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qNMR与色谱技术融合的RCF的测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91592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qNMR与色谱技术融合的RCF的测定方法,在qNMR同一次测定中,所有激发原子的光谱常数相同且NMR信号强度与原子个数成正比,采用稳定的化合物或体系中其他化合物作为内标,由核磁信号计算内标化合物和待测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运用色谱技术测定内标化合物和待测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之比,将两种结果融合,计算出待测化合物的色谱RCF,从而达到即使在没有待测物标准品的情况下,也可由易得、稳定、价廉的化合物来测定不稳定、不易获得、昂贵的化合物RCF的目的。昂贵的化合物RCF的目的。昂贵的化合物RCF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qNMR与色谱技术融合的RCF的测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化合物分析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定量技术(qNMR)与色谱技术融合的相对摩尔校正因子(或称相对校正因子,RCF)的测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常用的计算相对校正因子的方法有三种:斜率比值法、多点法、吸光系数比值法。这些方法建立时都需要用到标准品,但对于三类标准品不仅难以购买而且价格昂贵:(1)稀有化合物,例如低含量植物活性成分、药物杂质等;(2)不稳定化合物,如受到光、热等作用易发生构型转化的顺反异构体等;(3)个性化需求的特殊化合物,如特殊催化剂、荧光传感器等。
[0003]定量核磁(qNMR)的分析对象为化合物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如1H、
13
C、
19
F、
31
P),不需要和分析物完全相同的标准品,只需含有相同原子的化合物做内标即可实现绝对定量,无需制作标准曲线,已广泛用于药物分析、天然产物表征和参考物质质量控制等领域。根据国际计量委员会对基准分析方法的定义,qNMR已满足基准定量方法的要求(Fardus

Reid,F.,Warren,J.,Le Gresley,A.,Validating heteronuclear 2D quantitative NMR[J],Analytical methods,2016,8(9):2016

2019)。
[0004]在qNMR同一次测定中,所有激发原子的光谱常数相同且NMR信号强度与原子个数成正比,可采用稳定价廉的化合物或体系中其他化合物作为内标,由核磁信号计算内标与待测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运用色谱技术测定内标与待测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之比,进而将两者结果融合,即可计算出待测有机化合物的色谱RCF,从而达到由易得、稳定、价廉的化合物来测定不稳定、不易获得、昂贵的化合物RCF的目的。
[0005]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111579663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无标样情况下测定甲氧基甲醇中甲醇相对校正因子的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利用甲氧基甲醇中的甲醛与试剂反应,释放出甲氧基甲醇中的甲醇,甲醇含量的增加量与甲氧基甲醇含量的减少量的比值就是甲氧基甲醇中的甲醇相对游离甲醇的校正因子。公开号为CN110687239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针对纯度不高的试样测定其杂质衍生物色谱响应相对质量校正因子的方法,该方法需通过衍生化的方法对试样中杂质衍生化后进行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响应校正。
[0006]采用上述方法测定校正因子不仅步骤较为繁琐,需要称量、稀释或者衍生化等操作,而且使用范围较为局限,对人员操作要求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操作简单、便捷、快速的相对校正因子测定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qNMR与色谱技术融合的RCF的测定方法,可在无标样情况下基于核磁共振定量技术和色谱技术融合测定相对摩尔校正因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标准品难以购买的化合物RCF测定难的问题。本方法尤其适用于昂贵、不稳定、难以获得标准品的化合物RCF的测定。
[0008]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9]参见图1,一种基于qNMR与色谱技术融合的RCF的测定方法,在qNMR同一次测定中,所有激发原子的光谱常数相同且NMR信号强度与原子个数成正比,采用稳定的化合物或体系中其他化合物作为内标,由核磁信号计算内标化合物和待测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运用色谱技术测定内标化合物和待测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之比,将两种结果融合,计算出待测化合物的色谱RCF,从而达到即使在没有待测物标准品的情况下,也可由易得、稳定、价廉的化合物来测定不稳定、不易获得、昂贵的化合物RCF的目的;
[0010]所述色谱RCF按下式计算:
[0011][0012]式中:
[0013]f表示待测化合物相对于内标化合物的相对摩尔校正因子;
[0014]I
A
表示核磁谱图中待测化合物指定峰的积分面积;
[0015]I
B
表示核磁谱图中内标化合物指定峰的积分面积;
[0016]N
A
表示核磁谱图中待测化合物指定峰代表的原子数;
[0017]N
B
表示核磁谱图中内标化合物指定峰代表的原子数;
[0018]A
A
表示色谱图中待测化合物的峰面积;
[0019]A
B
表示色谱图中内标化合物的峰面积。
[0020]本专利技术测定方法的创新点在于:充分利用qNMR测定中所有激发原子的光谱常数相同的特点,首次将核磁共振定量技术与色谱技术融合用于化合物相对摩尔校正因子的测定,可实现无标样情况下化合物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克服了传统方法必须使用与待测物完全相同的标准品的局限性。
[0021]所述核磁谱图可为氢谱、氟谱、磷谱或碳谱。
[0022]所述指定峰优选为非重叠信号、单峰信号,没有单峰时再选有裂分的信号峰用于计算。
[0023]由于各原子在磁场中的空间环境不同,造成弛豫时间不同,弛豫时间不足时,积分比会产生误差。作为优选,qNMR测定中弛豫延迟时间(D1)需设定为所述指定峰代表原子的纵向弛豫时间(T1)的5倍及以上。
[0024]qNMR测定中扫描次数以所述指定峰代表原子信号的信噪比大于250为佳。
[0025]所述色谱技术可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或液相色谱技术。优化色谱条件至最佳条件,使各峰均能实现基线分离,测定两种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之比。
[0026]由于本方法为首次提出,为了保证方法准确可靠,随机选择了两种常见化合物,采用常规的计算相对校正因子的方法(斜率比值法、多点法)以及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分别计算RCF值,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方法的准确性。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待测化合物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所述内标化合物为香豆素;所述核磁谱图为氢谱;qNMR测定条件:脉冲角度90
°
,弛豫延迟时间40s,扫描次数16次;所述指定峰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H

