的油水混合物舀起并倒入布油板较高的一端,布油板上的油水混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动并布油。
[0018]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油水混合物内的清水在混合前进行过滤。
[0019]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0](1)本专利技术循环管路将油水混合物输送至托轮组内,利用水的蒸发提高降温效果,有效防止了轴和瓦的热膨胀,同时伴随润滑油进入有效防止了轴和瓦过度磨损,循环管路连接油冷器,油水混合物通过油冷器后温度降低,注入到轴上可进一步降低轴温,在循环油泵的循环作用下,实现快速降温,同时,磨损产生的铜、铁等细屑通过水流快速带走,便于分离。
[0021](2)本专利技术油水混合物在托轮组与混合油桶之间循环使用,不需要外排,有效改善了现场环境的卫生,消除了环保风险以及人员滑到、烫伤的安全风险问题。
[0022](3)本专利技术循环管路针对温度最高的位置进行降温,能够实现针对性的快速降温,配合油勺、布油板的使用,实现同步双重降温、润滑的效果,降温、润滑效果好,降温迅速,在处理瓦温高期间不影响回转窑产能,与原有的降温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了设备带病运行时间,降低停窑风险,提升了降温效率。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种布油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种布油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种布油板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二种布油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9]图6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二种布油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7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二种布油板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0032]其中,1、托轮组;2、循环油泵;3、混合油桶;4、滤油器;5、油冷器;6、油槽;7、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34]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目前多采取油循环强制降温措施存在多种危害,一是降温缓慢,对生产影响时间较长,托轮轴瓦温度达到100℃甚至更高时,必须降低窑转速,以控制温度持续上升,发热无法及时控制时,需要拆出托轮铜瓦重新反复研磨,增大接触面积,工作时间约3

5天;二是现场环境差,安全隐患大,托轮发热必须依靠人工换油、风机冷却等措施降温,需打开瓦座侧盖,降温过程会造成严重的泄漏,托轮油为专用油,粘度较大、呈黑色,人工降温冷却过程会造成油污满地,设备墙面飘落的油污,严重影响现场环境,降温过程中同时存在人员高温烫伤、滑倒、机械伤害、触电等风险的问题,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0035]实施例1
[0036]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提出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包括,混合油桶3,混合油桶3通过循环管路与托轮组1的轴承座连通,轴承座内的底部为用于储存润滑油的油池,油池的底部设有放油孔,放油孔与循环管路连通。
[0037]循环管路上依次设有循环油泵2、滤油器4和油冷器5,循环油泵2用于为循环管路内介质流动提供动力支持,滤油器4用于对油液的过滤,油冷器5用于油液的降温。
[0038]其中,滤油器4和油冷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含有油水混合物的混合油桶,所述混合油桶通过循环管路与托轮组的轴承座连通,循环管路上依次设有循环油泵、滤油器和油冷器,所述托轮组含有托轮以及与托轮连接的托轮轴,托轮轴的一侧设有托轮轴瓦并安装在轴承座上,托轮轴上方设有轴承盖,托轮轴的上方安装有倾斜设置的布油板,托轮轴的下方设有油池,托轮轴的端部沿其环向安装有若干油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油板上设有若干截面呈U型的油槽,每个油槽内至少设有一个油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油板的轴面布油点的间距为5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设有八道,油勺设有八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转窑托轮发热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油器、油冷器均位于混合油桶的出油端,滤油器邻近于混合油桶。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锋马克稳赵伟安志宇杨爱平杨仲杰苗明星杨永峰亢斌韩福生陈欣张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投集团山西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