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及操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2252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跌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及操作方法,包括跌水挡墙、浮力件、浮力滑轨、浮力控制件和混凝土挡墙;所述混凝土挡墙呈阶梯结构,阶梯结构中至少有两个台阶的内部分别形成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的顶部设置有条形通槽;所述浮力滑轨安装在容纳腔体的内侧壁上;所述浮力件设置在容纳腔体内,且滑动设置在浮力滑轨上;所述跌水挡墙的底部与浮力件连接,顶部穿过条形通槽伸出容纳腔体;所述浮力控制件用于调节浮力件所受浮力大小,根据浮力件所受浮力大小实现跌水挡墙的上升和下降,通过上升和下降实现跌水挡墙在挡水墙和跌水墙之间切换。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实现跌水、挡水以及跌水高度的动态调整。水以及跌水高度的动态调整。水以及跌水高度的动态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及操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跌水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及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河道,自然水系等场地经常根据排水蓄水需求设置多级跌水挡墙,现有的跌水挡墙为固定结构,即跌水挡墙的高度一定,为静止状态,其跌水或挡水效果是基于场地的水量水位,当水位高于跌水挡墙的顶部时,跌水挡墙产生跌水效果;当水位低于跌水挡墙的顶部时,跌水挡墙产生挡水效果。
[0003]但由于降水量及夏季汛期的不同,传统跌水挡墙缺少动态调整能力,局部地区易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大多河道水系宽度较宽,跌水高度较高,跌水噪音较大,给居民夜间休息造成较大影响;传统跌水挡墙形式简单,跌水形式单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缺少观赏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及操作方法,以实现跌水、挡水以及跌水高度的动态调整;解决传统跌水挡墙缺少动态调整能力导致局部洪涝、跌水噪音较大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包括跌水挡墙、浮力件、浮力滑轨、浮力控制件和混凝土挡墙;
[0007]所述混凝土挡墙呈阶梯结构,阶梯结构中至少有两个台阶的内部分别形成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的顶部设置有条形通槽;
[0008]所述浮力滑轨安装在容纳腔体的内侧壁上;
[0009]所述浮力件设置在容纳腔体内,且滑动设置在浮力滑轨上;
[0010]所述跌水挡墙的底部与浮力件连接,顶部穿过条形通槽伸出容纳腔体;
[0011]所述浮力控制件用于调节浮力件所受浮力大小,根据浮力件所受浮力大小实现跌水挡墙的上升和下降,通过上升和下降实现跌水挡墙在挡水墙和跌水墙之间切换。
[0012]本专利技术所述浮力滑轨的设置能使浮力件沿着竖直方向移动,不会在浮力作用下发生水平晃动,确保跌水挡墙只在竖直方向位移(上升或下降)。
[0013]本专利技术实现跌水挡墙的上升和下降没有采用常规的电动升降,而是采用了浮力升降,采用浮力升降不仅可以根据内部浮力件的高度变化,动态调整跌水挡墙的高度,且能够更好的适应跌水挡墙的应用环境。
[0014]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跌水挡墙能够在浮力作用下实现上升和下降,通过上升和下降实现跌水挡墙在挡水墙和跌水墙之间切换;当降雨造成的河道、水系水位上涨时,可通过下降跌水挡墙进行跌水排水,分多级排水;当需要蓄水时,正常雨量时,夜间通过提升跌水装置高度,使不产生跌水,分隔成多个静水面,减少跌水噪音对附近居民正常休息的影响。
[0015]综上,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跌水挡墙能够在浮力作用下实现上升和下降,可以根据内部
浮力件的高度变化,动态调整跌水挡墙的高度,实现了升降跌水装置的跌水、挡水效果以及跌水高度的动态调整;解决了传统跌水挡墙缺少动态调整能力导致局部洪涝、跌水噪音较大的问题。
[0016]进一步地,每个容纳腔体内设置有多个成排设置的跌水挡墙,相邻两个跌水挡墙的侧壁紧密接触,所述跌水挡墙与浮力件一一对应,所述浮力件与浮力滑轨一一对应,每个跌水挡墙能独立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
[0017]如果每级跌水采用一个跌水挡墙通过浮力升降实现升降跌水装置的跌水、挡水效果以及跌水高度的动态调整;一方面,跌水挡墙的重量相对较大,需要加大的浮力才能实现跌水挡墙的上升和下降,提高浮力控制升降的难度,且尺寸较大的跌水挡墙的加工和运输也会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同级跌水挡墙不能多种分水跌水效果,要么上升挡水,要么下降跌水。