6和H
‑6’
,δ3.89,以及香豆素的H

3,δ6.50;所述色谱技术采用液相色谱仪,色谱条件:岛津InertSustain C18柱,250mm
×
4.6mm,粒径5μm,流动相为80vol%乙腈水溶液,流速1.0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10μL。
该实施例结果显示,用传统的斜率比值法、多点法以及本研究提出的融合技术测定的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相对于香豆素的RCF值一致,表明本专利技术方法可行、测定结果准确,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
[0028][0029]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初衷是解决无标样情况下化合物RCF测定难的问题,故在另一实施例中,选择不稳定、无法购买标准品的维生素D3前体作为待测化合物。所述待测化合物为维生素D3前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qNMR与色谱技术融合的RCF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qNMR同一次测定中,所有激发原子的光谱常数相同且NMR信号强度与原子个数成正比,采用稳定的化合物或体系中其他化合物作为内标,由核磁信号计算内标化合物和待测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运用色谱技术测定内标化合物和待测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之比,将两种结果融合,计算出待测化合物的色谱RCF;所述色谱RCF按下式计算:式中:F表示待测化合物相对于内标化合物的相对摩尔校正因子;I
A
表示核磁谱图中待测化合物指定峰的积分面积;I
B
表示核磁谱图中内标化合物指定峰的积分面积;N
A
表示核磁谱图中待测化合物指定峰代表的原子数;N
B
表示核磁谱图中内标化合物指定峰代表的原子数;A
A
表示色谱图中待测化合物的峰面积;A
B
表示色谱图中内标化合物的峰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磁谱图为氢谱、氟谱、磷谱或碳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峰为非重叠信号、单峰信号,没有单峰时再选有裂分的信号峰用于计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qNMR测定中弛豫延迟时间设定为所述指定峰代表原子的纵向弛豫时间的5倍及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qNMR测定中扫描次数的设定要求为使所述指定峰代表原子信号的信噪比大于25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色谱技术为气相色谱技术或液相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娇娇葛志伟李士敏陆诗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