[0018]本专利技术没有采用在容纳腔体内设置一个跌水挡墙,而是设置一排尺寸相对较小的跌水挡墙,一方面,由于每个跌水挡墙能独立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且单个跌水挡墙的重量降低,对跌水挡墙上升的浮力要求相对较低,利于进行通过浮力控制跌水挡墙的升降,降低了浮力控制升降的难度,同时,跌水挡墙的尺寸也相对减少,便于加工和运输;另一方面能够控制不同跌水挡墙的上升和下降,控制跌水装置的升降组合方式,实现多种高度的挡水效果,实现多种分水跌水效果。
[0019]进一步地,容纳腔体内设置有多个隔板,多个隔板将容纳腔体分隔成多个容纳腔室,每个容纳腔室对应设置一个跌水挡墙和一个浮力控制件。
[0020]进一步地,浮力控制件为给排水管;所述给排水管用于向容纳腔体导入或导出水或浮力填料,实现跌水挡墙的上升和下降。
[0021]浮力填料为现有技术,可通过市售获得,为液体浮力填料。
[0022]进一步地,容纳腔体内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实现跌水挡墙的多级上升高度。
[0023]进一步地,容纳腔体在跌水方向的两个内侧壁上均设置有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上设置有防水涂料,所述防水涂料用于填充跌水挡墙与容纳腔体内壁之间的间隙。
[0024]防水涂料和止水钢板能够防止水自然渗入混凝土挡墙内的容纳腔体内
[0025]进一步地,条形通槽的一个侧壁为阶梯结构的竖直面。
[0026]进一步地,条形通槽的宽度小于容纳腔体的宽度,所述浮力件的宽度大于条形通槽的宽度。
[0027]进一步地,跌水挡墙采用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制成。
[0028]高强度复合材料包括航天复合材料、钛合金或金属基复合材料,跌水挡墙所用的材料直接采用市售材料即可。
[0029]如上述升降跌水装置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0]S1、当需要挡水时,通过浮力控制件提高浮力件所受浮力,使跌水挡墙上升至跌水挡墙的顶部高于上一级水池的水面,此时,跌水挡墙作为挡水墙,阻挡上一级水池的水进入下一级水池;
[0031]S2、当不需要挡水时,通过浮力控制件降低浮力件所受浮力,使跌水挡墙下降至跌水挡墙的顶部与上一级水池的水面齐平,此时,跌水挡墙作为跌水墙,使上一级水池的水进
入下一级水池。
[0032]本专利技术中跌水挡墙为竖直设置,与跌水挡墙相邻的上部水池为上一级水池,与跌水挡墙相邻的上下部水池为下一级水池。
[003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34]1、本专利技术通过浮力控制跌水挡墙的升降,分隔多个水面,减少短期内由于降雨造成的洪水暴涨,减少洪涝灾害;夜间通过提升跌水挡墙的高度,使升降跌水装置不产生跌水,分隔成多个静水面,减少跌水噪音对附近居民正常休息的影响。
[0035]2、本专利技术每个容纳腔体内设置有多个成排设置的跌水挡墙,相比一个容纳腔体内设置一个跌水挡墙,大大减少了跌水挡墙的重量,更利于通过浮力控制跌水挡墙的上升和下降,降低了浮力控制升降的难度,并且,每个跌水挡墙的上升和下降可以独立控制,通过控制跌水装置的升降组合方式,实现多种高度的挡水效果,实现多种分水跌水效果,保证最佳的观赏体验。
附图说明
[003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升降跌水系统处于跌水状态的整体轴测结构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跌水挡墙(1)、浮力件(2)、浮力滑轨(3)、浮力控制件和混凝土挡墙(6);所述混凝土挡墙(6)呈阶梯结构,阶梯结构中至少有两个台阶的内部分别形成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的顶部设置有条形通槽;所述浮力滑轨(3)安装在容纳腔体的内侧壁上;所述浮力件(2)设置在容纳腔体内,且滑动设置在浮力滑轨(3)上;所述跌水挡墙(1)的底部与浮力件(2)连接,顶部穿过条形通槽伸出容纳腔体;所述浮力控制件用于调节浮力件(2)所受浮力大小,根据浮力件(2)所受浮力大小实现跌水挡墙(1)的上升和下降,通过上升和下降实现跌水挡墙(1)在挡水墙(12)和跌水墙(11)之间切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容纳腔体内设置有多个成排设置的跌水挡墙(1),相邻两个跌水挡墙(1)的侧壁紧密接触,所述跌水挡墙(1)与浮力件(2)一一对应,所述浮力件(2)与浮力滑轨(3)一一对应,每个跌水挡墙(1)能独立进行上升和下降操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体内设置有多个隔板,多个隔板将容纳腔体分隔成多个容纳腔室,每个容纳腔室对应设置一个跌水挡墙(1)和一个浮力控制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跌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控制件为给排水管(5);所述给排水管(5)用于向容纳腔体导入或导出水(9)或浮力填料,实现跌水挡墙(1)的上升和下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草包川张维丁阳张亚莉韩小奇翟东方吕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